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经纪人
聚焦文娱发展,洞悉爆款方法论 ~

"
引导型恋人正在批量收割观众
"
" 如果你很想去一个地方,但天气告诉你会有百分之一的概率下暴雨,你会去吗?"
引导型恋人:会吗?会的。真正想去的地方怎么会因为一场百分之一的雨就阻挡住脚步呢。
被引导型恋人治愈后的人:我不能因为害怕下雨,就躲在家里不出门了,雨大了就打伞,要是挡不住,就痛痛快快地淋一场。
这句出圈的台词出自短剧《盛夏芬德拉》,是男女主在互相确定心意时的一段对话。有创伤的女主白清枚在男主周晟安的带领下一步步尝试走出自我孤岛,勇敢走向爱的人。用社媒的叙事方式就是拧巴的人遇到了一个赶不走的引导型恋人,共同造就一段势均力敌的爱情。

很多在追剧的人被这样照亮彼此暗处的爱情打动,互作灯塔式的男女主也成为短剧圈的大热 cp。尤其男主扮演者刘萧旭更是突出重围,一举成为近期势头正猛的男演员。这个现象不是个例,近几年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角色类型和男演员正在相互加持,获得正向反馈。
这几年间," 引导型恋人 " 这个概念被广泛讨论,尤其随着社会和女性对亲密关系的深入研究,几乎成为一种无法越过的关系模式。影视创作敏感捕捉了这点,随即产生了很多此类角色,很多男演员也由此获得红利,似乎正在形成一条新的角色选择链路。

从 " 征服 " 到 " 守护 " 的气质重构
引导型恋人角色并非新的角色类型,早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就有呈现。此类角色通常以 " 霸总精英 "、" 人生重塑者 " 的原型出现,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戏剧张力的设定。是男性角色经历更新迭代后的一种集体呈现,或者是对过去霸总、父权说教、深情男二此类角色的迭代,或者是对其本身的调整。
在台偶黄金年代,《爱上查美乐》就为观众提供了这种角色样本。
" 不过是场电影,看什么都好;不过是一顿晚餐,吃什么没差;就是你对自己很随便的态度,才会让别人很随便地把你糟蹋掉。" 一段讨论度非常高的戏是男主韩以烈帮助女主查美乐找到喜欢的咖啡味道。

在最日常的场景说出醍醐灌顶的话,男主的引导并非空中楼阁的说教,微小但具体,比起人要爱自己的口号式鸡汤,它是实际的、具有行动性的。查美乐确实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咖啡口味,可以在和前任再见面时勇敢拒绝对方为她选的口味," 查美乐 " 这个主体开始一步步完整。
多年后的今天这部戏又被观众拿出来细嚼,韩以烈当时呈现出的是引导型恋人的一部分,但仅仅是这微小的一部分都足够观众回忆多年。

与古早台偶里的引导型恋人不同,近几年来大陆盛产 " 你退一步,我前进十步 " 的角色。他们经历了弱化男权标准下男性攻击性的转变,角色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柔和的女性凝视,试图展现亲密关系是平等的两人并肩作战的价值取向。
《我的前半生》的贺涵、罗子君也可追溯到这点。
贺涵也是霸总队伍的一员,但是被解构之后的霸总,混合了导师、老板、父亲和情人多种角色的复杂,是一款 " 我教你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和取胜法则 " 的引导型恋人。
他与其他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信坦荡,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魅力,对他人的任何评价也照单全收。完全不在乎别人,我知道自己是谁,用社媒的叙事方式来说就是超稳的主体性。

