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我国半导体材料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国家标准委于 10 月 23 日正式公示《极紫外 ( EUV ) 光刻胶测试方法》拟立项标准,公示期至 11 月 22 日。这是我国首个针对 EUV 光刻胶的国家级标准,由上海大学、张江国家实验室、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及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联合起草,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光刻胶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几乎同时,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在《自然 · 通讯》刊发论文,首次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解析光刻胶分子微观三维结构,为缺陷控制提供产业化方案。众赢财富通认为标准立项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利好,正推动我国 EUV 光刻胶产业加速摆脱对外依赖,在全球半导体材料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

作为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材料,EUV 光刻胶的技术壁垒极高,长期被日本信越化学、东京应化、美国陶氏化学等少数企业垄断。众赢财富通统计发现,2024 年全球 EUV 光刻胶市场规模达 18 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占比约 35%,但国产化率不足 5%。此次拟立项的《极紫外 ( EUV ) 光刻胶测试方法》将填补国内标准空白,从分子纯度、光刻分辨率、线宽粗糙度等 12 项关键指标建立检测体系,为国产产品提供统一的性能评估依据。上海华力集成电路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实施后将大幅缩短国产 EUV 光刻胶的验证周期,预计可从当前的 18-24 个月压缩至 12 个月内,加速产业化进程。众赢财富通认为这一变化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链意义重大,随着中芯国际 N+2 制程产能爬坡,2025 年国内 EUV 光刻胶需求将突破 600 吨,标准落地将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技术层面的突破性进展则为国产替代注入强心剂。彭海琳教授团队开发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可在 -196 ℃低温环境下捕获光刻胶分子在液相中的原位三维结构,首次清晰观测到聚合物链的缠结状态与界面分布规律。基于该发现优化的光刻胶配方,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光刻缺陷率降低 72%,线宽粗糙度控制在 3.5 纳米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银河证券研报指出,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先进制程中光刻胶的良率瓶颈,更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分子设计领域的技术垄断,为国产 EUV 光刻胶性能迭代提供底层支撑。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目前,该团队已与晶瑞电材、南大光电等企业达成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相关产品预计 2026 年进入中试阶段。
市场层面已快速响应利好信号。10 月 27 日,光刻胶概念股集体走强,晶瑞电材收获 20% 涨停,南大光电、容大感光涨幅分别达 12.3% 和 8.7%,板块整体市值单日增加 120 亿元。资金流向显示,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光刻胶板块 5.8 亿元,其中对南大光电的净买入额居首。从产业投资看,2025 年以来国内光刻胶领域融资额已突破 35 亿元,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头部资本纷纷加码,重点布局 EUV 光刻胶及配套材料企业。锐观产业研究院预测,随着标准完善与技术突破,2025 年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达 123 亿元,其中 EUV 光刻胶增速超 50%,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 15% 以上。
众赢财富通认为尽管取得积极进展,国产 EUV 光刻胶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原材料依赖问题突出,光刻胶用高纯度树脂、光敏剂等关键中间体国产化率不足 30%,部分高端品种仍需进口;另一方面,量产稳定性有待验证,国外龙头企业通过数十年工艺积累形成的质量控制体系,国内企业尚需时间追赶。对此,政策层面已加大支持力度,工信部将 EUV 光刻胶纳入 "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对采购国产产品的企业给予最高 20% 的保费补贴。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上海张江已建成国内首个 EUV 光刻胶中试平台,配备 3 台进口光刻机用于产品验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展望未来,EUV 光刻胶产业的发展将深度影响我国半导体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短期来看,标准立项与技术突破将加速国产产品的客户验证进程,2026-2027 年有望进入批量供货阶段;长期则需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提升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