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介孔材料产业将有覆盖全产业的技术标准。全国介孔材料技术标准工作组今天(10 月 28 日)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介孔材料领域的里程碑,也是我国材料科学标准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工作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秘书处。
据了解,我国介孔材料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已处世界领先地位,主导制定介孔材料领域的核心标准,不仅意味着技术成果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更意味着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掌握了 " 话语权 "。而且,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整合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结构材料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升级。这也是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
介孔材料作为兼具精准孔道结构与多元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已成为能源存储、环境治理、催化转化、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中的重要角色,蕴藏着改变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正是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获 2020 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 " 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 开启了我国领跑全球介孔材料领域的序幕。
赵东元团队原创性有序介孔碳已经实现了千吨级工业化生产,由此研发的有序介孔硅碳负极材料在国际知名大公司中广泛应用。由复旦牵头组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 ",更整合国际顶尖资源构建了 " 理论 - 制备 - 应用 " 全链条研究体系。截至目前,赵东元团队的研究工作已被世界上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1500 家科研机构积极跟踪报道,累计发表 6000 多篇学术论文。
赵东元介绍,随着研究向纵深推进、应用向多场景延伸,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逐渐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 拦路虎 "。因为介孔材料研究本身是横跨众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不同实验方法体系、不同数据指标等,易造成 " 成果孤岛 " 与资源内耗;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介孔材料产品缺乏统一标准、产品性能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可循。而要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掌握主导权,掌握核心标准的制定权则显得尤其重要。
他谈到,全国介孔材料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后,将聚焦四个方向:覆盖 " 材料制备 - 性能表征 - 应用评价 - 安全管控 " 的全链条标准体系,确保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构筑国内外技术、产业联盟,推动标准落地见效;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深化国际标准协作;优先制定支撑关键领域的核心标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对产业带来影响,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链完成了关键的收尾环节。" 在今天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谈到,创新链的第一环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创新链的第二个环节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赵东元团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功能材料性能评估、放大生产研究等,切实推动了介孔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虽然还有诸多环节需要打通,而创新链的最后一环,或者说创新链成熟的标志,往往就是标准。
金力表示,复旦大学将以吴淞材料实验室为依托,全力支持工作组的工作,推动原创成果沿创新链不断延伸,促进科技产业的融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