
直沽街 " 断头路 "
" 以前从家到对面菜市场,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可因为直沽街中间被截断,得绕一大圈走津塘路,多花 20 多分钟不说,早晚高峰还特别难走。" 家住河东区津塘路北侧后台片区的王阿姨,提起家门口的断头路满是无奈。近日,随着大直沽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修改工作的完成,经众多部门凝心聚力,该项目控规修改已经市政府批复同意。这条困扰居民多年的 " 梗阻路 " 有望被打通,片区居民的出行难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此次控规修改工作,不仅是图纸上的调整,更是一次为老城区 " 舒筋活络、赋能新生 " 的系统性工程。
居民吐槽: " 断头路 " 让日常出行 " 绕弯儿 "
昨日下午,记者沿着大桥道一侧进入直沽街,道路走到尽头后就是一片围墙,顺着围墙前行,最终只能进入东和馨园小区,要想再出来,就只能原路返回。而直沽街的另一侧,最终进入的也是一片居民区——津塘公寓。
" 我在广瑞西路的超市上班,要是直沽街能通,骑自行车 10 分钟就能到。可现在只能走津塘路,这条路大车多、行人也多,遇到下雨天,路上又滑又堵,我得提前 40 分钟出门才能保证上班不迟到。" 今年 52 岁的刘先生在后台片区住了快 30 年,直沽街 " 断头路 " 带来的出行不便,他深有体会。每天早晚高峰,津塘路、广瑞西路周边路段总是拥堵不堪,不少居民的感受和刘先生一样——在 " 绕路 " 和 " 堵车 " 中反复纠结。
不仅是通勤,居民的日常采购、就医也受 " 断头路 " 影响。" 我家孙子今年 3 岁,平时去直沽街附近的社区医院打疫苗,最头疼的就是路上的时间。明明社区医院就在直沽街中段,可我们得从津塘路绕到广瑞西路,再拐进小胡同,遇到早晚高峰,开车半个多小时都到不了,有时候只能抱着孩子步行,累得够呛。" 居民张女士无奈地说。
新规划方案形成:
为老城区 " 舒筋活络 " 补短板
据悉,本次控规修改的重点区域为津塘路北侧的后台片区,该片区为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批震后规划重建社区,形成了适宜当时生活的空间尺度和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片区内的汇贤里菜市场和早市尤为知名,其菜品物美价廉,吸引着不少市民远道而来,为后台聚集起浓厚的烟火气。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需求的提升,交通 " 肠梗阻 " 和设施 " 跟不上 " 的问题逐渐凸显,长期困扰着后台片区居民。在交通方面,横向贯通片区的直沽街在中心地段形成了 " 断头路 ",导致居民出行常常要绕行至津塘路、广瑞西路等周边道路。设施方面,菜市场周边缺少停车场和消防设施,交通拥堵情况时常出现,城市安全韧性也面临考验,沉淀多年的老旧片区亟待更新提升。
为解决后台片区面对的系列问题,市规划资源局河东分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挥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引领作用,制定了一套精准的 " 手术方案 "。一是交通先行,打通区域微循环:以打通 " 断头路 "、解决居民出行不便问题为首要任务,结合土地权属及城市更新实施建设情况,创新形成直沽街远期规划方案和近期修建方案。二是存续文脉,守护城市烟火气:一方面保留后台旺盛的商业活力,在规划中落位现状菜市场,并提出立面改造提升建议;另一方面留存有特色的城市道路肌理,结合现状道路走向调整规划旺达道线位。三是补齐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解决菜市场周边停车困难、环境杂乱等问题,将平房片等零散地块整合规划为社会停车场;同时改善片区公共交通情况,将规划公交首末站与津塘路地铁站和停车场结合建设,提升乘客换乘便捷性。四是筑牢底线,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考虑到后台片区尤其是菜市场人流量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参考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在菜市场对面的社会停车场中补充规划一处微型消防站,有效提升片区的消防应急响应能力。
居民期待:
盼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 太好了!直沽街终于要打通了,以后出门再也不用绕远路了,上班、送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 刘先生兴奋地说,他已经开始期待道路通车后的生活," 到时候我骑自行车上班,10 分钟就能到,还能顺便在路边的早餐店买份早点,日子肯定越来越舒心。"
张女士也对未来充满憧憬:" 要是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带孩子打疫苗就不用再折腾了。而且听说还要建养老服务中心,以后我爸妈年纪大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我们做子女的也能更放心。"
为加快项目实施,市规划资源局对城更项目开展提前审查。履行控规修改程序期间,有关处室多次赴现场调研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合理。
在河东区政府的高效组织下,区住建部门和区属项目实施单位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河东分局通力配合,在项目策划中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河东分局主动对接利害关系人及有关部门,通过组织会议或上门沟通等方式,先后征求 26 家单位意见并达成共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