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埃隆 · 马斯克的宏大叙事中,他总是在扮演挑战旧秩序、改写规则的 " 先知 " 角色。继收购 Twitter 改造为 X、创立 xAI 叫板 OpenAI 之后,他又将矛头指向了互联网认知最权威的知识宝库——维基百科。
美国当地时间 10 月 27 日,一场知识界的 "AI 政变 " 悄然发动。由马斯克旗下 Grok AI 驱动的在线百科全书 Grokipedia v0.1 以极简风格亮相。马斯克为其赋予了 " 崇高的使命 ":希望打造一个 " 更少偏见 "、致力于 " 净化宣传 " 的维基百科替代品。
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豪赌,在上线首日就演变成了一场技术故障与信任危机的连环爆雷。

10 月 27 日上午,Grokipedia 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悄然上线。这个仅有一个搜索框的极简网站,在上线约一小时后便陷入瘫痪。尽管官方将原因归咎于 " 流量远超预期 ",但技术上的仓促可见一斑。
更令人质疑的是其发布节奏比马斯克原定计划推迟了一周,理由是 " 需要更多时间净化宣传内容 "。这种临阵磨枪的姿态,为后续的连环问题埋下了伏笔。

Grokipedia 宣称拥有 88.5 万篇文章,这个数字虽不及英文维基百科 800 万条的规模,但仍显可观。然而,用户很快发现,这些内容与维基百科存在惊人的相似。

图:Grokipedia 的简单界面
Grokipedia 上的内容似乎源自与 X 上的 Grok 聊天机器人相同的大语言模型。这可能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它能够抓取 X 数亿用户实时发布的帖子,并利用这些信息撰写或更新其文章。

