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 45+,人生的后半场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似乎早已被写下——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是「淡看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但今天,「新银发」人群正以奔涌的生命力,重新书写关于「生活」的注脚。他们用行动证明,人生的精彩从不因年龄而设限,生命的活力永远可以自己定义。
文|怡林
编辑|桑柳
1
45 岁之后,有人想要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定义的活法。
「金九银十」向来是时尚界一年一度的盛事,这是胡兵在这个行业三十多年来最大的感受。作为伦敦时装周和英国时尚协会的双大使,一天三四个行程是他的常态,要为不同的场合准备不同的衣服,看秀、拍摄、开策划会……最忙的时候,会在秀场间争分夺秒换装,一场时装周下来能换上至二三十套。胡兵经常用「打工皇帝」来形容自己,外表光鲜,但内里,「大家都是披头散发在工作,没有热爱,这份工真的打不下去。」
在时尚行业的快节奏运转与严苛行业准则下,今年 54 岁的胡兵,始终保持对自我要求这根弦。作为国际超模,他说:「这个苛刻是需要带着坚持与热爱,提升自身绝对竞争力 , 才能更自信 , 更容易成功。」他在家里放着一套肩宽 48 码的西装,是按照他最标准的身形量体裁衣,面料没有一点弹力,「能穿上,就说明我还可以上台,穿不上了,那就吃沙拉,减肥。」
今年也是胡兵在时尚行业深耕的第 37 年,漫长的时间里,他有很多光鲜的身份,国家队运动员、模特、歌手、演员、主持人等。运动员期间在国家队拿下赛艇世界杯男子第七名的好成绩 , 却因腰伤不得不选择离开。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受邀拍摄服装样本集的模特 , 从此开启了模特生涯;有一次大秀结束后,香港星探递来一份 46 页的合约,年轻的胡兵「看也看不懂」,就在印满明星照片的墙前签下了名字。「墙上都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而我,只是最后排的那个小朋友。」
那是一段类似「偶像练习生」的岁月。二十几岁的胡兵把自己关进练习室,「我什么都不会——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演戏。」为了弥补音准问题,他把《归去来》反复唱了一万遍,直到每个音符刻进肌肉记忆。到了 2000 年,胡兵成了中国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的男歌手,随后两年,沈阳、北京,场场爆满,去签售,粉丝跟着他跑。他转型演员,主演的《粉红女郎》和《双响炮》刷新了历史收视率,他又去当主持人,主持的音乐节目红遍各地,媒体说他「放卫星」,他也承认,但事实上,几乎每次他说的大话,最后都得以实现——年少的时光里,成功似乎来得轻易。
回顾 20 多岁的那段时间,胡兵总觉得,自己「还有大把时间」,直到他迈过 30 岁。职业模特的黄金年龄是 15 岁至 30 岁,和他曾经并肩过的人开始隐退、转行,而更年轻的面孔每一年都在浮现。
「30 岁到 40 岁,是我人生中特别焦虑的一段时间。」胡兵守着「第一」的位置,变得保守而害怕失误,他第一次如此担心「老去」。40 岁生日那一天,他邀请一路陪伴他的粉丝一起来澳门庆生,那晚,他和粉丝一起看了《水舞间》,烟花在夜空中绽开,粉丝合唱生日歌时他哭了。「不管过去的胡兵有多讨厌、多优秀、多笨,你们忘了,因为今天过后我就 40 岁了。」
可第二天清晨,他独自醒来,推开酒店窗户,看到楼下街道上行人匆匆,卖早餐的摊位冒着热气,公交车按时进站。他又对着镜子仔细照了一遍又一遍,并没有发现什么突然到来的新皱纹。也是那一刻,胡兵突然意识到,一切如常,「39 岁和 40 岁,其实没什么不同。你还是你,还得继续过日子。」
「老去」不再可怕,那只是时间的自然更迭,而生活的能量就在其中。今年 3 月,54 岁的胡兵将头发染成银白色,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压轴走秀。有人问他是否在意「显老」,他反而觉得,「白都白了,为什么不坦荡一点?」过了关心外界眼光的年纪,胡兵想要为自己而活、为纯粹的时尚而活。在国际秀场上,他和瞿颖并肩而立,两人加起来 108 岁,国外媒体却评价「中国的时尚面孔回到了舞台中心」。十年前,胡兵凭借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知,积极拥抱新媒体 , 从影视 16:9 的明星转型至手机 9:16 的「KOL」,在学习中找准与当下观众的沟通方式,紧跟时代变化。「观众在手机端,我就得去那儿。」他学习剪辑、研究平台算法,就像他说的,再一次成为「打工皇帝」——但这份工,他打得兴致勃勃。
