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存储迎来 " 超级周期 " | 图源:豆包 AI
作者/ IT 时报 孙妍
编辑/ 王昕 孙妍
" 四大类别的存储产品都出现了缺货涨价,在我 30 多年职业生涯里前所未见,这种情况令人头疼,我们的采购主管都睡不好觉。" 据 Trendforce 报道,近日存储模组厂商威刚科技董事长陈立白在出席活动时表示,存储涨价潮主要由云服务供应商的大批量采购所推动。
这场全球共振的涨价潮,从原厂传导至模组厂商,再传导至终端,正在裹挟众多行业和普通消费者。从手机到平板,从笔电到台式电脑,从智能手表到智能电视,从天上飞的无人机到地上跑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这些需要存储的消费电子终端,以及网络通信、云服务、AI 服务、安防监控等领域的成本,都会随着上游存储产品的价格上涨而推高。
" 内存条竟然成了年度最佳理财产品之一!" 众多攒机的消费者已经提前感知到涨价潮。
《IT 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存储产品和终端厂商,几乎一致认为存储产品涨势已定,甚至将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 " 超级周期 "。
" 超级周期 " 或将持续数年
自 2025 年 3 月开始,存储行业就 " 涨声 " 不断。闪迪先行,宣布从 4 月起对所有 NAND 产品提价超 10%;接着,全球存储芯片龙头美光科技发出涨价函,整体价格上涨 10%~15%;三星紧随其后,计划将企业级 SSD 价格上调 20%~25%;西部数据也在 4 月宣布 HDD 和 SSD 产品全线涨价。

图源:闪迪
三星、SK 海力士、美光、铠侠、西部数据被称为 " 存储五大厂 ",其中,三星、SK 海力士、美光 " 三大原厂 " 的库存创历史罕见低位。TechInsights 数据显示,用于各种应用的 DRAM 现货价格在今年 9 月已较去年同期上涨了近两倍。本季度,DRAM 芯片的平均库存周期已降至仅 8 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 10 周与 2023 年初的 31 周。
来自原厂的涨势必将推高下游存储模组厂商的报价,包括金士顿、威刚、金泰克等全球几大存储模组厂商,以及江波龙、佰维存储、德明利等国内几大存储模组厂商。
上游的抢货潮早在 8 月下旬爆发,这次的抢货主力并非传统的存储模组厂商,而是财力雄厚的云服务大厂以及 AI 企业。这些企业抢货是为了自用,而非转售,导致下游模组厂拿货难度激增。
陈立白直言,威刚的 DRAM 内存、NAND 闪存、SSD 固态硬盘与 HDD 机械硬盘四大主力产品线首次同时告急,即便手握数百亿元库存,10 月起也不得不启动限售策略,优先保障核心客户供应。
全球共冷暖,自 2025 年二季度以来,全系列存储产品价格已连续 5 个月大幅上涨。"8 月以来行业以来出现新一轮涨价,原厂获利显著扩大,模组厂则积极储备颗粒及晶圆库存,并调涨模组产品定价。"TrendForce 集邦咨询分析师许家源表示。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表示,预计存储行业将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 " 超级周期 ",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7 年迈向 3000 亿美元,存储芯片行业正迎来新一轮产业周期的起点。
" 目前迎来的并非由市场供需产生的波动周期,而是一个由结构性需求驱动的、更具持续性和深度的‘新周期’。" 存储控制芯片厂商英韧科技认为,这轮涨价潮源于 AI 和边缘计算的新需求。这种需求是持续的、结构性的、具备技术门槛的,不会因为短期内价格暴涨而迅速消失,反而会推动整个产业进行一轮技术升级和产能重构。
AI 进入 " 存力竞争 " 时代
AI 的火热与原厂的技术迭代,共同催化了这场罕见的存储涨价潮。
" 涨势大概率会延续,价格上涨动力充足。" 存储芯片设计与研发企业东芯半导体市场销售部副总经理潘惠忠向《IT 时报》时报记者分析道,从供给方面来看,全球 NAND/DRAM 主制造商受此前需求疲软、价格压力影响以及技术迭代,实行减产或旧制程停产来应对市场变化导致供应紧张。从需求方面来看,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工业安防的需求在下半年持续修复,又逢 9 月消费电子传统旺季,特别是 AI 推理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对实时存取和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需求。
供需共振推动存储周期向上,NAND、DRAM 的需求已经高速增长,高性能 SSD 也有望在企业级存储市场和数据中心快速增长。
回过头来看,三星、SK 海力士、美光 " 三大原厂 " 相继宣布上一代主流内存 DDR4 的停产计划,也是在 AI 浪潮的推动下才走得如此迅速且坚决,因为 AI 训练与推理对带宽要求极高,导致下一代内存 DDR5 与高带宽内存 HBM 这两类高端存储成为 " 硬通货 "。
" 未来 DDR4 供给预计持续紧缺,至少延续至 2026 年第一季度,设备制造商会加速导入 DDR5 来应对。预计 2026 年 HBM3e 迈入产品成熟期,市场或面临供过于求压力。新世代的 HBM4 具有技术门槛,仍呈供不应求态势。" 许家源进一步预测道。

