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最后一缕金线收起,上海南京西被霓虹点亮,兴业太古汇旁的石门一路,悄然变身为一处露天的城市美学剧场。九幅巨大的画作,如同九扇通往世界不同都市的视觉之窗,被嵌入城市的肌体。巴黎的浪漫、纽约的喧嚣、北京的庄重、深圳的朝气……以及东道主上海自身的多层魅影,都以一种极简而绚烂的线条与色彩,在路人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超媒体集团策展的 "Meta Public Art Project" 公共艺术项目,携手艺术家陆新建带来的 " 城市经纬 City Stream" 特别展。策展人邵忠将其构想为一场 " 艺术融入生活,艺术重建社会 " 的实践。而陆新建,这位习惯于在俯瞰中寻找城市灵魂的艺术家,则将他对都市脉络的深邃观察,从画布之上,释放至整条街道的流动之中。

" 在画廊和美术馆里展出,展览会从作品的概念和展示去呈现,针对的人群也非常精准。" 陆新建坦言那种环境的仪式感。而眼前在兴业太古汇的公共呈现,则打破了这种边界。" 这次更有一点像街头艺术和包裹艺术,把艺术融入到了生活和环境,耳目一新的体验,场面也很壮观。" 当城市的地图被抽象为绚烂的光谱,当街道的脉络被提炼为律动的线条,艺术便从白盒子的禁锢中释放,汇入南京西路的川流不息。
这或许是此次展览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再要求人们专程前往,以一种预备好的审美姿态去 " 观看 "。相反,它潜入日常,成为你下班路上、约会途中、购物间隙的一次偶然邂逅。艺术在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像,而是城市呼吸的一部分,与穿梭的车流、交谈的行人、变幻的霓虹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都市画卷。它邀请人们在匆匆行走的片刻,停下脚步,感受艺术激发的、多元城市文化所共有的活力与诗意。

看见一座城市的 " 灵魂脉络 "
陆新建的作品,初看是强烈的视觉愉悦:流畅的线条、对比鲜亮的色块、充满节奏感的构图,仿佛一场电子音乐在视觉上的投射。但细读之下,会发现这些美丽形式背后,隐藏着一套严谨的观察方法与哲学思考。
他的创作,始于一个超越常人视角的起点即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在陆新建的工作室里,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不是工具,而是他的 " 写生本 "。他从不迷恋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或陆家嘴的天际线。在他的《城市基因》与《城市经纬》系列中,观者看不到任何一栋标志性建筑。他不画东方明珠,不画金茂大厦,他画的是那些构成城市骨架的、通常被忽略的 " 看不见 " 的结构。

《城市经纬 - 巴黎 No. 2》,2017

《城市经纬 - 北京 No.3》,2016
陆新建痴迷于那些构成城市骨架的、通常被忽略的 " 毛细血管 ",如高架上流动的车灯如何幻化成光带,纵横的街巷如何交织成神经网,夜晚的霓虹又如何为这一切晕染上情绪的底色。他追求的并非地理的精确性,而是城市肌理的内在节奏。" 俯瞰 " 让他能够将城市从日常熟悉的平面叙事,转换为一张可被理性解析的立体图谱。这种视角,消解了身处其中的局限性,让他得以捕捉到城市结构中最本质的元素。
在他看来,地标是城市的肖像,是静态的符号;而街道、车流、灯光交织出的脉络,才是城市的性格与心跳,是动态的生命体。他的创作,因而成为一种 " 视觉提纯 " 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混沌到秩序、从地域性到普世性。

当数字技术遇见艺术直觉
陆新建的创作,是 " 高科技、高情感 "(High-tech, High-touch)的完美体现。他使用最理性的数字工具谷歌地球作为观察的起点,但创作的终点,却回归到最感性的手工绘画与温度感。
他拥有三段式的专业学习背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在荷兰 Frank Mohr 学院攻读的互动媒体和环境艺术硕士。这些经历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尤其在读互动媒体和环境艺术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很羡慕那些艺术家可以把传统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中,比如现代舞台美术和虚拟现实。"

艺术家陆新建
因此,对他而言,数字技术与感性的艺术创作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他的创作,正是这一趋势的前沿实践,呼应了当代艺术中 " 数字人文 " 的思潮,用技术手段,去探索更深层的文化身份认同。
陆新建的《城市基因》与《城市经纬》系列,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美学从表象的感知,深化为结构的认知。他的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城市研究的超媒体实践: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可阅读的视觉文本通过色彩心理学与形态学构建城市品牌识别系统实现跨文化对话,如东方城市的含蓄线性与西方城市的开放网格对比。它向我们证明,真正的城市精神不仅存在于高耸入云的地标建筑中,更隐藏于每一条街道脉络的文化密码里。
上海:灵感之源