胡兵以十年为期限定下人生目标,每一个十年都锚定清晰方向全力奔赴。去年,为了助推中国时尚出海,他发起了「百张时尚面孔」出海计划,通过 HUBING SELECTS 公益项目为更多时尚新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今年 9 月,他更进一步,带着涵盖多元环节的整个时尚产业链奔赴伦敦,呈现了主题为黄金时代的 HUBING SELECTS 大秀,让中国时尚从「单品输出」走向「全链条亮相」,在国际舞台上留下更完整的中国时尚印记。
新开启的十年计划里,胡兵写下了「成为伦敦时装周主席」,一个从未由华人担任的职位。今年 6 月,他的英国签证续到了 2035 年,「这意味着 2035 年前我不能退休。」今年 10 月,胡兵正式官宣出任《LEON》中文版主编,继续用他的方式影响行业。「我这种人,一旦停下来反而会慌。」现在,胡兵形容自己像「永远装不满的桶」,故意留一些空间,保持危机感,「满足,才是衰老的开始。」
54 岁的胡兵从不被年龄设限,仍是时尚界最鲜活的「行动派」。凭借对时尚的纯粹热爱与行业责任感,37 年在时尚行业深耕以及不断突破,为自己书写他的人生剧本。

2
45 岁之后,有人依旧抱有一份好奇,她不怕失败,只害怕错过路上的风景。
去年年底,张泉灵又坐回了摄像机前,这一次,她对面的人是参加情感综艺的明星夫妇,出场的第一个瞬间,她就指出只有妻子们在背着大包,丈夫们则全空着手。在那段后来广为流传的对话中,她拒绝了杨子的避重就轻,也用一种轻巧的方式,提醒了黄圣依一直在婚姻中所忽略的自我。
这次尝试让张泉灵再一次感受到了兴奋。离开新闻行业十年之后,她发现自己依旧对这个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只是好奇的方向发生了微妙转变——在这个外部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她更好奇的是「一个人面对多变世界的内心状态,看社会情绪会在哪一点上被炸燃」。
今年,她又在新媒体环境里尝试了长访谈,与 30 岁的女明星聊成长、聊家庭,也聊野心。
张泉灵一直享受对谈,「其实重新作为一个采访者,面对一个在生活当中做自我探索的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她说,「采访本身是给我补充能量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碎片的时代,她看到了另一种自发的、强大的希望——人们依然渴望深度的交流和思考,这让她感到兴奋,也愿意继续探索下去。
今年 52 岁的张泉灵说,正是因为「好奇」,自己才一步步走到这里。她成长在上海的弄堂,1991 年考入北大德语专业,发现班里同学大多有德语基础,只有自己一片空白。为了赶上进度,她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一年后就修完了四年选修课的总学分。也是在那时,她开始主持《中华文明之光》,带着摄像团队走遍全国。
「记者这个职业太好玩了,永远在见新鲜的人和新鲜的事情。」毕业后,她考入了央视,成为一名主持人,永远都是新闻在哪里她在哪里。18 年的职业生涯,她获得过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也拿过第 26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是好奇,让她一路行至顶峰。
但她并不打算停下脚步。2015 年,42 岁的她选择离开央视,投身创投界,「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这个决定让身边很多人不解,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打破舒适区,去理解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她每天工作 18 个小时,压力大到深夜独自落泪。「哭的次数比之前十年加起来都多,」她说,「但这就是升级打怪的过程。」她从不害怕失败,哪怕是输,她对令她失败的东西也感到好奇。这种持续的好奇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推动她一直向前,让她的活力不断,保持着珍贵的心力。
