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类的思考,作者:杨懿宸,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
我在北京做风险投资打工人的时候,看了不下五六千份的商业计划书。有的是创业者自己做的 PPT,大部分则是填写的一个包含三十多个问题的申请表。
风险投资很难算得上是个科学的行当——没人能计算谁会成功。但是投资人总需要拿一些 " 理论 " 出来,用于说服 LP(出资人),也用于说服自己。按照这些 " 理论 " 去评判一个项目,投资人心里就能大致对这笔投资下一个结论。
这些 " 理论 " 五花八门,充斥着投资人对世界非常主观甚至偏见的理解,还有纯粹的运气带来的回报数字,让没有主见的人很容易信服。这些理论对于创业者的参考价值很低,不是因为其中没有聪明人的思考,而是因为" 承担风险去做 " 和 " 置身风险之外去评价 " 生产出来的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
所以投资人不懂创业者。
不是不懂行业、技术、商业、政府关系 …… 这些聪明的投资人很快就能学会。但是妄图通过这些分析去 " 计算 " 一个早期创业项目的成功概率,就好像是通过影子的图案去倒推投影物体的三维形态——你会有一万种错误的答案。
创业者吹牛,投资人也知道他吹牛。但是问题是最终成功的创业者也会吹牛。当我和马斯克同时说要去火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马斯克。那么靠分析计算项目的逻辑靠谱程度又有什么用呢?最终,没什么好办法的投资人凭着经验更愿意相信学历更高、更有行业经验的人更容易造出火箭——这样风险投资就变成了一个无聊至极的打勾游戏:斯坦福、博士、量子计算,check check check, 投!
这些经验指标(学历、行业经验、毕业学校等)并非没有作用。有人就做过数据分析,经验指标和成功是有明显的相关性的。但是经验指标和 outliers (特别突出的某个成功个例)之间的相关性是不足的。
讽刺的是,风险投资 intrinsicly 就应该追求 outliers,但是依靠经验指标进行投资判断的这种平庸做法,只能让基金抓住隐含在这些经验指标里面的真正的成功因果关系中的一部分所带来的 beta(大家都有的系统性风险的对应回报)。
这时候就有大聪明有点子了:既然经验指标总体没错,不会亏,outlier 则靠运气,那么我们就广撒网,只要每笔投资的成本足够低。
这是一个朴素而幼稚的想法,这其实和政府宣布给所有只要达到某个标准(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的 " 鉴定人才 " 都发放一笔创业启动基金,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某些指标漏斗过于狭窄,或者某些指标迫于社会舆论、国际关系压力无法明面展开筛选。如果基金的钱确实来源于政府,那么这本质上就是在代替政府进行资本投资分配的工作——这已经不能算作是风险投资。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广撒网的模式成功的必要前提是:通过经验指标选出来的投资标的,一定要和成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学过统计的人都知道,这里面至少有两个坑:
一是过去的不等于未来。世界在不断变化之中,即使过去有相关性也无法保证未来就一定有相关性。
二是就算要计算相关性给自己的判断公式增加可行度,也需要同样条件下尽可能长的历史数据。也就是说,直接拿美国的历史数据所展示出来的相关性来做国内市场投资策略的依据,至少是不严谨的。国内风险投资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样本根本不足够有说服力。
这样一来," 大聪明策略 " beta 收益没有依据、outlier 全凭运气。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基金策略。基金压力也一定会从压低成本和撒网广度这两个运营点上体现出来。
二
风险投资要判断两种风险:事的风险、人的风险。
事的风险小,做起来顺风顺水,不会违反客观规律。人的风险小,创始人不会跑路、商业欺骗、三心二意,公司愿景持久、有生命力。
本文不讲事的方面,那属于宏观,属于公司外部。而人的方面,属于微观,属于公司内部。外部不可变;内部可变,也更可控。
当我还在做投资判断的时候,对于一个项目公司会从八个维度打分——其中一项是" 创业决心 "。
因为 " 不靠谱的创始人 " 实在是太多了。抛开恶意欺诈的,还有很多创业者是三天两头一个想法、经常打退堂鼓、做了一半不干了要退钱 ……
虽然我看到的样本肯定有选择偏差——都是一些非常早期的项目,混合了非常年轻的学生和社会老油条——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群体有一个共同特征:一腔热血。所以我的经验总结至少对拥有 " 一腔热血 " 的标签的创业者群体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其实大部分 " 一腔热血 " 的创业者他们不一腔热血。回到家,很可能就感到压力山大、未来的不确定性很高;或者过了几天,情绪低落,过了几天又情绪高涨。
" 创业决心 " 是当时我们能依赖的唯一的一个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是怎么打分的呢?
