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呀,我是朵朵 ~
一到秋天,香山就人山人海,全是跑过来看红叶的大军!
其实这里还有一座低调的古刹:
有国内最高的金刚宝座塔,有仅存的木质贴金罗汉像,还有园林式的皇家行宫,代表着明清两个时代的建筑艺术 ...
这里就是人少清幽的碧云寺。

碧云寺的故事,始于一场 " 舍宅 " 善举。
元至顺二年(1331 年),元代开国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将自己的府邸改建成 " 碧云庵 "。
到了明代,大太监于经、魏忠贤相继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修建墓地。

真正确立碧云寺今日格局并达到鼎盛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十三年(1748 年),他亲自下旨对寺院进行扩建。
镇寺 " 双宝 ":金刚宝座塔和五百罗汉堂,由此形成。

碧云寺规模庞大,占地 4 万余平方米,分为三部分:中路主体建筑、南路罗汉堂和北路水泉院。
可以按照朵朵这个线路走,把核心景点一网打尽:
♀️碧云寺入口→石狮→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菩萨殿→普明妙觉殿(孙中山纪念堂)→木牌楼→石牌楼→塔院碑亭→砖牌楼→金刚宝座塔→罗汉堂→禅堂院→涵碧斋→含青斋→水泉院♀️
踏入碧云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汉白玉石桥,桥下是深涧,两侧是茂密的山林,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
桥头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子,很容易被人忽略,据说是明代魏忠贤墓地的遗物。

京城古寺里的石狮子很常见,这一对石狮子与众不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 " 痩 "。
从正面看,狮子很健壮,但是从侧面看,肋骨清晰可见。不仅如此,母狮子脚下的小狮子也是骨瘦如柴、肋骨突出,这样设计的原因至今成谜。

走过汉白玉石桥,高高的山门上挂着一块斗匾,蓝底金字,使用了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寺名。

斗匾正中有 " 乾隆御笔 " 的印章,说明上面的文字出自乾隆皇帝。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碧云寺非同一般,是一座有着皇家背景的寺院。

特别的是,碧云寺有内外两座山门,进入山门还有第二道山门,二山门建于明代。
殿内是两尊守护寺门的金刚力士,也就是大家熟悉的 " 哼哈二将 ",闭口的是 " 哼 ",张口的是 " 哈 ",看表情就能分辨。

走过二山门,眼前是位于高台之上的天王殿,在两侧两棵古柏的衬托下显得庄严、神圣。
这座明代建筑因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像而得名,殿内同时供奉一尊明代的弥勒佛铜像,因而这座殿宇又可以叫 " 弥勒殿 "。

弥勒殿前左右分别建有钟楼、鼓楼,两株树冠饱满的百年银杏树,静静地伫立在钟鼓楼旁,陪伴红墙灰瓦的古寺。
这里便是碧云寺第一处赏秋点,浓郁的秋色和常青的松柏形成鲜明的对比。

穿过弥勒殿,便是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了。这是一座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的明代建筑。
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殿前悬匾,黑底金字 " 能仁寂照 ",为乾隆御笔。" 能仁 " 是如来佛的另一个译称," 能仁寂照 " 大意是 " 佛光普照 "。

大雄宝殿前是一放生池,池上是汉白玉制成的放生桥。大雄宝殿两侧还有一对六棱石雕经幢,雕饰花卉、云龙等图案,十分华丽。
幢身上刻有佛经,左侧为 " 大悲无碍神咒 ",右侧为 " 尊胜咒 ",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大雄宝殿背后是一座清代的重檐八角攒尖顶碑亭,里面立着一块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
在古代,只有皇帝使用的宫殿或奉旨兴建的庙宇等才允许使用黄色琉璃瓦,是权力的象征。碑亭所用的黄琉璃瓦体现了碧云寺的地位。

碑亭之后的菩萨殿,是一座的明代建筑,门上的匾额 " 静演三车 " 同样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这里的 " 三车 " 源自《妙法莲华经》里的三车喻,指羊车、鹿车、牛车。可见,乾隆皇帝饱读诗书。