这一年,张泉灵依旧在尝试新的东西。在工作上,在企业内部试验新的流量方法,以及让 AI 深度介入工作流程。「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公司变得更有效率,它甚至像一场社会实验。」她预定了明年前往南极的行程,她想去看那片最后的净土,在冰川之间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个老辣的媒体人,最近张泉灵有了一个新的观察:45 岁到 60 岁这个年龄段正在重新定义自己。「以前我们形容中年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环顾四周,谁是我可以依靠的人?找不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我是谁?我过好了我的人生吗?」
相比于做主持人时的一丝不苟、光鲜亮丽,张泉灵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长发,最近更不再在意鬓边的几抹白色。「银发可以长在鬓边,不能长在心里,只要你的心保持年轻,只要你的心里有力量,就可以用渐渐衰老的身体做很多新鲜事儿。」
她不是没有感受到时间的威力。2019 年,她和儿子一起去非洲爬乞力马扎罗山,都不需要做太多准备,当天就能上山。但 6 年过去,今年她发现,「登个落差 600 米的山都会累得不行。」不比年轻时在战场、震区奔波,现在的张泉灵更懂得「有心力、有能力」的重要性。她学会了感知身体的节奏,在探索与休整间找到平衡。她的目标不再是山顶,而是不错过沿途任何一丝风景的层次。这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好奇。
27 岁时,刚刚进入《东方时空》的张泉灵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25 年过去,她依然在探索,「我可能是一个始终充满了好奇的人,所以我愿意为探索这个世界花我能够付出的能力和心力,直到有一天精疲力尽或者头破血流。」
好奇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是所有渴望认真生活的人的永恒财富。对张泉灵而言,人生的后半场不是下坡路,而是通往更广阔风景的新路径。而这条路上唯一的行囊,就是那颗永远跃动的、好奇的心。

3
45 岁之后,有人还是不服,他不信命,而是坚信热爱会把他带向更远的地方。
「西北秦腔王」安万最近很忙,忙到一天只能睡 4 个小时。白天,他和剧团架起舞台,粉墨登场,台下能站上万人,还未开戏,粉丝们便自发在台下齐「吼」《潼关》。除了热情如火的戏迷,台下还有手机和直播设备,安万玩快手将近十年,在他的直播间里,更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戏迷也一波波涌入。下了台,他还要抽空排新戏,之前的混搭节目「出圈」了,这一次,他要继续和年轻的说唱歌手合作,把秦腔和电子节拍糅在一起,年轻人都跟着节奏跺脚。
都说传统戏曲式微,但安万不信命。在这个许多戏曲艺人收山休养的年纪,48 岁的安万一鼓作气升级了灯光、音响,为剧团配置了 LED 大屏,把一折子戏硬生生给打造成了「演唱会」。他将全新的节奏灌进古老的唱腔里,也把秦腔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时间倒回三十多年前,12 岁的安万因为脸上的胎瘤,成了村里最孤独的孩子。没有玩伴,没有同桌,他只能趴在戏台口,痴痴地看着演员们脸上涂着油彩。「当时我就想,脸上涂了油彩,是不是就没人认得我了?」为了学戏,他使尽了浑身解数,给老艺人端茶送水、晚上给师傅洗脚、偷偷躲在幕布后学戏,可得到的多是拒绝,唱戏要「三才」出众,第一才就是相貌,「你这张脸,吃不了这碗饭。」
转机出现在一次救场。团里有位老师因父亲去世紧急回家,全团无人能顶替他的包公戏。安万鼓起勇气找到团长:「我能唱,我记住了全部的词。」那一场《铡美案》,他用尽了全部力气。嗓子一亮,全场皆惊。从此,「安花脸」的名号在剧团里传开了。
上世纪 90 年代,流行文化冲击下,秦腔陷入低谷,西北地区七成演员改了行。安万去过煤矿,也修过高速,可在矿井下一两千米深处,他照样吼秦腔,煤灰抹了满脸,扮相「跟唱戏差不多」。他始终放不下秦腔——在矿上组织戏班,在工地教工友唱戏。「总觉得如果脱离了秦腔,生活就没啥意义了。」
2004 年,安万还是唱回了秦腔。他进了兰州最简陋的一家小戏园,听众是刚下工的农民工,唱完戏,他还要留下来扫地、给其他演员做饭,一天挣五块钱,但他觉得踏实。从农民工茶园唱到中档戏楼,他始终干着同样的活: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再兼着唱戏。后来,他成为了「花脸王」张兰秦的徒弟,又在 2015 年创办了自己的剧团。他和剧团成员们从一辆破旧的、载着全部家当和演员的中巴车干起,一路从黄土高原唱到了西安、北京,和当红的偶像明星同台演出。
