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为了出片真是不要命了
答案如下 10-28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1.html

 

说实话,随着出片之风的兴盛,你一定看够了各种社交平台上赛博亲友们的"出片"作品:高山雪地,惊涛白浪,城市街景……上天、下海、入地,无所不用其极,一生要强,只为出片。

但同时,你大概也看到了不少因为出片发生的悲剧,哀其不幸、怒其不慎。

就拿最近来说,2025年9月28日西湖景区宝石山保俶塔旁,一名游客在拍照过程中不慎失足坠入石缝[1];2025年10月12日河南新乡辉县南太行老龙口瀑布下方,一名游客因拍照不慎坠崖[2]……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旅行中因拍照导致的意外事故,在全球范围内比比皆是。仅以自拍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8-2021年间全球有 433 人在自拍时受影响,其中 379 人在 292 起事件中因自拍死亡[3]。

你或许也厌倦了这股削尖了脑袋出片的风气:登顶留影还不够,还要站在不是观景台的那块奇石上摆poss;寻常大路不走,就要走崎岖小道去没开发过的景点;海在眼前还不够,偏偏要翻过栏杆跨过石头找"最佳出片视角"……

看到这些出片怪象,真是让人忍不住骂一句:为了出片命都不要了!

上天:请注意高处不胜寒

高处对人类有天然的吸引力和征服欲。"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扶阶而上,"欲与天公试比高",征服一座山是令人自豪的。

高处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视野开阔、风景壮丽,搭配上视角大的广角镜头,很容易完成一张景物层次丰富的照片[4],很难让人不发到朋友圈炫耀炫耀。

不过,高处同样是危险的、值得敬畏的。稍有不慎,重力将用沉痛的代价教你做人。[5]

想拍登山vlog的心很正常,但上山的过程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试想一下,向高处攀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经过长了青苔的石头、被游客踩得圆润的台阶边缘、雨后潮湿的地面等等容易发生滑倒的情况,举起手机可能最后留下的是骨折住院前最后的笑脸。

湿滑的苔藓、圆润的石阶、泥泞的小道等等是登山过程中极易引发滑坠的因素 / 图虫创意

有时遇到降雪天气,或行至雪线之上,攀登的危险将指数级放大,你根本无从预测白雪覆盖下的地面原本是什么状况,此时如果还惦记着出片,稍有不慎就会是万劫不复。

近期就有这样的悲剧,2025年9月25日,四川甘孜州康定那玛峰雪山发生登山者滑坠身亡事故,事故原因是他解开安全绳给同行队员拍照,站起来时被冰爪绊倒导致意外[6]。

到达山顶,是不是能找块好看的石头站上去拍张照了?显然不是。山上的石头长期经受压力和风化的作用,可能看似平坦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很脆弱的"风华壳",非常容易踩空或裂开[7]。

同样受到风化侵蚀的还有观景台的栏杆,倚靠在上面拍照同样是危险的。

再者,,尤其当面朝内陆、背对悬崖时,更容易让人无法确定自己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位置、运动或高度,从而忽视可能发生的危险导致坠崖[8]。

当眼睛没有朝向悬崖一侧时,身体会误以为自己所处的地方"不够危险",从而在心理上过于放松,从而可能导致悲剧 / 图虫创意

那下山总可以放松放松拍照记录一下了吧?实则不然,因为下坡行走时的离心收缩会干扰动态足部与地面相互作用的控制,腿部灵活性会显著下降[9],所以还是好好看路吧。

下海: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俗话说得好,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不是游泳技术不过硬,实在是江河湖海的力量让人敬畏。

一个在泳池里轻松游几个来回的人,同样可能因为在野水中踏不到底惊恐失措,或者陷入暗流与水下复杂的地形无处逃生。研究发现,[5]

假期出游,很多人的首选都是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海边确实是出片圣地,有的人特意选在浪花可以将将拍到脚踝的地方出片,似乎站在沙滩上就不会有溺水风险。

在海滨拍照时,很多人低估了海洋的威力,误以为海浪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 图虫创意

但海洋的危险之处在于"善变",上一秒你站的地方是块干净的沙地能美美出片,下一秒你发现浪能抵达的地方比刚才近得多,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浪就把人卷走了。2024年的五一假期,广东陆丰湖东镇长湖村的海边一家五口在礁石上拍照时被海浪卷走,只有小儿子获救[10]。

事实上,"被海浪卷走"并不只出现在海面阴沉风大浪大的时候,更常见的原因是"离岸流"。

离岸流是一种由海岸向外海移动的快速海流,常与沙洲和礁石有关,通常在退潮时强度最大。离岸流没有明显征兆,能迅速将游客卷入海中,导致溺水事故频发[11]。

21000[12],可见离岸流的杀伤力。美国救生协会 1997 年至 2016 年的救援数据表明,离岸流是冲浪海滩 81.9% 救援的主要原因[13]。

所以,在海边拍照时一定要时刻观察海浪的位置,警惕湿滑的礁石,对海洋的力量怀有敬畏之心。

除了在海岸边拍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浮潜拍照。这项宣传"不会游泳也可以"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出片客,戴着一根呼吸管就能得到和许多鱼儿共游的照片,确实很令人心动。

