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三季报,彻底把片仔癀拉下了神坛。
营收同比下降 11.93%,净利润同比下降 20.74%,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过去十年,它的三季报几乎年年 " 双增长 "。上一次营收和利润同时下滑,已经要追溯到 20 多年前的 2003 年——但那时的降幅,不足 1%。

资本市场的反应冰冷而直接:股价较高点腰斩,市值蒸发 2000 亿元。二级市场上,片仔癀的回收价已从巅峰的 1600 元跌至 500 元左右,临期回收价格则更低。
曾与茅台肩并肩,被视为 " 老登经济 " 的双子星。如今却成了难兄难弟,迎来自己的至暗时刻。
片仔癀的神话,是靠着 " 稀缺 + 故事 + 情绪 " 搭起来的。
它不仅被列为商务部首批 " 中华老字号 ",更与云南白药共享最高等级的 " 国家绝密级配方 ",秘方保密期限为永久。
核心成分天然麝香,产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资源极度稀缺。2005 年起,片仔癀成为首批被批准使用天然麝香的药品之一。这一层 " 神秘光环 ",让它在资本市场被疯狂追捧。
" 超级牛散 " 王富济自 2009 年投入约 1 亿元重仓单一持有片仔癀,此后不断增持;著名投资人林园也多次公开强调片仔癀的垄断地位和奢侈品属性。2020 至 2021 年间,公司市盈率一度高达 160 倍,市值逼近 3000 亿元,相较于 2003 年上市时的 10 亿元,涨幅近 300 倍。
市场甚至给了它 " 药茅 " 这个名号,茅台和片仔癀一度被捆绑," 喝茅台前吃片仔癀护肝 " 的说法开始流传," 茅台 + 片仔癀 " 成为高端宴请场合的 " 标配 ",更有烟酒店直接推出捆绑搭配。进一步把一颗原本治肝的药,抬上了礼品与社交的神坛。
但转折点悄然来临," 茅台 + 片仔癀 " 由黄金组合成为了 " 难兄难弟 "。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1 日,片仔癀股价(前复权)由 2021 年中的 473.05 元跌至 181 元,跌幅超过 6 成;市值也由接近 3000 亿元跌至 1100 亿元左右,蒸发了接近 2000 亿元。当然,茅台日子也不好过,其股价由 2342.64 元的高位,跌至 1458.8 元,跌幅接近 40%。
说到底,片仔癀的问题不仅是市场冷却,而是故事已经讲不下去。
与茅台类似,片仔癀是 " 老登经济 " 的图腾。品牌、渠道、营销精准绑定中老年男性的健康焦虑。高价背后,是那群愿意为 " 安心 " 买单的大叔大爷们。但年轻人不吃这一套。他们追的是泡泡玛特这种新符号。
而当情绪退潮、无人接盘,财报的数字变得冷冰冰。
2025 前三季度,片仔癀营收 74.42 亿元,同比下降 11.93%;净利润 21.29 亿元,同比下降 20.74%;扣非净利润 18.91 亿元,更是暴跌 30.38%,创下上市以来最差三季报。
目前片仔癀在天猫阿里健康大药房的售价为每粒 760 元,而美团买药上的折后价为每粒 685.62 元。京东京喜自营官方店的售价相对更低,降至每粒 599 元。
二级市场上,2024 年版片仔癀锭剂,回收价为 450 元~500 元之间。过期或者临期药品的回收价格则更低,临期片仔癀锭剂回收价回落至 400 元。
雪上加霜的是高管异动。在三季报披露前夕,片仔癀发公告称,总会计师杨海鹏辞职;两个月前,审计委员会委员赖文宁离任。
业绩下行叠加人事异动,对资本市场来说,是最容易引发警觉的信号。
在价值投资圈,流传着一句话:" 巴菲特喜欢 ROE 在 20% 以上的公司。" 不论真假,这个 20% 的标准,确实是许多价值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时的锚点。
片仔癀曾完美踩中这条黄金线。公开数据显示,2022~2024 年,片仔癀的 ROE 都在 20% 以上,分别为 21.82%、20.91%、20.86%。
但今年 2025 年,这条线断了。
上半年,片仔癀的 ROE 只有 9.86%,按年化算已经在 20% 以下,前三季度也仅 14.71%,较去年同期下降超 4 个百分点。
从这个层面来看,虽说片仔癀和茅台算 " 难兄难弟 ",但茅台的基本面数据还是很稳的。2025 年上半年,茅台的 ROE 也有 17.89%,全年有望在 30% 以上。这样一对比,片仔癀的基本面情况就显得更加刺眼。
用杜邦分析法拆解,片仔癀 ROE 下滑问题出在两头:销售净利率下滑、资产周转率放缓。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 卖得不好、赚得少 "。