迟来的爆火之后,在 48 岁的年纪,安万累了。西北人说「年轻的戏子老阴阳」,风水先生可以做到老,但唱戏是属于年轻人的体力活。唱了大半辈子,如今他两个膝盖全是积水,右侧髌骨碎裂,尾椎骨走位。《下河东》里那个腾空跪摔的动作,每次做完都疼得他靠在妆台前喘气,「嘴里说不出来,心里是服了,老了老了。」
但安万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要离开舞台,在三十年后,他依旧是那个不服老的安万。在延安,有个老人连续跟了他四个演出点,从银川跟到延安,又跑到宁夏。他跑去问,「老叔,我的《铡美案》你都看了三回了,还看?」对方告诉他,「唱十回我都要看!三天不吃饭我都要看安万!」幕布一掀,「戏比天大」,看见台下那些坐几百里路、带一张大饼来看他连演三场的戏迷,安万还是会选择拼一把。
今年,安万又添置了第 13 台车、第 3 套音响设备。400 多台灯光、40 多人的乐队、3 米高的字幕机,一切都是为了能让秦腔去更大的舞台。年到半百,人生走过微末、走过伤痛,安万仍在唱戏,只因为那份从年少起就未曾改变的热爱。
唱了半辈子的花脸,安万最近的心愿是唱一回《周仁回府》里的周仁,这是他的小小私心:不是戴着花脸,而是以一个清秀的书生模样站在台上。这一次,他要为等待了四十年的梦想而唱,为每一个勇敢做自己的「新银发」而唱。
也许明天还有演出,还有直播,还有无数个等待他开嗓的清晨。但这个 48 岁的秦腔人知道,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真正属于自己。

4
45 岁之后,有人发现年龄从来不是阻碍,人生永远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 9 月,62 岁的苏敏又「回」了一趟西藏。站在海拔 4700 米的青浦修行地,她深深吸了一口稀薄而清冷的空气。远处是连绵的雪山,近处是飘扬的经幡,她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出现高原反应,反而感觉前所未有的清醒和自在。
「很多人都说你都五六十了,不能再进藏了。」但她偏要挑战,不仅是为了证明身体,更是为了验证内心。她还能走。
很多这样的时刻,苏敏都会想起五年前那个被困在郑州家中的自己。那时,她每天的生活轨迹是从厨房到客厅,「无助、沮丧,感觉前途无光,一辈子就这样了。」她身边的人也是这样。直到那一次,她在路上碰到了几个自驾的驴友,才发现,她生活了 50 多年的地方,只是他们路途上的小小一站。她萌生了走出去看看的想法。
2020 年的深秋,苏敏终于离开了那个生活了 56 年的地方。她开着一辆小轿车从郑州出发,后备箱塞着简单的炊具和行李。第一站到云南,她甚至「不敢在车外做饭,怕人笑话」,只能躲在车里用一个小电饭锅悄悄煮饭。转变发生在她遇到同样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年车友之后。看着他们熟练地寻找露营地、处理车辆故障,在星空下围坐畅谈,苏敏突然觉得,「路是自己走下去的,不是畏惧出来的。」那个晚上,她第一次在车外支起炉灶,做了一顿简单的晚餐。
她一路开到了西藏林芝的巴松措。天空蓝得纯粹,湖水如宝石般湛蓝,松树错落有致地倒映在水中。「面对这么好的美景,我再去消沉……是不是有负这时光?」她站在湖边,任由山风吹乱花白的头发,「我的人生不是到这儿就要慢下来,而是我的人生高峰才开始。」从那一刻起,她不再认为自己「老了」,而是开始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研究路线规划,甚至面对爆胎也能冷静求助。
在丙察察这条被自驾爱好者称为「最难进藏线路」的 219 国道上,苏敏和三个同龄姐妹也经历了最艰难的考验。60 公里的炮弹坑路段,她们开了整整 8 个小时。在一处大流沙路段,山上滚落的小石头砸中了同行姐妹的车窗,玻璃瞬间裂成蛛网状。她们用胶带暂时固定,继续前行。没过多久,另一辆车的轮胎被尖锐的石头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年过半百的女人们轮流用扳手,甚至站上去用全身重量往下压,都拧不动那颗螺丝。「在我们拦了第三次的时候,才有一辆车停下来。」那是三个湖南的小伙子,二话不说就帮她们换好了备胎。天大的困难变成了一件日后经常提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善心小事。
如今,苏敏的短视频账号「50 岁阿姨自驾游」在全网已拥有百万粉丝。这个名字的深意,在于对抗「五十知天命」的古老观念。「50 岁以前没做的事,50 岁以后一样能做到。」在直播间里,她每次都告诉那些被困住的姐妹,「你要迈出第一步,才有改变的可能。」