所以他对罗子君是严厉的淬炼,是帮助对方找到主体性,爱里带着强烈的 " 栽培 " 和 " 期待 " 色彩。
会告诉罗子君 " 你比你想象的更有能力 ",亲手推她入丛林,教给她自己所理解的狩猎方式;在罗子君开始反驳他、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时,他是欣赏甚至得意的,明摆着他享受培养出另一个自己的成就感。
不能说贺涵没有控制欲,也不能说他们的关系是对等的,但比起以往的传统角色少了很多爹味说教。加之两人关系的特殊性,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自知拥有大 ego 并以此为傲的成功男人疯癫求爱,顺道成就爱人的形象,这样的角色注定充满反差。
近期重回观众视线,再次打破第四面墙足以说明贺涵的复杂性。

" 不完美 " 反而更动人?
再往后《我的人间烟火》孟宴臣也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好感和讨论,他与贺涵反差极强,可以说是他展现的是 " 引导型恋人 " 以往未曾被关注到的阴暗面,是一种失语的引导者形象。
孟宴臣的君子端方很符合中式审美的要求,比起前两款他的高道德感被放大。细究起来他对女主许沁的感情算是禁忌之恋,在面对和处理这种关系时,他展现出的是克己复礼,秉持的是 " 爱是想触碰又伸回的手 "。爱意的流动不由人,但他能选择自我控制,任由那些情愫在身上来来去去,最终变成背后的支持与付出。
和许沁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不是单向的引导,而是在黑暗里相互捆绑的共生模式。孟宴臣不是能带她飞出牢笼的人,而是陪她在笼中一起挣扎的人。但面对要失去同类的痛苦,他不越界、不道德绑架,再次选择了克制欲望,成全所爱之人。看多了浓烈、非某人不可的索取,这种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是对方情感世界的共谋者的关系模式可看性更强。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孟宴臣的悲剧性拓宽了此类角色,他的灰度注定成为他走红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比起常见的那种引导者,这个角色的致命伤在于无力感,本身就是一个被家庭极度压抑和掏空的人,仅仅是和公主一起被关进牢笼的骑士,也无法完成引导型恋人的终极使命。可正因为如此,他反而不具备普遍男性的攻击性,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女性被掌控的恐惧。
再来会产生怜爱。当一个高岭之花拥有人类普遍的困境,又敢于暴露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孟宴臣成为被观看的客体,女性观众则有了情感上的舒适与被尊重,也就建立起了共同体。
从被保护到保护他,对女性观众来说,孟宴臣混合了欣赏、同情、理解、保护欲等多种复杂情感。有了这种极其细微的共鸣感,那些不够好的地方不仅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会反客为主,观众会自动保护角色不被伤害。

从拯救者到同行者,从关注单一外部生存资料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照,从依附到成就,不难发现引导型恋人角色的变化也是社会观念、性别意识和观众审美的变迁。
现在能被观众买账的此类角色基本已经看不见传统霸总和爹味说教气质了,创作者保留了他们的财富、丰富社会经验带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女性意识的觉醒又让创作者看见了大家的需求,征服气质逐渐被解构,他们展现脆弱,也可以成为被观看、被剖析的客体。一边舍弃 bug,一边重新复魅,直至迭代为一种更符合现代亲密关系价值观的角色类型。

读懂 " 引导 ",引导型恋人速成
视频平台上," 贺涵,下雨了,我在徐家汇…… " 的剧情被重新解构,成为都市人群对压力与孤独的幽默宣泄,孟宴臣和樊胜美的跨剧 cp 更是现象级爆红,印证观众对复杂情感代偿的强烈需求。
演员们能凭借角色持续不断得到曝光和讨论是理想状态。当然,不能将杀出重围简单归因于角色滤镜,共同出圈的背后还是角色与演员互相成全,甚至业务能力过硬的演员能让角色独具魅力。

