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三年多前,我曾经整合了手头上的一系列文献资料,加上询问了身边一些玩军品的大佬,汇集出了一份
,就拿现在的眼光而言,本文中依旧存在不少缺陷、错误。这也是我想再次将其修订一番的缘故之一。
再者,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笔者收集资料,写出此文的初衷,也是给那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题材的爱好者一些科普,避免出现 " 提起抗战就是德械师 " 这种老掉牙的陈词滥调。(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天天玩什么德械师,穿着厚重的呢子衣服真的很舒服么)

▲当年找人定制的一套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少校的呢子服,到现在还放我衣柜里没动静
曾几何时,两岸对所谓 " 国造盔 " 的起源有个误区,认为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抗战期间所使用的 " 国产头盔 ",均是依据德国教官建议仿制德军头盔而来。亦有文献声称,这一类钢盔均是仿造德制 M16 钢盔。
但从重演爱好者们的交流可知,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同年),日本神户制钢所社长永安晋次郎向时任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みなみ じろう)发过一份公函,要求当时的大阪兵工厂向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奉天兵工厂移交钢盔样品。由此可见,抗战期间的 " 国造盔 " 并不是单一的 " 德国血统 "。

▲昭和 6 年 4 月 15 日(1931 年),永安晋次郎向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函移交钢盔实物于中方的档案原件(据推测,这提供的应是 " 樱花盔 ")

▲从照片中看,11 名国军官兵皆配备国造钢盔,其中 9 名戴于头顶,另两名戴小帽者(右一及右三)则以手持盔。由此可见,该部国军配备的国造钢盔共有两种款式:仿日式 " 樱花盔 " 及仿德式的 M16" 煤斗盔 ";照片中位于战壕的 7 名士兵当中,就有 5 人配备仿日式 " 樱花盔 ",以手持瑞士制 " 启拉利 "KE7 轻机枪的士兵为代表(蓝圈者);照片右方起算第二位手持 " 自来得 " 手枪的士兵则代表仿德式煤斗盔。(红圈者),摄于 " 八 · 一三 " 淞沪会战期间

▲ 7 名于河畔间据守阵地的国军士兵,照片可见这 7 人均头顶仿日式 " 樱花盔 ",其中一人钢盔右侧的国徽清晰可辨。机枪手使用的是" 启拉利 "KE7 轻机枪,而步枪兵则是清一色的 " 汉阳造 ",斜挎帆布子弹袋。注意照片中部分官兵是先戴小帽后戴盔的顺序,摄于 1937 年淞沪会战期间
依照《抗日陆军武备志》一书中的记载,中方自制的 " 煤斗盔 " 既有英式钢盔宽大的帽沿,也有德式钢盔的弧度,研判是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而自行结合的产物
至于 " 樱花盔 ",该盔在顶部通风口上带有孔盖,盖子采用黄铜冲压制造,形似樱花,因此得名。该盔使用时间不长,最终被标准的九〇式钢盔所取代


▲照片景象为工兵学校举行演习之一幕,一艘隶属工兵学校编号第 10 号突击艇载运国军工兵部队演练操舟渡河,可以看到艇首 3 名士兵负责操作国造仿 " 马克沁 " 水冷式重机枪,艇尾一人操桨控制行进方向,其余人员使用国造汉阳式步枪警戒。注意该部国军全数配戴国造仿德式 M16 煤斗盔,盔前凸出之圆徽标志相当醒目,摄于 1933 年 11 月 18 日

▲拍摄时间地点同上。得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该国造钢盔之相关细节。此外,本页两张照片曾刊登于国外平面媒体,被解读拍摄时间为 1937 年 9 月,地点是在上海前线,但 " 中央社 " 存有相同照片却注解为 1933 年 11 月 18 日于工兵学校举行演习场景。经考证本张照片之图说应以官方为准,上两图亦同
▲配戴士官阶级领章的国军士官全数配戴国造钢盔,分持汉阳式步枪及法制霍奇基斯(Hotchkiss1922)型轻机枪实施野战教练。此照让我们能近距离观察该盔侧面外观形状、弧度、铆钉及透气孔,1934 年摄于南京陆军步兵学校

▲陆军步兵学校某次演习时所摄,此时 3 名国军士兵正头顶钢盔、斜背军毯、于战壕中示范、操作通讯设备。该 " 煤斗盔 " 的正前方装有一枚国徽,材质上与军帽上的类似,而非单纯的喷漆,摄于 1935 年

▲同一时期,陆军步兵学校的 5 名国军士兵排成一路,依托一只沙包持枪匍匐前进,演练在敌火下接敌的场面。正面可见其国徽。但依据 1936 年颁订的《陆军服制条例》,明确规范该国造钢盔于左侧使用喷漆涂装国徽且官兵同一款式,据此研判该条例颁订前国军得在钢盔正前方装置国徽,待该条例颁订后仅能于左侧涂装国徽,摄于 1935 年

▲南京陆军步兵学校的国军士官正带队穿越铁丝网,队列最前者取出破坏钳准备剪网,地上还放着 " 汉阳造 " 步枪。其 " 煤斗盔 " 正前方的国徽采用焊接而非喷涂上去的,摄于 1935 年 1 月

▲此张照片以正中央 6 名置身于战壕的士兵为准,最接近镜头的两名国军士兵佩戴仿日式 " 樱花盔 ";另从使用辽 17 年式轻机枪(仿日制大正 11 年式机枪,也就是俗称的 " 歪把子 ")的国军起算,其余 4 人均佩戴仿德式 M16 煤斗盔。该两种款式的国造钢盔左侧均无国徽涂装,照片得以互相比较此两种国造钢盔在外观构形上的差异,摄于 1933 年某次军事演习

▲《良友画报》第 135 期封面,该页面以广告性质刊登在《良友画报》目录页,主要介绍广州钢铁制造厂的经营范围,包括防毒面具、钢盔、工兵器材以及水壶饭盒等单兵装具。同时还显示了仿造的英式钢盔及梅花盔。该画报出版于 1938 年 3 月,当时的中国在制造钢盔上的原料(诸如钢材)及工艺上虽然和进口货还有差距,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制或仿制一定数量钢盔的能力



▲西班牙收藏家珍藏的唯一一顶仅存的煤斗盔实物,该盔内衬已经遗失(也可能就没有安装内衬),盔体不论透气孔、下巴带固定方式和日军的九〇铁帽完全一致,下巴带保存完好甚至还有调节扣,右侧写有 " 上海事变十九路军捡用铁兜 " 字样
本文所使用的部分参考资料:
1. 抗日陆军武备志 蓝晓川 2015
2. Osprey_Goodsir 的个人社媒
3." 国史馆 "
4. 抗战时期陆军服制 1931-1945 滕昕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