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看到映恩生物计划回 A 上市的消息后,我的脑中始终画着一个问号:对于一家刚在港股上市半年的 " 次新股 " 而言,映恩生物为何如此急迫的寻求融资呢?尤其映恩生物的账面上,还躺着 37 亿元资金,而且仅考虑经营层面,映恩生物甚至在上半年是盈利的。
思考是最杀时间的事情,秋天北京的天黑的也明显更早了。一整天的思考并没有找到答案,于是我决定下楼解决一下晚餐。繁华的夜景中,我看到了一家即将打样的 "XX 鸭 ",招牌上赫然写着 " 全球第 8XX 号店 "。一家卖鸭脖的店居然能开这么多店,想到这里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花了 28 元买了半斤麻辣味的鸭脖,庆幸的是老板还送了我一个鸭头。
吃着刚买的鸭脖,我又重新翻开了映恩生物的招股书。在舌尖麻辣味的刺激下,我的思绪竟然出奇的顺畅,很快我加速了鼠标滚轮的滑动,逻辑的闭环正在逐渐清晰。
01
核心指标:运转速率
映恩生物成立于 2019 年 7 月,满打满算也才刚刚六年。可就是这样一家初创药企却创造了管线连续 BD 的纪录。它是如何实现这一成绩的呢?关键还是在于 " 速度 " 二字。
以 B7-H3 靶点为例,映恩生物于 2021 年 5 月才开展临床前开发,并于 2022 年 5 月从药明生物旗下子公司获得 B7-H3 抗体专利权,进而让这一靶点研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出人意料的是,在临床前研发尚未结束之前,映恩生物就成功将 B7-H3 靶点 ADC 药物 DB-1311 授权给了 BioNTech。

图:DB-1311 研发历程,来源:公司公告
也就是说,映恩生物的 B7-H3 ADC 药物 DB-1311 只完全独立研发两年时间,而且还是成本项最低的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阶段后,所有海外研发费用就均由 BioNTech 公司承担,而映恩生物则能够获得后续里程碑及销售分成,甚至还拥有美国市场分成的选择权。
如果不考虑研发基层平台 DITAC(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的构建成本,仅从实际采购角度出发,映恩生物采购 B7-H3 抗体的首付款为 1200 万美元,后续里程碑款项为 9620 万美元(还可以用于双抗开发)。而从映恩生物获得的,则是 1.7 亿美元首付款和 15 亿美元里程碑款(包含 DB-1303),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映恩生物在这其中获得的利润。
对于映恩生物而言,它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后续研发情况,即使管线失败了它也是不亏的,因为在这 BD 过程中它早已回本,甚至赚到超额利润。
先进行临床前开发,然后采购靶点,并迅速将其授予外部公司,这套商业模式实际将创新药冗长的变现周期缩短至临床前阶段。基于这套商业模式,映恩生物在 B7-H3 靶点之外,还将其复制到 B7-H4、HER3 等更多靶点。

图:映恩生物采购靶点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想到这我看向了桌上的鸭脖,映恩生物的逻辑与它不正是如出一辙吗?"XX 鸭 " 卖的虽然是鸭脖,但其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腌料卤水的研发,然后通过采购鸭脖,并将其制成卤鸭脖送至门店销售。"XX 鸭 " 是无需向加盟商负责的,就好像映恩生物无需为后续研发负责一样。
这套模式搭配 BD 高运转周期,无疑将显著提升资金运营效率,可以说映恩生物玩的就是速度。
02
外部药企为何愿意买单?
聊过了映恩生物,我们再看研究一下交易的对手。
正如前文所述,多数外部药企与映恩生物达成 BD 的事件都在早期临床,甚至 DB-1311 的 BD 交易直接发生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了解创新药产业的投资者都清楚,越是早期的管线不确定性越大,映恩生物授出的管线亦不可能例外。