不会游泳也能和鱼儿一起"出片",无疑是让人心动的 / 图虫创意

但实际上,浮潜不仅是漂浮在水面的活动,它还包含了浮潜、下潜、上升、排水、换气、呼吸、自救与器材选择使用等等的技巧串连,是一项正经的技能,而非有手就能上的简单体验活动。

有研究指出,和水肺潜水这种需要参加培训课程和认证的活动不同,[15]

我们打开全球最大的专业商业潜水培训机构SSI的"浮潜"页面可以发现,浮潜也有相应的训练标准,是一门课程,有详细的理论课程数量、最大训练深度、建议持续时间等等指标,不是"有手就能上" / [14]

浮潜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当真正的危机发生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救援。观察浮潜的姿势可以发现,使姿如果没有人主动观察,呛水者会突然的、且通常是无声地失去意识,随后沉没[15]。

以及,参加浮潜项目的时候,往往不是一对一,而是一个教练照看一个旅游团的人。我们从浮潜体验项目的照片可以看到,一个海面上的人像下饺子一样多,即使有人呛水了,真不一定能即时发现。

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浮潜导致呛水溺水甚至脑死亡的新闻,"浮潜是最危险的潜水"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16]。

图为泰国斯米兰浮潜。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浮潜往往是多人一起参加,这么多人一起趴在海面上,很难判断趴着的人是呛水了还是正常浮动,如果发生了事故了及时救援是一个问题 / 图虫创意

入地:刹车可没有快门快

出片客不仅热衷于在野外上天下海,还乐于在人类活动的环境中寻找独特的出片视角。或许是受公路片和文艺电影的影响,有一类人特别喜欢在"路"上出片,比如国道、隧道,仿佛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了一个在路上寻找自我、怀念青春的故事。

社交网络上充满了"在路上"的出片作品 / 图源小红书

不可否认,"在路上"确实是一个拍出好照片的思路。在摄影中,道路、河流和建筑物等元素可以充当引导线。这些线条,无论明显还是细微,都会引导观看者的视线、指示方向并提供路径,从而聚焦于图像核心——照片的主人公,带来更强的视觉吸引力[17]。

话虽如此,但在路上出片是极度危险的,毕竟刹车可没有快门快,生命安全完全掌握在路上司机的手里。

很多出片客选择在国道上出片,这是相当不理智的。首先,线""G315[18]

由于长途运输的特殊性,很多货运司机需要在夜间行车,又因为货车驾驶室内环境比较封闭,车内温度高、噪声大、长时间振动摇晃、空气不流通,又要长时间面对单一重复的风景,很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19]。

在这样的风景中拍一张照片或许是新奇的,但长时间在国道中行驶,一成不变的风景极易让司机感到疲劳 / 图虫创意

试想一下,一个开了四个小时货车,看了不知道多少重复的胡杨树、戈壁滩的司机,猛地发现道路中间有一个背包客在比耶,还能像往常一样立刻踩刹车吗?当然会受影响。

研究表明,司机在疲劳驾驶时反应时间的离散程度大大提高,超长反应时间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当极度疲劳时,刹车的有效反应时间均值约延长0.1s左右,较正常状态下提高了约18%[20]。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救援也是个问题。国道一般距离市区较远,以G315国道为例,"网红打卡"路段地处柴达木腹地,相距格尔木、德令哈市区百余公里[18],发生交通事故后救援难度极大。

地图上的G135国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很难救援 / 谷歌地图截图

除了去国道上拍照,还有部分出片客把城市中的隧道当作出片圣地,交错的光影和浓郁的色调中,人人都是王家卫。然而,隧道中拍照的隐患也不少。

隧道出片精髓是灯光昏暗、光影交错,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安全杀手。

有团队专门就隧道能见度与司机的反应时间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中高能见度平均反应时间最长仅为290.6 ms,低能见度平均反应时间不短于359.4 ms[21],相差甚远。

与国道一样,隧道本身发挥的也不是旅游打卡的功能,但即使很多隧道两侧出入口设有"禁止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禁令标志也难以阻挡出片客的热情。

在实例报道中,为了寻找合适的拍照点位,部分出片客把"拍照点位"选在了位于隧道两侧不足半米宽的应急步道上,与机动车道无任何隔离[22],危险近在咫尺。

此外,部分隧道呈S形弯道,存在天然视觉盲区,由于S弯的特殊地形,驾驶员在过第一个弯的时候天然缺少对第二个弯的视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弯道处拍照,驾驶员将遭遇"鬼探头",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23]。

S形弯道对司机造成天然的视觉盲区,无法在第一个弯道处预判弯道后的情况 / 图虫创意

总而言之,出片客们为了出片,上天、下海、入地无所不用其极,但背后的风险却常常遭到忽视,引发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出片要刻骨铭心,更要安全放心。毕竟大家都是愿意出现在朋友圈的图片里,而不是新闻事故的图片里。