核心产品肝病用药片仔癀系列,前三季度营收 38.8 亿元,同比下滑 9.41%,毛利率骤降近 10 个百分点。

而整体毛利率首次跌破 40%,创下 10 年来新低。
这背后反映出巨大的成本压力。
片仔癀的配方决定了它的成本从来不可能低。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药材个个名贵,其中天然牛黄被称为 " 药中黄金 ",价格从 2019 年的约 35 万元 / 公斤飙升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170 万元 / 公斤。而天然麝香年产量仅 500 公斤,配额严格受限,价格近几年涨幅超过 200%。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高昂的成本,片仔癀过去最核心的对策是 " 提价 "。
自 2003 年上市以来,其系列产品累计提价超 20 次。片仔癀锭剂内销出厂价从 2004 年的 125 元 / 粒涨至 2023 年的 600 元 / 粒,终端零售价达 760 元 / 粒,累计提价幅度超四倍。2023 年 5 月,公司将片仔癀锭剂价格从 590 元上调至 760 元。
现阶段,随着销售承压、成本高企,片仔癀会不会再用 " 涨价 " 这张牌,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然而,就算再涨价,可能也难再复制过去的神勇,因为市场热度已经在降温。
在 2021 年最疯狂的时候,一粒片仔癀曾被炒到 1600 元,克价一度超过黄金。但到了 2024 年底,片仔癀的黄牛回收价已经跌到约 500 元 / 粒,临期产品甚至只剩 350 元。这意味着,即使片仔癀后续涨价,也失去了最锋利的放大器——市场接盘的热情。
更关键的是,炒作退潮之后,市场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片仔癀是药,不是理财产品,更不是保健神丹。正如国内权威肝病专家叶卫江教授指出,片仔癀是用来治病的药物,不是保健品,对于肝病的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肝病患者都能吃,想吃着防病保健的更不可取。
当市场情绪退潮,理性回归药品本位,涨价这把 " 万能钥匙 ",也彻底失去了魔力。
更尖锐的问题是,如果连涨价都失灵了,片仔癀还有什么办法破局呢?
面对增长焦虑,片仔癀开始频频出手投资。
10 月 14 日,公司以 LP 身份出资 2 亿元,参与设立规模 10 亿元的中金医疗基金,方向涵盖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日化美妆、康养等。
这已是片仔癀半年内的第三次基金投资。
早在今年 4 月,片仔癀就以相同方式入股招盈基金,目标规模同样是 10 亿元,出资比例同样是 2 亿元;8 月,又投了高鑫润信基金,继续下注。此外,片仔癀在 2024 年也出手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这足以反映出片仔癀有意通过资本纽带,绑定创新资源,为寻找新增长曲线做准备。
不过,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一个残酷事实,这些动作还停留在 " 战略布局 " 层面,距离真正变现增长曲线,还有很长一段路。而片仔癀过去几次 " 找新故事 " 的尝试,也几乎不算成功。
2021 年,片仔癀推出安宫牛黄丸,希望丰富产品线。一开始市场反响不差,但 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仅 9343.57 万元,同比暴跌 65.2%。原因很直接,这不是片仔癀的独家地盘。据诚通证券,截至 2025 年,国内拥有安宫牛黄丸生产批文的企业超过 120 家。竞争激烈,意味着片仔癀的产品没有护城河。
另一头押注的美妆业务同样疲软,今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超过 20%。由此可见,片仔癀并没有靠跨界打出新爆点。
问题的根子,其实在于这家企业从未真正下定决心离开 " 保密配方 " 的舒适区。多年来,片仔癀靠着这味 " 武林秘籍 ",不需要拼研发、不需要卷创新,只靠品牌溢价与稀缺性,就能轻松赚钱。
但只靠 " 配方 " 显然难以撑起第二增长曲线。要想真正实现业务多元化,必须走一条艰难但必须走的路——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
而从财务数据看,它确实没有为创新付出足够成本。2022~2024 年,片仔癀的研发费用率连 3% 都没碰到,分别只有 2.65%、2.31%、2.5%,2025 年前三季度为 2.42%。即便在中药这个 " 研发传统偏弱 " 的行业里,片仔癀的研发费用率依然低于行业中位数。

这对一家市值千亿的头部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 " 战略性偷懒 "。
当 " 老登经济 " 的红利退去,而研发投入又难以支撑真正的创新突破,留给片仔癀的,只剩一个残酷的现实:故事讲完了,神话也该谢幕了。
参考资料:
贝壳社《被遗忘的 " 药茅 "》
界面 · 新闻《片仔癀的 " 业绩神话 " 破了》
创业资本汇《片仔癀再做 LP,这次投了中金资本》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千亿市值蒸发,谁还买 760 元一粒的片仔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