图:维基百科的界面
然而,这种依赖也带来了潜在风险,Grokipedia 很可能重蹈 Grok 此前频发的 " AI 翻车 " 覆辙。今年早些时候,Grok 就曾在回答无关问题时,突然宣扬起南非存在 " 白人种族灭绝 " 的阴谋论。在其他场景中,它还曾散布反犹言论、生成女性用户的 " 虚拟脱衣 " 图像,甚至对伤势做出极其自信的错误诊断。
马斯克于 9 月 29 日首次透露构建 Grokipedia 的计划,此举是对特朗普的 AI 事务负责人、硅谷投资人戴维 · 萨克斯一篇帖文的回应。萨克斯在文中称维基百科 " 无可救药地充满偏见 "。
马斯克对维基百科的不满由来已久。从几年前的 " 我爱维基百科 ",到近期的 " 停止资助维基百科直到平衡恢复!",他的态度随着个人政治立场逐渐右转而变得日益尖锐。
马斯克与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 · 桑格等批评者,一同指责这个知识平台 " 过于左倾 ",在气候科学、疫苗、巴以冲突等争议议题上未能保持中立,甚至沦为 " 传统媒体的传声筒 "。
正是在 " 清除偏见 " 的口号下,Grokipedia 应运而生。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 "AI 写手 " 甫一亮相,就被发现自带鲜明的立场烙印:
比如在 " 性别 " 词条中,Grokipedia 开宗明义地强调 " 基于生物性别的二元分类 "。这与维基百科侧重 " 社会、心理、文化层面的性别范畴 " 形成尖锐对比,恰恰呼应了马斯克公开反对的 " 进步主义 " 议程。
还有在变性医疗领域,Grokipedia 断言相关科学证据 " 有限且质量低下 ",而维基百科则明确指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积累数十年经验。这种对医学共识的区别对待,暴露了其内容筛选的立场优先原则。
在关于特朗普的词条中,Grokipedia 巧妙规避了其接受卡塔尔豪华专机、推广同名加密货币等争议内容。这种 " 选择性遗忘 " 与维基百科力求全面的叙事形成鲜明对照。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马斯克本人的词条。Grokipedia 不吝溢美之词,称赞其 AI 战略 " 追求真相而非严监管 ",并引用自家 xAI 网站作为佐证。与维基百科客观列出的 " 荣誉 " 板块不同,Grokipedia 以 " 认可与长期愿景 " 收尾,大谈马斯克 " 保护人类意识 "、" 建立多行星文明 " 的宏大理想。
这场以 " 去偏见 " 为名的实验,最终演变成了用一种叙事偏见替代另一种偏见的文字游戏。在马斯克精心构建的媒体生态中,Grokipedia 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过这个定位,离 " 客观中立 " 的理想似乎越来越远。
若说立场偏见尚属意料之中,Grokipedia 在事实准确性上的频频 " 翻车 ",则彻底暴露了 AI 生成内容在知识领域的天然短板。
在描述马斯克参与 " 美国 DOGE 服务 " 的经历时,Grokipedia 凭空捏造了一段人事变动,声称俄亥俄州州长候选人维韦克 · 拉马斯瓦米在马斯克离职后 " 承担了更重要的职责 "。然而事实是,拉马斯瓦米早已在马斯克加入前就离开了该机构。
为佐证这一错误信息,Grokipedia 竟堂而皇之地标注引用了外媒 BBC 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经核实,这两家媒体从未在相关报道中提及拉马斯瓦米的名字。这种为填补信息漏洞而不惜编造信源的行为,让所谓的 "AI 百科 " 信誉扫地。
Grokipedia 的运作机制同样令人担忧。其内容完全依赖 Grok 大语言模型生成,虽然理论上能实时抓取 X 平台的海量信息,但也继承了 Grok 模型的所有缺陷,包括从虚构事实到传播阴谋论,从生成不当内容到提供错误建议等。
这种不透明的 " 黑箱 " 生产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事实核查机制,使得 Grokipedia 不仅难以承担知识库的重任,更可能成为错误信息的放大器。
Grokipedia 的登场,戏剧性地揭示了名为 "AI 寄生虫 " 的悖论:马斯克在激烈批判维基百科 " 腐败 " 的同时,其 AI 产品却不可避免地建立在维基百科构建的知识地基之上。
细心的用户发现,部分 Grokipedia 词条底部标注着这样的声明:" 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遵循知识共享署名 - 相同方式共享 4.0 许可协议。" 多位观察人士指出,Grokipedia 的大量条目,尤其是在上线初期,几乎与其维基百科对应条目如出一辙。
科技记者斯蒂芬 · 哈里森一针见血地指出:" 所有主流 AI 系统都在维基百科免费开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训练。极具讽刺意味的是,Grokipedia 恰恰建立在那些被马斯克极力贬低的维基百科志愿编辑的无偿劳动之上。"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吉米 · 威尔士也称,他对 Grokipedia 的实际表现 " 感到好奇,但预期不高 "。他指出,目前的 AI 语言模型 " 尚不具备撰写百科全书条目的能力 ",并预言 " 其中会出现大量错误 "。
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积累超过 800 万条英文条目,其核心在于独特的 " 开放协作与共识构建 " 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辑,通过严格执行 " 中立观点 " 政策和持续的社区辩论,形成一个动态的、集体智慧结晶的知识体系。
相比之下,Grokipedia 代表了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模式:一个由 AI 生成内容、通过算法进行事实核查的封闭系统。它没有明确的作者,用户无法直接编辑内容,只能通过提交错误报告的形式参与修正。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化、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路径。
这种根本性的模式差异,不仅决定了两个平台的内容规模和质量,更引发了关于知识民主化与技术精英化的深层思考。当维基百科继续依靠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的协作精神时,Grokipedia 则试图用技术效率来重塑人类知识的构建方式。而这场实验的成败,正取决于它能否突破 "AI 寄生虫 " 的先天困境。
Grokipedia 的横空出世,犹如向互联网知识生态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这远不止是马斯克对传统百科的挑战,更标志着人类知识生产模式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岔路口:是继续依靠集体智慧的协作,还是转向 AI 的高效生成?
维基媒体基金会面对挑战表现得相对平静。他们表示,过去多年来,许多尝试取代维基百科的实验都失败了,并强调:" 维基百科的知识始终属于全人类。"
然而危机确实存在。随着 AI 摘要和聊天机器人直接给出答案,维基百科的直接访问量今年已下降 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 公司为训练模型而进行的数据抓取请求却在激增。这种 " 用完即走 " 的模式,正在无形中掏空人类知识共建的根基。
马斯克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个维基百科的替代品。他试图打造一个融合最尖端 AI 技术、X 实时数据流,并承载其个人价值观的 " 超级智能 " 知识体系。Grokipedia 目前仅是 "v0.1" 版本,这预示着它将不断迭代。
这场竞争的本质,已经超越了产品之争,上升为关于 " 真相由谁定义、历史由谁书写 " 的哲学命题。当 AI 能够瞬间生成海量内容时,人类编辑耗时数日打磨条目的价值何在?
Grokipedia 最终会成为偏见放大器和事实扭曲机,还是真能如马斯克所愿,开创知识民主化的新纪元?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由任何一位亿万富翁单独书写,它将在每一次 AI 生成与人类核查的碰撞中,在每一条算法输出与编辑共识的较量中,慢慢浮现。
知识的未来,正在我们眼前被重新定义。(文 / 腾讯科技特约编译金鹿,编辑 / 熊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