图源:美光
总而言之,AI 点燃了存储这把火,AI 竞赛进入 " 存力竞争 " 时代。
" 回溯互联网时代,整个 IT 基础设施都是在算力、存力和网络三大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的,AI 时代也一样,算力竞争之后,必然会跟随存力竞争,毕竟大量的数据必定要有地方存放。" 在 2025 全球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采访中,英韧科技相关人士向《IT 时报》记者预测道。
AI 时代,数据不仅是模型训练的 " 燃料 ",更是技术突破和产业竞争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达 1000ZB,较 2020 年增长 23 倍;全球通用存力总量达到 37ZB,较 2020 年增长 10 倍;AI 相关存力总量占比 63%,较 2020 年增长 500 倍。
B 端云厂商对 AI 硬件的疯狂投资,成为存储涨价的直接导火索。
阿里要在三年内豪掷 3800 亿建设 AI 基建的计划曾让行业为之一振。在今年 9 月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吴泳铭重申阿里 AI 基建计划,表示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对比 2022 年这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 10 倍。
全球互联网和 AI 大厂都在推进 AI 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除了阿里巴巴外,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 等全球头部 AI 厂商和云厂商都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级别建设 AI 数据中心,整体规模已突破 3000 亿美元。国内其他大厂在 AI 数据中心上的投资规模也不甘落后,腾讯云将投入 150 亿美元(约 1069 亿元人民币),字节跳动将投入 900 亿元人民币。
吴泳铭判断,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 5~6 个超级云计算平台。为了跻身全球前列,云服务厂商、AI 厂商都在饱和式投入,变身 "AI 基建狂魔 "。

内存条成年度 " 理财佳品 "
" 内存条价格较去年同期翻番,DDR4 早就突破 500 元,今年买一条的价格,去年能买两条。"9 月底,游戏玩家施先生看到内存条涨势迅猛,果断在 " 双 11" 前夕就下单了一众配件,自行组装了一部台式电脑,还特意多购入了几款 DDR5 内存条备用。" 内存条已经成为年度最佳理财产品之一了,应该还会涨价,身边喜欢攒机的朋友都在囤内存条。" 他分享道。
" 存储涨价对用户端的影响也会持续。" 潘惠忠也提到,存储涨价会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面向消费者的 DDR4 在第三季度价格接近翻倍。TrendForce 集邦咨询表示,终端品牌厂商为了防止供应断裂,加强了智能手机 LPDDR4X 备货,预计第四季度 LPDDR4X 价格将上涨 10% 以上;DDR5 价格预计也将维持上涨,包括用于 PC 的 DRAM 产品将涨价。

图源:unsplash
DeepSeek 大幅降低了 AI 本地部署的门槛,从 2025 年初掀起本地化部署的浪潮。与此同时,端侧 AI 技术在芯片层面逐步打破性能、存储和功耗的 " 不可能三角 " 后,AI 手机、AI PC、AI 眼镜等新兴终端快速占领市场。
根据国际咨询机构 IDC 数据,AI PC 在新机装配中的比例将快速攀升,2027 年有望达到 85%。预计 AI 手机的出货量将在 2027 年达到 1.5 亿台,占中国手机市场的比例约 51.9%。
" 今年中低端内存这块的涨价超出预期。从整个市场大盘来看,DDR4 仍然是绝对的主流。" 真我 GT 系列、Neo 系列产品线负责人谭睿韬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早在 2024 年 6 月就表态,在芯片和内存不断涨价的情况下,接下来很多产品和厂商都会选择涨价。
"AI 大模型技术在智能终端本地化和定制化应用加速,智能终端设备处理能力与数据存储需求显著提升,单机存储容量需求不断增长,中长期存储需求持续增长。" 潘惠忠向《IT 时报》记者表示。

涨价潮催生 " 国产替代 " 需求
在新一轮 " 超级周期 " 来临之际,中国存储芯片也看到了 " 国产替代 " 的曙光,给世界另一种选择。
为了应对 DDR4 的涨价,谭睿韬曾表示:" 我们将通过引入更多供应商,包括国产厂商,以及增加上半年库存来平滑价格。另一方面,规划 DDR5 的逐步转换,但这需要与处理器适配的迭代过程。"
其实,国产存储芯片在产能、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潘惠忠表示,中国存储芯片产业正以 " 国产替代 " 为核心战略,加速突破技术壁垒。东芯半导体的头部客户与关键应用集中在网络通信、监控安防、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也在开拓自动驾驶、AI 端侧设备、AI 玩具、AI 眼镜、AI 耳机新型应用领域的市场,以存储为核心,向 " 存、算、联 " 一体化方向进行技术布局,从而提升高端产品占比与国产替代渗透率。
当前,全球大型云服务商和国内互联网企业大量新增企业级 SSD 需求,将为国产企业级存储产品提供验证与应用的市场空间。
AI 对存储的巨大需求,快速推动全球企业级 SSD(固态硬盘)的高速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 234 亿美金增长到 2028 年 490 亿美金,复合增速达 16%。
以前,我们把用于存储的固态硬盘比作数据的 " 停车场 ",现在则要变成 " 飞机场 ",需要更高要求的调度能力,让芯片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实现高性能。于是,AI SSD 应运而生,全球主要厂商如铠侠、三星、SK 海力士等都在规划 AI SSD,华为、英韧科技等国内企业也在纷纷布局。这一技术趋势背后的推动力在于,数据中心需要高性能的 AI SSD 来支撑复杂模型,同时,边缘计算节点的兴起,也催生了用于高密度数据处理的专用 AI SSD。从应用场景来看,从数据中心到推理一体机,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机器人,都需要高 IOPS(每秒处理的读写操作次数)、低延时,而这正是高性能 AI SSD 的特性。
" 从基础存储到 AI 专用场景,存储产业又一次进入百花齐放的技术竞争加速期,也为国内存储厂商在技术与市场切入方面创造了条件。" 英韧科技认为。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闪迪 美光 unsplash 豆包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