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场关于十一年行业周期的深度对话。
图由 AI 生成
整理|牛透社
编辑|燕子
从 2014 年北大一场略显青涩的闭门论坛,到 2025 年市场对 " 内生增长 " 的深切呼唤,中国企服软件赛道在跌宕起伏中又走过了十一个年头。
这期间,我们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激情开局,巨头 All in 生态时的无限憧憬,资本大水漫灌后的估值狂欢,也经历了增速放缓、现金流考验与对 AI 革命的焦虑与期待。
那么,当下究竟处于怎样的历史节点?众人期盼的行业 " 拐点 " 是否已经到来?为此,崔牛会创始人崔强与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本文基于对谈,系统梳理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间周期,回顾了从 " 产品驱动还是销售驱动 " 到 "SaaS 是否会被 AI Agent 折叠 " 的核心议题变迁,剖析了不同类型厂商的生存逻辑,并深入探讨了 AI 技术与外部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

对话的核心结论指向一个共识:真正的拐点,并非单一技术或市场策略的胜利,而是健康、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确立。
当企业不再依赖外部输血,当价值创造成为付费的唯一标准,当一批公司能在规模化收入基础上实现有质量的盈利,中国企服软件才可能迎来其真正成熟的 " 成人礼 "。这场讨论,既是对过去十年的复盘,亦是对未来道路的思考。
牛透社从原对话 3.5 万多字当中摘取的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崔强: 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 " 中国企业软件的拐点到底来还是没来?"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展开:时间线、话题线、厂商参与者线、技术线,以及外部环境线。在开始之前,先请利伟打个招呼,我们也为今年的 SaaS 大会做个预热。
陈利伟: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东方富海的陈利伟。就像大崔讲的,我从 2014 年到现在一直深耕在 SaaS 赛道。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回顾和展望,和大家唠唠。
01
时间线回顾:从 " 散兵游勇 " 到
" 集团军作战 " 的十一年
崔强: 我们俩见证了中国 SaaS 从 2014 年到 2025 年,这 11 年的发展。如果让你选择第一个关键时间点,你会选哪一年?
陈利伟:客观来说,还是 2014 年。这倒不是给崔牛会贴金,而是回想起来,虽然 2011、2012 年已有新一代 SaaS 公司创立,包括最早做 CRM 的红圈(2009 年创立)、纷享销客和销售易(约 2011 年创立)。
但在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间,行业还没有形成气候。2014 年,大崔在北大组织的那次闭门论坛,我感觉是行业一种自发意志开始出现的标志。
崔强:那个时候崔牛会还没有正式成立。2014 年 8 月,红圈的刘学臣找到我,想让我约早期 SaaS 的创业者聊聊天,探讨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前途。如果没有前途,大家就散了;如果有,就好好干。我们在云基地搞了一次座谈,聊完之后大家很兴奋,觉得行业要起来了,也就是那天才有了 " 崔牛会 " 这个名字。
陈利伟:所以现在回想起来,2014 年对于 SaaS 从业者来说,感觉行业可以被定义和认知了,大家开始共同探讨现状和趋势。
东方富海也是在 2014 年专门针对企业服务设立了专项基金。我印象中,2014 年底或 2015 年初,媒体开始称 2015 年为 " 中国 SaaS 元年 "。所以,2014 年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起点年份。
崔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2014 年企业微信(前身 " 企业号 ")和钉钉开始酝酿和推出。2015 年钉钉发布 1.0,意味着巨头开始尝试进入企业服务领域。那个时间点,我们感觉行业真的热起来了。
陈利伟: 我把 2014 年看作行业向上的一个拐点,背后核心原因与大的技术背景相关。最早这一波 SaaS 的兴起,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到 2014 年,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可能已经达到 20%-30% 的爆发临界点。用移动互联网解决企业管理难题,在当时成为共识。
同时,阿里云在 2014 年也开始崭露头角。所以,2014 年之后,行业从原来的 " 散兵游勇 " 进入了 " 集团军作战 " 的阶段。
崔强: 我记得当时北大那次活动的名字叫 " 奔跑吧!企业级移动应用 ",甚至还没有直接叫 SaaS。那时所有创业都强调 " 移动优先 "。