《城市经纬 - 上海 No. 8》,2016
在陆新建的 " 城市基因 "、" 城市经纬 " 乃至 " 倒影 " 系列中,上海是他最爱描绘也最具深情的城市。这座他最终选择定居的城市,不仅是他艺术灵感的源泉,也他人生命运的归宿。
他不仅从乡村走向城市,更成为用艺术解读城市的都市诗人。" 我跑了很多城市,但都没有家的感觉,直到 2010 年,当我决定选择一个城市定居的时候,我选择了上海。" 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包容性、快节奏以及靠近故乡的地理位置,都让他感到归属。

《城市基因 -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018
上海也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创作演变:" 城市基因 " 阶段,他通过谷歌地图抽象城市肌理,将街道、建筑转化为线条与几何图形,可视为对上海结构性基础的探索。
" 城市经纬 " 的灵感则直接来源于 " 上海层层叠叠错落交织的立交桥和车水马龙的街道 "。在创作中,他融入了表现主义的影响,用长短不一的线条与对比鲜亮的色彩,精准地捕捉了 " 魔都 " 的律动与能量。
而 " 倒影 " 系列,则源于一次在外滩晚餐时的诗性发现。" 看到灯光交织,高楼林立的浦东,折射在黄浦江里,如同繁星坠入凡尘。" 他希望通过对称的构图,重新架构空间,展示那些经典建筑的永恒美与灵性。


如果你碰巧路过南京西路,不妨在石门一路稍作停留,看看这些流动的 " 光之经纬 "。那不仅是巴黎、纽约或上海的地图,更是我们所有现代人,身处都市迷宫之中,共同感受到的那份喧嚣中的诗意、繁华下的能量,以及理性结构与感性情感交织出的,当代时代的灵魂图景。
INTERVIEW

陆新建
1977 年出生于中国宜兴,2000 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计算机图形设计系,2005 年与 2006 年先后入读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研究生院识别、产品、室内设计系,并在 Frank Mohr 学院互动媒体和环境系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陆新建现居与工作于中国上海。
Q:此次展览作品来自《城市经纬》系列,你是如何选择此次展出的作品的?这几副作品里呈现的不同城市,对你而言分别有什么样的意义?
陆新建:我选了九件代表作品,分别来自上海,北京,深圳,香港,洛杉矶,巴黎,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漂亮的摩登大都市,每个城市都有着他独特文化和魅力,尤其上海,不仅它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还是我生活的城市,我选了四件作品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这座不夜城。
Q:你的作品不聚焦于标志性建筑,而是专注于城市的 " 脉络 "。你认为这些 " 看不见 " 的结构比地标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灵魂吗?
陆新建:" 城市经纬 " 不聚焦任何标志建筑,而是在描绘大都市夜晚的炫丽景象——灯火辉煌,霓虹闪耀,高楼林立,来往车流将高架幻化成流动的光带,鲜亮的色彩折射出了城市的和能量,同时也诠释了时尚大都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
Q:你使用谷歌地球等数字工具作为创作起点,你如何理解 " 理性的数字技术 " 于 " 感性的艺术创作 " 之间的关系?在你看来,人机协作如何影响未来的艺术创作?
陆新建:我读过三个专业——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互动媒体和环境艺术。它们在我的创作中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尤其在读互动媒体和环境艺术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很羡慕那些艺术家可以把传统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中,比如现代舞台美术和虚拟现实。对我来说,把数字技术和感性的艺术创作融合到一起,可以非常完美的成就了对方,这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随着 AI 运用的成熟,我相信我们未来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数字技术,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Q:上海一直都是你最爱描绘的城市之一。这么多年的上海生活,你认为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上海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你的?
陆新建:上海是一座高度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值得我们每个追梦人的奋斗和坚持。我的作品也受到这个城市启发,不断的演变,最初 " 城市基因 " 系列是通过谷歌地图去抽象城市肌理,我把街道、建筑等转化为长短不一的线条和各种几何图形,并选择与该城市人文呼应的色彩,用看似简单的抽象线条来表现错综复杂的视觉对象,精确的展现和表达各个城市的特征与文化内涵。而 " 城市经纬 " 系列灵感来源于上海层层叠叠错落交织的立交桥和的车水马龙的街道,在创作中,也也受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响,长短不一的线条配上对比鲜亮的色彩,展示了魔都的律动与能量。" 倒影 " 系列则是一次在外滩吃晚饭的时候,看到灯光交织、高楼林立的浦东,折射在黄浦江里,如同繁星坠入凡尘,形成了独特的诗意效果,我就希望把建筑的本体和其倒影,以相对对称的构图,重新构架空间,展示那些经典建筑的永恒美和灵性。
Q:和我们聊聊你日常生活在上海的一天通常都是如何展开的吧。漫步上海的街头巷尾,有没有哪些你最喜欢城市空间、店铺或街区?
陆新建:我的生活非常简单,像个和尚。每天除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和朋友打一个小时的球,其他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工作,我的工作状态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乐此不疲。偶尔周末,我会带着孩子去逛一些上海的画廊和小街小巷,主要是放松一下,也可以找一些有特色的小店,吃吃喝喝,很开心。
编辑丨 Luzy
撰文丨卡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