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小红书,发现了一对 90 岁的传奇夫妻。
按一般人的想法,90 岁,就该待在家里哪都不去,最多去楼下公园遛遛弯。
但这对爷爷奶奶很不一样。
他们也遛弯,只不过是开车自驾去遛,一年能遛出两三万公里。

起初,出发是为了履行承诺。
退休前,爷爷答应老伴要去三峡旅游,只是碍于时间,未能兑现。好不容易等到退休,爷爷当机立断,带奶奶乘上远行的火车,先去四川,再沿着长江而下,直至宜昌。
那时的火车还是内燃机车,跑得远没有高铁快,覆盖面也没那么广,地铁就更少见了,去不少景点都得多次换乘汽车,路程很是曲折。
偶然间,爷爷发现有别的游客自己开了车来玩,便也萌生出自驾的想法。
他想,自己开车多好啊,不用管火车的时刻表和目的地,想走就走,想去哪就去哪。
于是,爷爷奶奶买了一辆长城赛佛,拉开了自己的自驾大幕。
刚启程时,他们还不敢去太远的地方,兜兜转转把家附近的景点都逛了个遍。
后来,车开得熟练了,心也更野了。他们开始往更远的远方走,去看经典的名川与大山,看壮阔的高原和辽远的雪域,立志要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个遍。
这一看就是二十年。

如今,他们的座驾换成了更好的越野车,寻路工具也从传统的地图换成了手机导航,只是老俩口的心依旧年轻着,依旧向往着远方。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和他们一样的 " 高龄车手 ",小红书上有很多。
前不久,加起来三百岁的四位老人,刚刚结束拉萨自驾之旅。
他们意犹未尽,约好了以后还要再去。

另一位 75 岁的老爷爷,载着 73 岁的老伴,开着一辆普普通通的东风标致,自驾了六千多公里,从西安一路游到厦门。
他们享受这样的过程,觉得生命就在于出发。

老人家们人老心不老,把车辆当做移动的港湾,载去完成年轻时未尽的梦。
一个不算新鲜的理论是,开车能够拓宽我们的生活半径。
同样的时间,开车能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看更不一样的风景。那些曾经因为距离而让人止步的地方,也因为有了代步车的出现,而让人触手可及。
所以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开车给予我们自由。
既有生理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自由。
有一位很酷的姥姥,特别好地诠释了这种状态。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位姥姥就会拽着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开车去自驾游。
最初是因为女儿突然下岗又离婚,心情不好,姥姥想开车带女儿出去散心。连目的地都没有一个,只是开着车四处兜风。
慢慢地,女儿从漫无目的的行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开始投入,并且享受,也从生活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重振旗鼓。
但自驾游的习惯却因此保存了下来,成为祖孙三代人的亲密集会。

后来,当女儿因为琐事感到沮丧的时候,当外孙女被其他亲戚催婚的时候,姥姥就会甩着车钥匙说,我们走,别听他们的。
目的很简单,就是不希望孩子被困在社会的眼光里。
人总要走到更广阔的地方,才能意识到社会的局限性,才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姥姥用了一种最朴素的方式,让三代人都跳出了规则和桎梏。
有这样的姥姥,也有这样的小姨。
小姨是长辈眼里最叛逆的样子。49 岁,但不婚不育,烫很时髦的头发,穿最潮的衣服,全身上下都和 " 宜家宜室 " 没什么关系。
但小姨活得很自由。
她喜欢开车,尤其爱开手动挡,因为这样最有驾驶的感觉。

小姨是全村最早考到驾照的人。
外婆不理解,说女孩子学车有什么用,还嫌她浪费钱。
但小姨不听不看不在意。
她开着车,奔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此时此刻,年龄、性别和身份从来不是限制。
只要手里握着方向盘,他们就永远享有出发的勇气,以及出走的决心。
某些时候,普通的驾驶体验已经不能让驾驶者满足。
他们需要完成更多挑战来获得刺激,让身体被分泌的多巴胺充斥。
赛车手 @夏伯恩 很小就懂得了这个道理。
这个不到 8 岁的小朋友,几乎是在赛车上长大的。
三岁那年,他跟着爸爸骑摩托车去西藏,从此萌发了对玩车的深刻兴趣。
爸爸也担心过,孩子会不会只是三分钟热度,但夏伯恩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家长的怀疑。
在南京的七月,夏天气温高达三十多度,但小小年纪的夏伯恩却能毫无怨言地坚持训练,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
一句抱怨都没有。


夏伯恩在赛车方面的成绩,也超出了家长的预期。
他很快就在卡丁车赛事中崭露头角,并且拿到了 CKC 中国卡丁车锦标赛学院杯的季军,接下来还准备挑战更高难度的赛事。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孩子在赛车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
为了不耽误训练,他会主动协调学习,确保学业和爱好能够达到平衡;为了拿到更好的成绩,他也愿意一圈又一圈,不厌其烦地训练,去摸到更高的山巅。
无须怀疑,对已经有 4 年驾龄的他而言,赛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是热爱,更是追求。
为此,他愿意竭尽全力。
当然,玩车的挑战不局限于速度,也在于更多新鲜感。
因而,有些朋友的舞台不在赛车场内,而在没有边界的户外旷野。
@低速四驱 是一对因为热爱户外越野而相识的好友。