[1] 潮新闻. (2025年9月28日). 西湖边突发!男游客拍照时不慎坠崖缝,头部受撞击出血. 腾讯新闻.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928A04GLM00

[2] 极目.新闻. (2025). 男子在南太行一瀑布拍照时坠崖,同行者:崖边有青苔,滑倒后手没抓住.https://news.qq.com/rain/a/20251013A03ORZ00

[3] Linares, M., Santos, L., Santos, J., Juesas, C., Górgolas, M., & Ramos-Rincón, J.-M. (2022). Selfie-related deaths using web epidemiological intelligence tool (2008–2021):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 29(5), taab170. https://doi.org/10.1093/jtm/taab170

[4] 王春.(2012).广角镜头技术探讨.新闻世界,(08),241-242.

[5] Cornell, S., Brander, R., & Peden, A. (2023). Selfie-related incidents: Narrative review and media content analysis. https://www.jmir.org/2023/1/e47202/citations

[6] 腾讯新闻. (2025年). 31岁男子5588米雪山顶拍照滑坠身亡,事发地是网红打卡点.https://news.qq.com/rain/a/20250926A08IJI00

[7] 朱自旭. (2022). 压力和风化共同作用的基座劣化致危岩失稳机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交通大学.

[8] Flaherty, G. T., & Smith, M. (2019). Taking the edge out of high-risk selfies in adventure tourists.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30(2), 218–220. https://doi.org/10.1016/j.wem.2019.02.001

[9] Werner, I., Valero-Cuevas, F. J., & Federolf, P. (2023). Mountain hiking: Prolonged eccentric muscle contraction during simulated downhill walking perturbs sensorimotor control loops needed for safe dynamic foot-ground intera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7), 5424. https://doi.org/10.3390/ijerph20075424

[10] 央视网. (2024年5月3日). https://news.cctv.com/2024/05/03/ARTIdHhilMfHOJD6qVKVrK4H240503.shtml

[11] 王剑, 曾杰, 胡子瑞, 陶乐斐, 梁思远, 张济镗, ... 李沛正. (2025). 一种离岸流及近海危险海洋生物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科技信息, (01), 74–77.

[12] Shepard, F. P., Emery, K. O., & La Fond, E. C. (n.d.). Rip currents: A process of geological importance. The Journal of Geology. https://doi.org/10.1086/624971

[13] Brewster, B. C., Gould, R. E., & Brander, R. W. (2019). Estimations of rip current rescues and drow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9, 389–397. https://doi.org/10.5194/nhess-19-389-2019

[14] SSI. (n.d.). SSI浮潜课程截图. https://www.divessi.com/cn/get-certified/freediving/snorkel-diver

[15] Dunne, C. L., Madill, J., Peden, A. E., Valesco, B., Lippmann, J., Szpilman, D., & Queiroga, A. C. (2021). An underappreciated cause of ocean-related fata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norkelling-related drowning. Resuscitation Plus, 6, 100103. https://doi.org/10.1016/j.resplu.2021.100103

[16] 长江商报. (2025年2月). "浮潜是最危险的潜水!"泰国女子春节被宣布脑死亡,多位网友讲述惊险经历. https://www.ctdsb.net/c1716_202502/2373553.html

[17] Chuang, H. C., Tseng, H. Y., & Chiang, C. Y. (2024). Impact of leading line composition on visual cognition: An eye-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17(5), 10.16910/jemr.17.5.2. https://doi.org/10.16910/jemr.17.5.2

[18] 中国新闻网. (2020). 网红公路多次因拍照出事 "拿命拍照"为何屡禁不止?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260168.shtml

[19] 刘九庆 & 顾琪. (2024). 长途货运司机疲劳驾驶原因分析及对策. 黑龙江交通科技, 47(01), 178–180. https://doi.org/10.16402/j.cnki.issn1008-3383.2024.01.034

[20] 张佐营, 谭力新, & 卢德民. (2023). 驾驶疲劳对驾驶员有效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 汽车科技, (01), 2–8.

[21] 林志, 胡勇波, 吴逸飞, 赵耀, 于冲冲, 孙鑫阳, & 赵映慈. (2024). 不同能见度下光源亮度与色温对隧道入口段行车安全的影响. 现代隧道技术, 61(06), 231–239. https://doi.org/10.13807/j.cnki.mtt.2024.06.025

[22] 央视新闻. (2025年5月25日). 拍者自我陶醉观者心惊肉跳 这个"网红打卡隧道"明令禁入. https://news.cctv.com/2025/05/25/ARTIjA8SBCZfCIUMHlBlpsrl250525.shtml

[23] 马悦. (2022). 视觉盲区人车冲突事件中驾驶人生理特征规律及预警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 https://doi.org/10.26944/d.cnki.gbfju.2022.002251

撰文 / 芙克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征服 社交平台 朋友圈 西湖 河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