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李伟(化名)又一次在电商平台搜索 " 伟哥 "。屏幕上跳出的数百个选项让他眼花缭乱——价格从每片 3 元到 30 元不等,包装上都醒目地印着 " 伟哥 " 标识,大多宣称 " 伟哥 "," 小蓝片 ","27 年大品牌 "," 进口 " 等信息。
" 这已经是最近第三次购买了,但每次收到的产品包装都不太一样。" 李伟的语气中透着困惑和无奈。
在中国,像李伟这样的消费者正以每分钟 200 片的速度购买 ED 类(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物,这类药物年销售量突破上亿片,市场规模接近百亿元。这表明,中国男人正在以惊人速度消费 ED 类药物。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充满混乱与困惑的消费市场。
这场围绕 " 伟哥 " 二字的消费暗战,不仅揭示了商标授权模式下的市场繁杂,更反映了男性健康消费领域的认知困境。
" 蓝色小药丸 " 的前世今生 当前 ED 市场乱象丛生
" 伟哥 " 这个如今家喻户晓的名字,其起源可追溯到 1998 年。1998 年 3 月 27 日 美国 FDA 批准西地那非(Viagra)上市,引发全球轰动。
这颗蓝色小药丸的出现,不仅改写了 ED 治疗的历史,更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医药市场。中文媒体在报道这一突破性药物时,巧妙地将其音译为 " 伟哥 ",这个既传神又朗朗上口的名字很快深入人心,成为 ED 治疗药物的代名词。
然而,商业现实往往更加复杂。
就在 " 伟哥 " 这个名字通过媒体传播变得广为人知之时,1998 年 6 月,国内就有企业注册了 " 伟哥 " 商标。因此,当 2000 年 Viagra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辉瑞公司面临一个局面:无法使用伟哥作为名称,转而注册了 " 万艾可 " 作为中文商品名。
这一阴差阳错的事实,导致了 " 伟哥 " 与 " 万艾可 " 在法律层面的完全分离,也为今日的市场乱象埋下了伏笔。
关键时间点来到了 2014 年,随着西地那非专利保护到期,中国 ED 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期。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23 年间,中国 ED 类药物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 20%,市场规模从不足 30 亿元迅速增长到接近 100 亿元。
由于 " 伟哥 " 两字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这使得部分企业意识到采用 " 伟哥 " 打擦边球等行为有利可图,继而引发了国内一时间出现大量商标授权与一大批似是而非的 " 伟哥 " 产品的现象。
" 伟哥 " 暗战:消费者难辨真伪
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部分企业开始启用商标授权模式,将早已被注册的 " 伟哥 " 商标授权给多家生产企业使用。
在 " 伟哥 " 牌的授权模式下,一些大型生产企业每年需要支付不菲的商标使用费,而这笔费用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于是,市场上很快涌现出数十种都与 " 伟哥 " 相关,但实际生产厂家、质量标准各不相同的 ED 类药物产品。
目前,该种商标授权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商标持有人,通过授权获取收益;中游是数十家生产企业,利用相关商标效应快速打开市场;下游则是各类销售渠道,包括线下药店和电商平台。
一位不愿具名的生产企业负责人坦言:" 这个行业太混乱了,很多都在打擦边球。生产企业追求成本最低化;销售渠道只关心提成。最终吃亏的是消费者。"
首先是在质量层面,多家企业共用同一商标却执行不同的质量标准。同时,在营销环节中,系统性的误导行为已成为行业不正之风。事实上,在淘宝、抖音上存在不少打着 "Viagra"、"27 年原研品质 " 名号,却非原研公司生产的产品,甚至有企业在多平台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维权极为困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涉嫌欺诈的产品。有消费者称,自己在互联网商城上购买了一款药,标题写的进口伟哥,男性壮阳特效药,收到货后吃了两天吃完了一点效果没有,看产品说明发现是压片糖果。而消费者因产品与宣传不符申请退货,商家拒绝退款或拖延处理,平台客服介入无果。
类似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根据黑猫平台接到的投诉,有这样类似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相关药物存在 " 误导消费 "" 欺骗消费 " 等现象。在发现 " 货不对路 " 后,消费者要求商家退款、赔偿、道歉等。由于涉及品牌授权方、实际生产企业和销售平台三方主体,消费者维权机制失效,消费遇到质量问题时的维权过程异常艰难。
驱散误区:走向科学认知
这场消费暗战之所以能够持续蔓延并且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消费者对 ED 药物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往往只认 " 伟哥 " 两个字,而忽视了实际生产厂家、成分含量等关键信息。而这些认知漏洞被不良商家充分利用。
一位医药专家指出:" 这种认知误区非常危险。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工艺、纯度、辅料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面对这些认知误区,专业医疗人士呼吁建立科学的医药消费观念。
在 10 月 28 日世界男性健康日来临之际,业内人士呼吁从多个层面推动问题解决。消费者则需要树立处方药意识,学会辨别产品信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时应当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查看批准文号,确认是药品还是保健品;二是查看药品成分、药理以求药品是否与自身状况匹配,而不是只看商标名称;三是坚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药品销售渠道获取处方。购买产品的同时,要注意保留购买凭证,以便维权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专业医疗人士应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正确的 ED 防治知识,消除疾病污名化,让患者能够坦然就医。同时要提高对药品安全的认识辨识能力。
只有打破认知误区,建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能让消费者在这场 " 伟哥 " 迷局中做出明智的健康选择,真正保障用药安全和消费权益。这场持续已久的消费暗战,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医药健康认知水平的提升。
当大众能够坦然讨论男性健康,当患者能够理性求医,这些乱象才会真正消失。男性健康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黄一帆 / 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