相应地,引导型恋人角色对演员的要求较高且更多维,帅和氛围感在他们身上并不十分奏效。相反过于抢眼的外在和气质可能会吞没角色。那种善于隐藏本我的演员会更适合此类角色,他们能在深度理解后落地,且理解高于表演本身。
靳东和魏大勋分别展现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落点相同的表演方式。
靳东气质沉稳,恰好有着有能力引导他人的面孔,外在和气质具有说服力。贺涵的内在是高度社会化的精英,又不乏男性的掌控感,靳东用 " 抽离感 " 和冷静的表演的方式。
他设计了一套精准且重复度较高的外部动作和语言模式,背永远挺直,下巴微抬,表演节奏是慢的、稳的,传递出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自信和优越感。同时,把贺涵本就高度凝练的 " 金句 " 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来,观众很直接就能感受到角色。
在处理贺涵情感时,靳东非常克制,没有大幅度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他用眼神的细微变化传递情绪。面对罗子君,他表现出很强烈的抽离感,将 " 引导 " 这个角色属性放大到极致,将布道感和掌控感展现出来。外加妆造的烘托,贺涵便成为此类角色的代表性人物。

魏大勋是收着演,完全用内在情绪去驱动角色,一点一点渗透进观众心里。他完全理解了孟宴臣的内核,有了克制张力便自然流露。角色台词极少,魏大勋就把它说到情绪汹涌,几个字里有掌控、祈求,也有无奈。
外部表演节奏上,魏大勋几乎是在静止中用情绪去推动。他常处于极为的安静状态,推眼镜、手指微颤算是可见的肢体动作了,以静制动中带出孟宴臣的内心活动。但他表演的重点部分还是眼神戏,一个在华丽牢笼里的困兽在面对禁忌之恋时情绪出口只能是眼。或红着眼眶,或在看向许沁时在多种情绪间切换,没落下来的泪比痛哭流涕动人多了。
核心还是魏大勋对孟宴臣的理解,精准解读出角色背后的恐惧才可以把角色一层层剥开给观众看,这样以柔克刚的表演方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并非所有演员都能驾驭好引导型恋人这类角色,更适合拥有独特气质和表演能力的演员。刘萧旭能从 " 短国 " 中杀出重围就是最好的说明。长相不带攻击性,但端正温和,自带书卷气,这种智性气质在短剧圈一众男演员间十分难得。
比外形更难更可贵的是刘萧旭的表演,他在《盛夏芬德拉》里的呈现跟前面提到的演员大同小异,但给观众带来的却是长剧中才能看到的、相对成熟的演技和质感,观剧体验被倍数提升。

当观众开始欣赏并共情这些更复杂、更有灰度,甚至带有缺陷和悲剧色彩的角色,红利也随即出现。
不单角色的长效生命力在他们身上从未停歇,更难的是通过一个角色的成功打破曾经的记忆点,开启新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魏大勋的体会或许会更深,孟宴臣之后他重塑了自己的身份与职业属性,以往的综艺感反而佐证了演员属性与业务能力。
而后他的新剧和新角色确实在发生变化,《无可替代》里饰演商界里的 " 千年狐狸精 ",《无罪之身》里出演与黑暗博弈的刑警,职业生命力在不断走高变长。

这样的角色选择链路是清晰的,也为男演员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职业路径。同时也要注意别陷入到程式化的陷阱当中去,当此类角色开始井喷就很容易同质化,而演员也容易掉入表演模式的舒适区和角色选择的雷同。
从创作角度来看,也要注意其中的陷阱。避免关系中权力失衡的合理化,即从引导偏向控制。把握不好赋能与控制、庇护与放手的微妙平衡很容易陷入说教和狗血。
结语
目前而言,此类角色如今依旧更多围绕着男性角色展开,女性通常是被引导、被拯救的客体。女性引导者角色并非空白,但通常更迂回,比如双向引导、姐狗恋,或者在特定领域成为男性的引导者。
在女性力量迅速崛起的当下,我们频繁谈论主体性、亲密关系,一遍遍追问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影视作品作为极其重要的出口,我们需要看到更多、更丰富饱满的女性引导型恋人角色,实现真正意义上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
— THE END —
撰稿 | lulu
责编 | 拂风
主编 | 栗子
合作 | 牌妹 & 乌鸦
星标一下有好运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