陈利伟: 第二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认为是 2018 年,特别是腾讯的 "930 变革 "。这是移动互联网巨头全面布局 ToB 的战略宣誓,给整个行业注入了强心剂,也为 2021 年的市场高点做了铺垫。
但我认为,从 2015 年到 2021 年,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七年上涨周期。中间虽有波动,但整体向上。而从 2021 年到现在,则是一个回调周期。
根据周期理论,一个大的上涨周期(A 浪)后,会有一个调整周期(B 浪),然后可能迎来时间等长的第三浪上涨周期(C 浪)。从 2021 年到 2025 年,调整已近四年,从时间匹配度上看,2025 年之后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上涨周期。
崔强: 2018 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巨头的 All in 让市场信心大增。我记得腾讯 "930" 之后,原本冷淡的投资人又纷纷回来约我聊天,他们觉得市场要回来了。但那个阶段也伴随着 " 中美贸易战 " 的开始,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已现,为后来的一些问题埋下伏笔。
另一个关键年份是 2022 年。当时疫情防控非常严格,对于依赖面销的 To B 企业是生死攸关的一年。很多企业 2021 年业绩很好,对 2022 年预期过高,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却被市场 " 大干了一场 ",现金流极度紧张。很多企业倒在 2023 年,核心原因是 2022 年就把现金流耗干了。
陈利伟: 是的,2022 年我调研被投企业,大家最关心的关键词就是 " 现金流 "。
崔强: 谈到今年(2025 年),我感觉可能是一个拐点。一方面,二级市场(港股、A 股)表现很好;另一方面,国内一线 SaaS 公司经过苦练内功,经营基本面得到巨大改观。
比如即将上市的聚水潭,连续三年营收复合增长超 30%,并且已实现盈利。如果国内有 10%-30% 的 SaaS 公司能迈过规模化盈利这个门槛,那这个拐点可能就成立了。
02
话题线演变:
行业核心争议的变迁史
崔强: 第二个维度是话题线。每年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恰好反映了当时的心态和挑战。我梳理了一下我们历年辩论赛的主题,比如:
2015 年:产品驱动和销售驱动,哪个靠谱?
2016 年:当下,BAT 等传统巨头构建的生态是不是伪生态?
2017 年:AI!是 SaaS 的下一个风口吗?
2018 年: SaaS 厂商所追求的到底是客户成功还是交付成功?
2019 年:SaaS 公司到底应不应该做 PaaS?到底要不要做 PaaS?
2020 年:客户和厂商到底谁更需要中台?
2021 年: SaaS 服务是否必然具有网络效应
2022 年:新时代趋势下,SaaS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更应该追求规模性效率还是利润化累积?
2023 年: VC 退潮以后,SaaS 应保持高增长,还是收缩去赚钱?
2024 年: SaaS 不加 AI 会不会死?
2025 年:Agent 会将企业软件折叠吗?
这些话题的演变,能感受到创业者心态的变化。我们先从第一场辩论赛的辩题聊起,2025 年辩题是 " 产品驱动还是销售驱动?"
当时,大家对于到底要不要把产品做得非常好,还是很有争议的。因为有些人的操作是,能把产品做到 80 分,就先做到 60 分,然后推向市场,先挣钱。当投资人看见这个产品带来的数字增长,就会投资。
陈利伟: 当时的现实基础是,很多早期 SaaS 产品做得太烂了。大家闭门造车,取客户需求的 " 最大公约数 ",产品价值不足。所以很多人认为,光靠销售强推,客户流失率会很高,走不远。这个话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大家开始反思。
后来,行业提出了 " 铁人三项 " 能力模型:产品、销售、交付都要强。但迭代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最顶级的公司最终还是产品驱动。
这和零售业一样,胖东来、山姆会员店的核心是 " 品质零售 ",而非盲目扩张渠道。产品是 "1",其他是 "0"。只有产品能 " 感动人心 ",销售才能事半功倍,才有口碑传播和客户增购,商业模型才会越跑越顺。
崔强: 这引出了第二个经典话题:" 做大客户还是小客户?"2014、2015 年时,小客户模式非常吃香。如果创业者说在做大客户或定制化,投资人根本不看。当时像帆软这类公司,并不是不想融资,而是找不到。
陈利伟: 客观说,一开始投资时,我们对客户定位没有清晰认知。大家觉得 SaaS 是碾压式的核武器,应该大小通吃。但经过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 2018 年后,中小企业死亡率高,市场被动地转向聚焦核心客户。
从国外看,也有 HubSpot 这样做中小客户成功的案例,但其成功依赖于极高的营销效率。国内中小企业死亡率远高于美国,所以从创业第一天起,客户定位可能就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崔强: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 " 生态 "。2018 年腾讯 All in ToB 之后,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你觉得 " 大厂 + 小厂 " 的生态是真是假?