全凭有限依据的想象。比如这个人如果某件事情坚持过很久,那么就可以脑补创始人对这次创业也会坚持很久。如果某个人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没有独立承担责任与风险的经历,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去想象他在面对未来创业的挫折的时候也会很容易放弃。如果有个人说自己创业是为了赚钱,那么有的人会觉得他不够纯粹,有的人会觉得为了赚钱而创业的动机很真实,也是个不错的起点。
这仍然是在和 " 经验指标 " 兜圈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权,各执一词,无法定论,最后听老板拍板即可。
三
" 欲望 "、" 野心 "、" 抱负 "、" 志向 "、" 愿景 "…… 这些词听起来很像,甚至常常被人混用。
语言是个基于大脑皮层进化而发展出来的工具,所以文字的含义一定是能够被显意识所区别的。比如 " 野心 " 这词蕴涵了对超额权力的追求,带有一些贬义的味道。
但是人是个整体,用于描述任何显意识的动机都和整个人体是相关的。
伟人也要拉屎。如果你说林肯在某一天拉了八个小时的肚子之后还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我是不信的。
人在变得 mindful (自我察觉)之前,皮层给我们的显意识是整个人体系统在面对当下环境之时给出临时解。
上面这几段看似抽象的解释,也就是在说:创始人能够说出来的自己的 " 创业原因 " 都不是这个人作为整体系统来看,真正的现在要创业的原因。
有的人会说 " 我创业为了赚钱 "、" 我创业为了出名 "(虽然嘴上很少说出来),但是这些都只是 " 某一种临时解法 "。说得哲学一点,这些原因很接近拉康的 " 缺失性存在 " ——因为没有,所以想了一个解法让我能够拥有,这就成了显意识的目标。
但是 " 临时的解法 " 只是临时的,更危险的是这解法所对应的 " 缺失 " 可能也只是另一种 " 缺失 " 的临时解法——集体潜意识。
这也就是在说:为了钱而开始创业的人,有一天可能会发现另一种方法来钱更快,甚至可能发现自己其实用不了这么多钱;为了名声而创业的人,有一天可能会发现通过其他技巧来赚取名声更快,或者发现这种追逐让自己压力山大、筋疲力竭、信心丧失 ……
这些都是在真实发生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 " 欲望 "、" 野心 "、" 抱负 "、" 志向 "、" 愿景 "、" 创业原因 "、" 创业决心 "...... 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说废话——创业者的 " 欲望 " 很可能在一场病、一次分手、一次产品失败、一次夫妻吵架 ...... 之后,就没了。
这就是让投资人头疼的 " 人的不靠谱 "。
四
但是,为什么有的创业者却会屡战屡败、坚持到底呢?他们的 " 欲望 " 不是临时的解法吗?
不是。
人真正会坚持的只有一件事情:让自己能够不断拓展并整合信息的正反馈系统。
人活着的要求是很低的。三餐温饱,足矣。那为什么人会追求这个、追求那个?
一种追求是 " 临时解法 "。它是大脑皮层整合信息后,利用其想象过去和未来的能力,对比发现某种概念性事物的缺失(地位、钱、牛奶),针对性做出的 " 获取计划 "。这个计划被发送到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其中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生产多巴胺分子,驱动人做出对应的行为。
另一种,是意识(consciousness)的进化方向——信息的整合。它是好奇心。创造成果是意识进行信息整合的副产品。它追求的拓展和整合本身,副产品可能会被评价为成功的事物,但那本来就不是最初的目的。
(上面这段我暂时不知道怎么写得更易懂,以后会单独写。感兴趣的人可以额外阅读存在主义和整合信息理论 Intergrated Infrmation Theory,IIT)
为什么还有一个 " 正反馈 " 的定义?这并不是对坚持的必要条件的界定,而是人会坚持什么,本来就是会回归于其所在环境。所以正反馈意味着,人在进行意识整合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处于更优的环境,人只是像受到万有引力一样向着更好的环境回归而已。
五
《黑客与画家》是 Paul Graham 写的一篇著名文章。Paul 认为黑客和画家的共同点能够跳脱思维进行解题和创造。
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以拓展一下——艺术家和创业者。
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创业者。每个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艺术家整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之后的副产物。
你不是因为梵高那几十公分见方的画布和颜料而感动。我们感动是因为感受到了梵高在绝望中的挣扎,企图逃离和拥抱,但是富有和情感从未眷顾他的生活。他在痛苦中挤出来自己坚守的那一点对存在的意义的追求的执拗,把它整合成一幅幅恣意明媚的向日葵。
创业者也是整合者。只不过整合的信息中理性思想的占比更高,整合呈现的工具也从画笔变成了纸笔、电脑、机器。
" 整合者 " 不是为了成果而创造,他们是为了整合更多而去整合。整合的本身就是对好奇心和意识的奖赏。沉浸其中,便是心流。
马斯克是为了去火星而去火星吗?不是。他是在一个他有能力越干越好的行业中,企图整合 " 人类变成星际物种 " 的未知信息。
艺术家和创业者,他们的特质是很明显的:热爱。
这是个被滥用的词。我无法给你详细的定义。说它是非做不可,强烈的欲望也会让人有毁灭的倾向;说它是使命的召唤,欲望也会给人这种幻觉。
但是我可以给你很多例子,这样的 " 整合者 " 就在我们之中:
他是毛姆笔下抛弃妻儿的高更,他是不进行用户调研的乔布斯,他是鄙视比尔 · 盖茨做空特斯拉的马斯克,他是把失败当作排除错误答案的爱迪生,他是抖音上创作灵感不绝的搞笑视频博主、舞蹈博主、手工博主,他是从华尔街辞职去开农场的交易员,他是 Eminem、Snoop Dogg、Ice-T、泰勒 · 斯威夫特,他是昆汀、PTA,他是 Alex Webb,他是 Alex Honnold,他是黎大厨 ……
投资人不懂创业者。
因为很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找到自己的 " 热爱 " ——去整合某个领域(可以是自定义的混合领域)的 calling,所以无法共情创业者的初心,自然也就无法证伪其创业决心的牛皮。
(当然,也有懂的人 ;) )
六
那么从中可以推演出什么创业的实用建议呢?
做至少有点擅长和信心的事情,太难的事情别做;
如果某个目标在做的过程中很痛苦,而且自己并不享受这种痛苦,那么这就不是你的人生使命;
对某个目标很兴奋,但是一直在拖延,这或许是使命的前兆(推荐阅 the War of Art);
如果你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这一种方式去实现,那就去做;否则,三思,很可能现在的方式只是盲目的随波逐流;
Calling 一定伴随着心流的体验;
只想雇人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别做;
Answer to the calling 之前可能会觉得有些害怕,但是改变之后一定不会有长期焦虑,有的话,那当前做的事情不是你的使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