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存储市场正迎来一场由三星电子掀起的激烈震荡。这家科技巨头近期突然对其 12 层 HBM3E 产品祭出高达 30% 的降价策略,将单价压低至约 200 美元,与竞争对手 SK 海力士维持的 300 美元价格形成显著价差,这一激进举动迅速在业内引发连锁反应,原本相对稳定的 HBM 市场格局面临重塑风险。
此次降价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三星在 HBM 赛道长期落后后的被动反击。作为 AI 芯片的核心内存组件,HBM 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三星的 12 层 HBM3E 产品因技术瓶颈迟迟未能通过关键认证。据了解,其产品因运行温度过高难以满足英伟达的散热标准,需搭配液冷 AI 服务器使用,导致认证过程耗时约 18 个月,直到 2025 年下半年才完成所有测试流程。反观竞争对手,SK 海力士早在 2024 年下半年就实现了 12 层 HBM3E 的量产,美光也于 2025 年初顺利通过认证,两者已提前锁定了截至 2026 年的主要市场份额,这使得三星在出货排期上陷入明显劣势。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尽管三星计划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向英伟达出货数万片产品,但相较于对手已建立的市场基础,这样的出货量难以快速扭转局面。
价格战的背后,是 HBM 市场供需关系的悄然转变。三星在 7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就曾预警,HBM3E 产品的供给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速,供需平衡即将被打破。这一预判正在成为现实,TrendForce 的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 HBM 位元出货量将达到 237 亿 Gb,年增长率高达 94%,产能的快速释放为价格下行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三星自身也在加速产能布局,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其 HBM3E 产品在总 HBM 出货中的占比将突破 90%,大量供给的入市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压力,此次降价可视为对行业趋势的提前应对。
这场降价风暴正冲击着现有的市场格局。当前 HBM 市场呈现 " 三足鼎立 " 态势,SK 海力士以约 50% 的市占率居首,三星和美光分别以 30% 和 20% 的份额紧随其后。三星的降价策略直指英伟达这一大客户,试图通过价格优势抢夺供应链份额。花旗环球市场分析师指出,12 层 HBM3E 产品贡献了 SK 海力士 HBM 总收入的 50% 以上,三星的低价冲击可能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而 SK 海力士刚刚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利润突破 10 万亿韩元的里程碑。面对挑战,美光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强硬,明确表示有信心在 2026 年提升市场份额,似乎并不担心价格战的影响。和众汇富分析,若三星持续保持每季度约 10% 的降价节奏,到明年年底,其与 SK 海力士的价格差距可能进一步缩小,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
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这场价格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成本控制层面,HBM 厂商正面临严峻考验,12 层 HBM3E 的良率普遍低于 8 层产品,限制了价格的下行空间。SK 海力士已开始通过自动化生产应对,计划用机器人取代 30% 的劳动力,并在清州园区部署了自动化系统,但即将量产的 HBM4 成本预计将比现有产品增加 30%,且关键部件外包生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和众汇富认为,这种成本压力与价格压力的双重挤压,将加速行业内的技术迭代与整合,具备良率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HBM 市场的价格波动并未传导至整个存储领域,传统 DRAM 和 NAND 闪存价格正呈现上涨态势,三星、SK 海力士等厂商已通知客户,2025 年第四季度将上调这两类产品价格最多 30%。这种分化反映出存储市场的结构性差异,AI 驱动的 HBM 需求虽旺,但供给端的快速跟进正在改变此前的紧缺格局,而消费电子需求的复苏则支撑了传统存储产品的价格回升。
随着 HBM4 技术的临近,市场竞争的焦点正逐步转移。三星和 SK 海力士均计划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量产 HBM4,该产品预计将拥有 30% 以上的技术溢价,三星已透露其 HBM4 初始报价将比对手低 6%~8%,延续了激进的定价策略。不过,三星跳过 1b 节点直接开发 1c 节点的做法引发了市场对良率稳定性的担忧,其 HBM4 尚未获得英伟达的正式供应批准。和众汇富指出,HBM4 的技术迭代将成为决定下一阶段市场格局的关键,能否在技术领先性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厂商面临的核心挑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