陈利伟: 生态对于烧热市场有重要价值。但如果把 " 成功 " 定义为生态内能诞生头部公司或上市公司,那么目前无论是钉钉、企微还是飞书的生态,都还没有出现。生态对于创业公司从 0 到 1、做到几千万营收,是一个加速器。
但从几千万到几个亿营收,更多靠的是自身能力构建。这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数字化底座本身的输血和赋能能力还相对有限。但我对构建生态持非常积极的态度,需要行业内外更紧密的合作,才能为赛道争取更多资源。
崔强: 第四个话题是 " 到底要不要做 PaaS?" 当时争议很大,怕一做 PaaS 就又回到传统定制化软件的老路。
陈利伟: 我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一家被投企业的死因是归结于做或没做 PaaS,死因大多是产品价值不够。
但对于定位中大型客户的公司,如果没有自身的 PaaS 能力,交付效率和产品迭代的敏捷性都会出问题,规模化增长会遇到瓶颈。
所以,留存下来的头部 SaaS 公司,基本都具备了比较健壮的 PaaS 能力,但这更多是面向内部的 PaaS。能面向合作伙伴和客户构建强大生态 PaaS 的,还是非常少的。
崔强: 第五个话题是 2021 年美元基金放水后,估值狂涨,随后资本撤退。大家讨论 " 烧钱扩张还是收缩盈利?" 那时你看到的状态是什么?
陈利伟: 那时企业经历了一个从高点迅速跌至冰点的过程。很多企业在 2020 下半年到 2021 上半年达到估值高点,并基于此做了激进的组织扩张。
市场急转直下后,企业应激反应就是大规模减员增效,从千人规模缩至两三百人。这种快速波动对组织的伤害是巨大的。很多企业只有阶段性目标(如抢占份额、投入研发),但丢失了核心目标—— ROE(净资产收益率),即用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高的盈利。能活下来的,都是在现金流管控上做得好的。
03
技术线与厂商格局:
AI 浪潮下的变与不变
崔强: 现在最热的话题无疑是 AI。你觉得这轮 AI 浪潮会带来拐点吗?它会如何影响现有格局?
陈利伟: AI 对企业软件的变革是共识的,会影响交互、交付、产品价值力等方方面面。
但我问被投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们赛道有没有出现 AI 原生产品,其价值穿透力领先你几个台阶?目前得到的反馈还比较少。反而是一些经营状况好的传统 SaaS 公司,利用其客户基础、场景数据和研发能力,在 AI 应用上进展更快。
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OpenAI 公布的 TOP 30 的 Token 消耗大户中,一半是像 Salesforce、HubSpot 这样的传统 SaaS 公司,另一半是 AI 原生应用。
这说明传统 SaaS 公司 AI 化的进度很快,未来很可能成为最牛的 AI 应用公司之一。所以,我认为大家都有机会。AI 对行业的改造会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不会那么快发生颠覆性替代。
崔强: 我同意。我们办了两届企业级 AI 大赛,第一年大家很理想化,觉得 AI 啥都能干;第二年就理性、收敛很多,集中在知识库、客服、营销文案等场景。目前还没看到特别亮眼的、能颠覆现有格局的 AI 原生应用出现。行业 Know-How(知识诀窍)依然是很高的壁垒。
陈利伟: 大模型训练完了公开数据,下一步就是寻找私有域数据。这可能会撬开一些行业壁垒。但对 SaaS 厂商的挑战在于,你需要有私域模型开发的能力(如 SFT),而不仅仅是基于大模型做个 Agent,这要求更高的研发投入。所以,未来的 AI 应用可能会更场景化、碎片化,不像过去 SaaS 追求通吃一个大赛道。
崔强: 我们聊聊厂商格局。互联网大厂、传统软件厂商、SaaS 创业公司、AI 新厂商,这四类参与者中,你想聊聊谁?