图:映恩生物 BD 交易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既然不确定性较高,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外部药企还愿意采购映恩生物的管线呢?这背后大致有两点原因。
首先是外部药企自身的考量,通过 BD 交易能够迅速拓展自身管线版图至全新领域。如与映恩生物达成多次合作的 BioNTech,就是一家以 mRNA 为核心技术基石的疫苗公司,其最知名的产品正是与辉瑞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 Comirnaty。
在疫苗上赚了大钱的 BioNTech,明显希望向肿瘤领域转型。除持续聚焦的肿瘤疫苗外,BioNTech 还通过资本并购拓疆扩土:2024 年 11 月以 8 亿美元收购中国普米斯,连续与昂科免疫、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等国内药企达成 BD 交易。
另一家与映恩生物达成 BD 合作的 Avenzo 公司,则是一家正处于 B 轮融资阶段的美国 biotech,同样急需拓展管线版图。除与映恩生物开展 BD 交易外,还跟安锐生物达成关于 CDK2 药物 ARTS-021 的 BD 交易。
其次映恩生物首付款的价格并不高,基本都在千万美元级别,对于外部药企的负担并不大。外部药企在 BD 映恩生物的管线后,完全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是否进一步推进研发。
这双重原因相结合,投资者就不难看出外部药企与映恩生物合作的逻辑:这相当于一次低成本的技术卡位。在无需进行前期基础平台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外部药企亦能进行前沿技术或靶点的布局,大幅降低研发中的风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于映恩生物来说却是喜忧参半。低成本技术卡位增强了外部药企的合作意愿,但最终外部药企投入多少资源却是映恩生物无法控制的。
成败论英雄的商业战场,能够将管线 " 卖 " 出去的映恩生物无疑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其实是相对的,投资者不应把预期过度放大。
03
回 A 的图谋
映恩生物的成功,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差异化的胜利。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传统创新药长周期商业模式缩短化。
基于 DITAC 研发平台,映恩生物实现连续 BD 交易,将烧钱最猛的全球临床后期研究授权给了外部药企,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盈利,其自身则专注于早期及国内临床研究。
传统创新药研发中的 " 双十定律 " 与映恩生物无关,依靠高频 BD 运转迅速扩大在研管线规模,所以投资者才能看到映恩生物能有如此卓凡的业绩和股价表现。可在硬币的另一面,全球市场权益的授出也将导致映恩生物天花板的降低。
投资者思考映恩生物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其背后路径依赖的风险。毕竟目前映恩生物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依托于其 DITAC 技术平台,ADC 技术固然火热但却并不是无限预期的,当已知靶点开发殆尽,留给映恩生物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这就好像当初比特币挖矿一样,后期挖矿难度将显著提升。
基于这一逻辑,映恩生物必须挖掘更多 DITAC 之外的技术平台,而这极有可能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就好像很多鸭脖品牌一样," 麻辣味 " 固然是典型爆款,而 " 五香味 "、" 泡椒味 " 等多元化口味才是品牌远期成长的关键。同时,映恩生物旗下管线的国内推进亦需要较多资本,这也是它另外一个重大的成本支出项。
因此主动披露回 A,它的小心思还在于:在市场给予传统 ADC 管线较高认同度的当下,希望借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以获得更高的融资额。
映恩生物的价值想要更进一步,实则需要更多其他技术平台的验证,如今年 1 月映恩生物授出的 EGFR/HER3 双靶点 ADC 药物 DB-1418,就是 DIBAC 平台(双特异性 ADC 技术)的 BD 破冰。只不过,现在谈 DIBAC 平台的成功还为时尚早,仍需更多管线与 BD 来验证。
一阵思绪过后,我决定明天试一下 "XX 鸭 " 其他口味的鸭脖。
· 靶点格局 ·
| |
| |
| |
| |
|
· MNC 观察 ·
| | |
| | |
| | |
| | |
| | Illumina
· 产业地图 ·
| |
| |
| |
| |
| |
| |
| |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