她的旅程不再只是个人的逃离,而是成了一种象征——年龄不是牢笼,勇气可以重生。在海南的跨海渡轮上,苏敏曾遇到一对老夫妇。他们说每次只能在外旅行三个月,因为要回家照顾 10 岁的孙子。苏敏想,「10 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可或缺?」她也陷入过过度介入子女生活的时刻,「反而会失去自己的价值」。而当她走了出来,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她意识到,照顾好自己,也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现在的苏敏,学会了在旅行和工作间找到平衡。她会接一些通告赚取养老钱,女儿帮她剪辑视频,她则继续在路上。「我能赚养老钱,能去看美景,能被家人尊重。」
接下来,她要再一次去往云南。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熟悉的地方,但这一次,她不再是五年前那个躲在车里做饭的苏敏。她的车上装着丰富的露营装备,手机里存着精心规划的路线,心里装着这五年来收获的温暖与勇气。她说自己不做长远的计划,「在我身体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我希望走得更远。」但如果有一天真的走不动了,她会选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养养花,做点好吃的,慢慢老去。」
也许,明天苏敏就会再一次出发。她会开一天的车,傍晚在一处露营地停下。她会利落地支起桌椅,开始准备晚餐。锅里的水渐渐沸腾,热气在夜色中袅袅升起。远处是城市的灯火,近处是其他车友的谈笑声。这一刻,她不再是妻子、母亲或外婆,她只是苏敏,一个 62 岁仍在路上的旅行者。人生的方向盘,永远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5
答案似乎早已被定义——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是「淡看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但今天,在快手平台上,「新银发」人群正以奔涌的生命力,重新书写关于「生活」的注脚。
今年 54 岁的胡兵,依旧活跃在时装周的 T 台上。他把日常发在快手上,和粉丝互动超模食谱,可当最后一束追光熄灭,他也能立刻卸下台前的光环。在这个年纪,胡兵更看中一种爱自己的能力,工作结束后,胡兵习惯去一些风景优美又清静的地方独自待上几天,关掉手机,彻底放空自己,这便是他独有的悦己方式;正如他所说「work hard play harder」,工作时全力以赴,独处时便全然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他把这种能力称为「清空负面情绪」,悦己是他想要做到的事。
47 岁的花脸王安万,正在用摇滚节奏唤醒千年秦腔。曾经在煤矿井下,煤灰是他最好的「妆容」;如今在快手上,百万戏迷的打赏让他完成了两次面部手术。用直播赚到的钱,他还购置了最新的灯光和舞美,现在,安万想要继续坚定地、长久地、充满活力地带领所有喜欢传统艺术的人唱下去。
52 岁的张泉灵,重新做回了提问者。从主持人到投资人,再到回归媒体,她的人生轨迹不断扩大,但好奇贯穿其中。「如果生命里没有好奇,那不就是阴雨连绵了吗?」二十年过去,在直播间,她的发问依然犀利,但多了几分通透。
62 岁的苏敏,刚刚分享了征服海拔 4700 米的青藏高原的 vlog,马上又踏上了南下的旅途。五年前,她连在车外做饭都「怕人笑话」;如今,她从容应对爆胎、路险,成为百万粉丝的「自驾游阿姨」。50 岁以前没做的事,苏敏在 50 岁以后一样做到了,甚至,她活得更得劲、更盛放。出发,永远不晚。
时间来到 2025 年,「新银发」不是年龄的标签,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是这个群体最动人的特质:关注兴趣悦己,不为取悦他人而活;关注自我提升,永远保持学习的热忱;关注社会认同,在创造价值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在快手更大的舞台,超过 1.3 亿的「新银发」用户也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走过人生的疑惑和焦虑,如今的新银发用户发布美食视频,也记录自己在全球各地留下的身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关注时尚、关注人工智能,关注一切新鲜的事物,他们也注重自身提升,比起莽撞的年轻年代,他们更懂得「为自己而活」。45 岁,不再是人生的后半程,而成为新的起点,银发也不再是衰老的标志,而成为智慧的象征,这是个体的蜕变,也是时代的进步。
时光终会流逝,但精彩可以永恒。在快手,人生没有下半场,只有新主场,生活正得劲,故事也正年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