陈利伟: 大厂里可以聊聊钉钉。阿里云和钉钉在 AI 这波浪潮中决心和投入力度是最大的。无招(陈航,钉钉创始人)的回归,也让大家期待他们能否在 AI Agent 生态上有更大突破。钉钉在推动生态方面动作最早,未来影响力可能也最大。
崔强: 传统软件厂商,比如用友、金蝶,它们面临着 SaaS 转型和 AI 技术的双重挑战。船大难掉头,它们的财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大企业基本盘的状况。
陈利伟:SaaS 厂商里,大家可能会想到北森。它成立早,融资规模大,技术引领性强,它的上市和之后的股价表现,给行业敲响了警钟,让大家回归商业内核。像北森、有赞、微盟这样的公司,都经历了坎坷,但现在也开始进入正循环。从它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
我更想提一下帆软,它是一个非常另类且有研究价值的标本。他们研究胖东来、华为,根子上是以人为本、以产品品质为本。无论是做 SaaS,还是做零售,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企业才能正向循环,越滚越大。
崔强:崔牛会最近每年都组织 ToB 创业者去帆软学习。帆软不融资,却做到了很高的利润。它的核心是把 ROI(投资回报率)算计到了极致,深入骨髓。学习帆软很难,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需要全面学习,而非单点模仿。
而关于新的 AI 创业者,目前感觉项目还比较单薄,没有形成像早期 SaaS 那样清晰的赛道格局。他们扎得很细、很深,更多是解决特定场景的实际问题,商业闭环算得清,但产品能力还在迭代中。
04
外部环境与真正的 " 拐点 "
崔强: 最后聊聊外部环境。除了疫情和贸易战,你觉得还有哪些重要影响?
陈利伟: 我对明年(2026 年)开始的 " 十五五 " 规划有期待。新的五年规划开局,通常伴随着国家对一些周期性行业的投入加快,这可能带动经济基本面企稳反弹,这对 To B 行业是根本性利好。
第二是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发生根本变化。从过去的 " 融资市 " 转向 " 投资市 ",上市公司回购和分红的规模已超过融资规模,形成了正向现金流。加上 " 国家队 " 资金流入,A 股可能走出慢牛、长牛的趋势。
港股市场对 SaaS 和 AI 应用也依然开放和包容,如 18C 章节上市的公司。资本市场的环境在改善,但对企业质量的要求也更挑剔。
第三是 AI 技术本身,最成熟的应用是编程(Coding),这能显著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同时,企业在新一轮数字化中会产生新的预算,但这预算不一定投向传统产品,厂商必须用 AI 等新技术创造新价值才能抓住机会。
崔强: 我们设置 " 拐点 " 这个主题(2025 中国 SaaS 大会),是希望给行业带来积极推动。我思考的真正拐点,或许不是 AI 或出海,而是一群对产品有追求的年轻人出来了。他们真正想做出好产品、好体验来解决客户问题,而不是像早期那样产品很烂靠销售强推。
另一个更深层的拐点,是价值认可和付费习惯的形成。个人的付费习惯已经很好,但企业级还很差。如果我们这些从业者自己都不能率先形成为价值付费的习惯,又如何去影响我们的客户和伙伴?只有当内在的增长模型确立——不再依赖外部融资,不追求快速上市,而是在规模化收入基础上实现有质量的、内生性的盈利增长——这个长周期的、真正的拐点才会到来。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批公司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最令人鼓舞的信号。
陈利伟: 我完全同意。真正的拐点,一定是内生增长模型的完全建立。你本身内在的增长引擎确立了,这个拐点才真正到来。
崔强: 谢谢利伟两个小时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参加今年的 SaaS 大会,看到更多关于拐点的讨论。崔牛会一直希望成为一个大家交流、帮扶、学习的社区,让我们相互陪伴,共同走向那个真正的价值拐点。
陈利伟: 感谢大崔持续在赛道里为大家赋能。
崔强: 谢谢,期待年会见!

11 月 7-9 日,以 " 拐点 " 为主题的 2025 中国 SaaS 大会将在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万丽酒店举办,会议聚焦 "AI、出海、年轻态 ",从运动到脑力,从实战学习到社交互动,设置 23 个会议环节,国内外近百位 ToB 实践者分享,60 多个议题,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一场不容错过的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盛会!
即刻抢票,锁定你的席位!

点击 " 阅读原文 " 即刻报名大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