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大学老师,毕业后唯一一次见到他是在新闻联播上,真后悔当年没好好听课 "" 出了校门,大学老师成了我挂不起的专家号 "…… 毕业季刚过," 原来大学老师才是我接触过最厉害的人 " 这一话题,便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共鸣。
不少网友感慨,踏入社会后才发现,那些曾经在讲台上 " 平平无奇 " 的老师,原来很多人都是备受尊重的行业专家。
不禁要问:这些读书时习以为常的身影,为何会让我们如此感慨?重新认识大学老师,何以成为毕业后的第一课?

当然,不少大学老师本就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能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产生如此强烈的 " 重新发现 " 之感,则与他们身份转换之后的视角变化,有很大关系。
读大学时,老师们讲的知识被我们看作 " 空中楼阁 ",常常考过即忘。我们关心的更多是会不会挂科、拿多少学分,因此难以真正体会那些深邃思想和前沿研究的分量。等真正踏入职场,面对决策的举棋不定、创新的捉襟见肘时,当年课堂上学到的一个模型、一种方法,甚至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点拨,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破题的关键一招。此刻回望,才发现那些寻常的讲授,变成了千金难买的宝藏秘籍。

大学校园里," 老师 " 二字,总是和 " 管 " 字挂钩,管着考试、管着打分、管着毕业。对老师的敬畏中,难免也夹杂着对 " 管理者 " 的疏离感。毕业后,这层关系自然解绑。当我们再次在新闻里看到老师作为权威专家解读国家政策,在行业峰会见证他们的观点被企业家奉为圭臬,或者发现他们的著作被业界奉为经典时,那种无需 " 管理 " 身份加持,仅靠专业积淀赢得的尊重,才更具有认知的冲击力。
学生时代,我们评价老师有时候局限在讲课好不好,权威论文发表的多不多,也习惯于用这把尺子去丈量老师的高度。进入社会后,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标准,可能变成能解决多大问题,能影响多少人,以及能撬动多少资源等。当发现老师的研究推动着产业升级,他们的学生遍布重要岗位时,才会惊觉当年那把 " 尺子 " 量出的不过是老师们的冰山一角。当我们用社会价值这把更硬核的尺子再丈量,才真正量出了他们沉甸甸的分量。
大学老师的职业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这份职业的理想化,则折射出年轻一代在认知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
时空的距离为我们的大学记忆加上一层滤镜。步入职场后,繁杂的职场生活与相对纯粹的校园时光形成了强烈反差。此时回望大学老师,其形象中的日常琐碎也被完全剥离。我们记得他们在讲台上的挥洒自如,而忽略了他们 " 非升即走 " 的无形压力;我们向往他们治学时的专注纯粹,却未必了解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的辛酸。当我们将大学老师当成一个理想化的精神符号时,这份职业的酸甜苦辣,自然也就难以感同身受了。

职场新人的社交圈,往往还在起步阶段,平时忙着应对工作本身,拓展人脉的动力和机会都比较有限。认为 " 大学老师是社会上最厉害的人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识的人还不够多。随着工作深入,有机会认识各领域的资深专家,自然就会发现不同领域都有闪光的人,大学老师只是我们认知地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非终点。
此外,我们也常常会把自己欣赏的当成最好的。当我们在职场中更认同 " 凭真本事立足 " 时,就格外珍视大学老师 " 凭论文说话 " 的纯粹;当我们更向往 " 为热爱的事业投入 " 时,就更怀念老师 " 为学术坚守 " 的专注。然而,价值本身没有高低之分,把 " 自己认同的 " 等同于 " 社会上最有价值的 ",本质上是对社会价值多样性的理解尚未完全 " 打开 "。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对大学老师的这种 " 职业滤镜 " 呢?
刚入社会,我们都需要" 参照系 " 来找到定位。把熟悉又认可的大学老师作为最初的坐标点,并不是坏事。随着对职场规则、社会运转的了解加深,我们的价值坐标自然会慢慢调整。我们会从行业前辈身上习得宝贵的战略眼光,也会为普通岗位工作者的默默坚守而感动。而最初的坐标点,帮我们找准定位后,也就完成了该有的使命。
认知的成熟,往往始于原有的想法被现实刷新。当我们在项目中亲眼看到别人如何高效整合资源、解决复杂难题时,我们对 " 何为标杆 " 的想法自然会更丰富、更深刻。就像拼图,先拼出边缘一块,再慢慢找到其他板块。重要的不是否定第一块,而是带着它去拼出更完整的认知图景。

无论是毕业后对大学老师的崇拜,还是后来发现" 原来还有更多学习的榜样 ",核心问题始终是 "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毕业时,大学老师的 " 专业立身 " 是触手可及的 " 价值样本 ";后来遇见的职场前辈,则是 " 价值样本 " 的持续补充。成熟的认知,不在于争论 " 谁最厉害 ",重要的是,要明白 "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高峰 ",并且要 " 找到自己想攀登的那座山 "。
就像刚出远门的人,总觉得 " 家乡的月亮最圆 "。走得远了便会明白," 每个地方的月亮都有自己的光 "。那些曾被我们理想化的大学老师,也会成为我们人生某一阶段的 " 灯塔 "。他们不是用来仰望,而是用来提醒自己,无论在哪片海域,都要朝着有光的方向航行。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