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10 月 28 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教委专场 "。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表示," 十四五 " 期间,本市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根基。

" 十四五 " 期间,天津获批全国 " 大思政课 " 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 "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了 " 行走的大思政课 " 等实践育人品牌,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推动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本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行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深化素质教育,2024 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达 98.65%,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指标落实率全国第一。

本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从 " 扩优、提质、补强 " 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建立了学龄人口学位预测预警制度,统筹推进学位建设,支持优质学校挖潜扩容,五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 22.87 万个。目前,天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 9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 90%,全面落实国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督导评估通过率位居全国第一。本市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加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扩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规模等方式,建成了一大批百姓 " 家门口 " 的新优质学校。南开、耀华、一中等优质校与各区合作共建学校 54 所,教育集团增至 145 个。本市建设了 30 所 " 品牌高中 " 项目学校、35 所普通高中 " 强校工程 " 项目学校及 14 所综合高中,形成了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格局。此外,完成了 " 双减 " 三年阶段性目标,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效减轻,基础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
" 十四五 " 期间,本市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天津市教委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天津方案》,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成立了 10 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0 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开辟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本市逐步推广 " 产业园区 + 职业教育 " 模式,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校企共建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10 个,7 所院校入选新一轮国家 " 双高 " 计划。坚持 " 教随产出、校企同行 ",在 23 个国家建成 25 个鲁班工坊,主导开发 57 个专业 109 门国际化专业课程,智能制造、轨道交通、中医中药等 14 个专业标准获得合作国政府认证。此外,成功举办 2 次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户天津,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布局初显。
天津市教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助力提升全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本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产业发展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各展所长。本市 5 所高校、14 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行列,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投入使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489 家,全市 29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22 个由高校牵头或参与。本市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 15.77%,新增本科高校、博士授权单位各 1 个,新增博士点 49 个,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落地静海。设立天津茱莉亚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添新平台。
本市教育系统聚焦产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艺科,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提高到 54.9%。实施 " 千团千企 " 融合创新计划,校企共组 " 科学家 + 工程师 " 研发团队 875 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 一个政策包、一张明白纸、一站式服务 " 等 " 三个一 " 行动,1048 家高校企业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科技成果从 " 实验室 " 走向 " 生产线 "。
" 十四五 " 期间,天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进一步激发本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提升人才储备和支撑,深化教育赋能城市新质发展。
本市不断促进人才供需适配。本市将学科专业建设从自我发展 " 小逻辑 ",向服务国家和天津发展 " 大逻辑 " 转变。五年来,新增紧缺本科专业 179 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本科专业 105 个。通过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稳步提升,更多学生选择留津发展。此外,坚持 " 真实任务驱动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把企业最新技术、真实项目、工艺难题变成教学科研内容,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产出一大批创新成果。" 十四五 " 期间,本市获批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8 项,占全市国家科技奖的 60%。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 " 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 ",围绕京津冀企业 1280 项技术需求开展校企协同攻关。2024 年高校横向科技合作项目数、合同额较上年分别增长 44.1%、36.9%。
本市在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三个一 " 行动的基础上,还全面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将成果转化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可选基本条件,列入专任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激发教师成果转化动力。铜鼓举办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系列校企对接会活动,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创之 " 花 " 结出产业之 " 果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摄影 吴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