他们因为拥有同款越野车 " 吉姆尼 " 而参加了同一个车友群,又因为参加了同一次长途穿越之旅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次深入户外的探索,让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即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陆地上,已知的曾被见过部分,也不超过万分之一。而剩下那么多地方可以被探索。
所以每每看到森林冰川,都让他们热泪盈眶。
如此特别的风景,只要见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
就像上瘾一样。
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出发,去户外,去旷野,去深入自然的怀抱,感知它最真实最壮阔的一面。

他们相信,越野不仅是玩车,更是一种感知户外的生活方式。" 在某个瞬间,你获取到的知识量,你对户外生活的认知,都会得到巨大的冲击。冲击之后,你会发现再也离不开了,因为世界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这对好友辞掉工作,开始慢慢转向全职玩车博主。
那些踩过的坑,交流过的经验,和户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既能为车友们提供借鉴,也能够让更多人感知到户外的魅力。
现在他们拥有一个多达 1000 人的车友群。车友们都很有想法,发现有问题就主动提,找到了更好的经验就分享。
因为看过同样的风景,感受过同样的冲击,车友们很容易成为密切的好友。他们一起去户外越野,平时也会相约在线下聚会。
车成了连接的媒介,让爱越野的人找到彼此,也让户外生活方式感染更多人。
对玩车的人来说,改装是没有尽头的。
有人改装是为了让车有更好的性能,也有人是为了致敬。
博主 @我是李鄂 最爱改装经典老车,打开他的小红书,看见那一辆辆 LOTUS ELISE、W211、PORSCHE TURISMO、MINI F60、卫士 90 等,总是让人格外怀旧。
因此总有老车爱好者聚集在他的评论区里,忆往昔。

你看,玩车就是这样无拘无束。
有人玩性能,有人玩越野,有人玩趣味,还有人玩复古,但无论怎么玩,他们的内核是相识的。玩车拓宽了他们的世界,也让他们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产生了连接。
玩车让人想到出发,想到远方。
但也有人玩车是为了 " 回家 ",为了在充分的自由中找到一丝难得的安稳。
去年,90 后情侣 @流浪儿童,买下了一辆 N 手旧车,把它改造成了梦想中的小家。

自从毕业后,他们一直过四处旅居的生活,起初是露营徒步,后来变成了摩托骑行。
这样的生活很自由,但也很不确定。
因为有太多的时间在路上,他们无法携带太多的行李,只能最大可能地精简包裹,把那些有意义的但暂时用不到的东西,寄存在不同的地方。
房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由。
他们既能继续旅居、穷游,去探索自由的边界,也能够获得一个小小的空间,去容纳自己觉得珍贵的各种小玩意,一条流浪的小狗,还有去世奶奶留下的龟背竹。

于是,车和生活逐渐融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朋友刚买了车,说要带我出去兜风的那个时刻。
坐进副驾的那个瞬间,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不是因为年纪到了,不是因为购买力强了,只是因为握着方向盘的时候,我们好像同时握紧了人生的方向盘,把生活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些年,我在小红书上看到各式各样关于车的故事,也时常觉得车这个意象很神奇,它既能够载人远行,又能让人安居。
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能与车发生关联。
有人能在 50 岁时靠学车,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勇气。

也有人因为一次意外的追尾,结识了人生最好的朋友。

如果一定要总结,我觉得车早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它远远不只是工具,它所能承载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辽阔、更精彩。
最近小红书搞了个 " 玩车节 ",把很多有着特别故事的车辆和人都带到了线下现场。
你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去感受它们。
比如流浪儿童这辆承载着很多珍贵物件的小车,同时也是小家。

还有经过低速四驱改装的两辆烈马。

很多慕名而来的车友,特意赶来和他们交流改装经验,分享自己的想法。
他们交流的不只是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以前也去看过那种传统意义的车展,很洋气,很高大上。品牌站在台子上讲很多厉害的数据,讲专业的测评结果。
但小红书的 " 玩车节 " 不一样。
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意义、有共同记忆的车。
宝总在《繁花》里开过的老皇冠。

有擎天柱守护在旁的大黄蜂。

或者是三十年前我们最常见到的那款桑塔纳和红旗。

但这里不是车的展示场,只是一个巨大的车辆的朋友圈。
比车更重要的,是开车的人的故事。
人们展示的不是车,更是和车有关的生活,由车产生的文化与记忆。
所以,当我们驻足观看,感受到的是某种情感的冲击。
我觉得这就是我熟悉的小红书的样子。
大家在乎的不是你的车多贵多好,而是你用它做了什么,去实现自己出走的决心,去逃离某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去追求梦想和自由,或者只是唤醒一段来自过去的记忆。
换句话说,小红书上的每一辆车,都是一种具体的生活的载体。
大家在这里来分享我的生活、我的经验、我的兴趣,然后也感受你的生活,汲取你的经验,连接你的兴趣爱好。
而当兴趣相投的人因此相遇,便形成了一个个温暖的有关怀的社群。
无论是高龄自驾的爷爷奶奶,还是热爱越野的年轻人,或是痴迷改装的车友,他们都能够在这里,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连接,而共鸣。
于是我们发现,玩车,玩的早已不是车本身,而是车背后那个独特的人,那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以及人与人之间因车而产生的真诚连接。
车,也远不只是钢铁与机械的组合。
它更是记忆的容器、情感的纽带,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相连的起点。
归根结底,车是载体,生活才是目的。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