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停灵于碧云寺普明妙觉殿,后来在这里设立孙中山纪念堂。
院内种植白皮松、七叶树等树木,宁静肃穆,正殿 " 孙中山纪念堂 " 匾由宋庆龄亲笔题写,红底金字。

殿内安放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坐像,南侧玻璃柜内陈列着先生的墨宝和遗著,北侧陈放着苏联政府于 1925 年赠送的玻璃盖钢棺。

整座寺院以聚宝山东麓山脊线为中轴线建造,层层升高!
从第一座建筑汉白玉石桥算起,到最后一座建筑金刚宝座塔,共 6 进院落、12 座建筑,景观层次在北京寺院中是最丰富的。
塔院位于寺院中轴线最后,院内有国内最高的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前连续修建了 3 座牌楼:木牌楼、石牌楼、砖石牌楼,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制和材质,这样的牌楼群在京城古寺中仅此一例。
其中,最为精美和壮观的当属第二座汉白玉石牌坊了,堪称 " 北京现存最美石牌坊 "。

汉白玉石牌坊高约 10 米,连两侧石雕屏壁共长 34 米,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匾额刻有乾隆皇帝御书 "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 "。
石牌坊各个部位都精雕细琢,人物、瑞兽应有尽有,其中最受人津津乐道的是一只 " 披头散发 " 的母狮子,小狮子也是同款发型。

塔院内南北各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碑亭,造型古朴,有种 " 小天坛 " 的即视感。
碑亭内部陈设乾隆皇帝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碑文为满蒙文字,右亭碑文为汉藏文字。

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塔高 34.7 米,塔身全部用汉白玉砌成。
远远望去,如同山林里升起一团祥云。

乾隆十三年(1748 年),西僧奉金刚宝座塔的图样入贡,乾隆皇帝下令在碧云寺按照式样建造,奠定了碧云寺 " 前汉寺 - 后喇嘛 " 的寺院风格。

梁思成在《漫说佛塔》中,专门提到了这座古塔,将它和北京真觉寺塔(五塔寺)、云南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并称 " 中国喇嘛塔中的宝贵实例 "。
一个 " 遗憾 " 提醒:古塔不可登临,只能远观。

看完中路上的主体建筑,接下来不可错过的古迹是,位于孙中山纪念堂南侧的罗汉堂。
罗汉堂建筑规制独特,呈 " 田 " 字型,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建造,是国内四座罗汉堂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罗汉堂内供奉 508 尊罗汉,高约 1.5 米,属于木质雕刻,外覆金箔,出自于江南工匠之手。
仔细看,这里的每一尊罗汉都长得不一样,可以说是老少俊丑俱全,喜怒哀乐皆备,是珍贵的雕塑艺术品。

碧云寺的北跨院是水泉院,是一座将园林和生活居住区融为一体的皇家行宫,由涵碧斋、含青斋、水泉院、清净心等组成。
涵碧斋," 涵碧 " 二字出自朱熹诗 " 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一到秋天,院内的两棵银杏黄了,美得令人心醉。这里庭院不大,却很幽静,是整个碧云寺秋意最浓的地方。

含青斋是行宫的第二组建筑。院内叠石为池,景致秀雅,有 " 云容水态 " 之称。

碧云寺里古树很多,最传奇的是三代树,槐、柏、银杏一树三生。
据文献记载:该树 " 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己参天矣 "。
有诗证 " 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只有山腰泪汩泉 "。

水泉院是碧云寺中景致最幽的一座院落,这里依山就势,因院内山泉 " 卓锡泉 " 而得名。
院内柏树从绝壁石缝里生长,泉水自岩壁间涌出,天然的山水,加上人工的巧妙设计,就有了这座逸趣横生的寺院园林。

碧云寺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这是一座生长在山坡上的寺院,古人没有粗暴地铲平山头,而是选择尊重自然——依山就势,分层筑台。
逛寺如同爬山,但你不会觉得疲惫,因为一路上山,眼前的美景不断在刷新!
赏秋小贴士

|地址|香山买卖街 40 号香山公园内
|时间|4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 8:00-17:30,11 月 16 日至次年 3 月 31 日 8:30-17:00,周一闭馆
|门票|10 元 / 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