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王阿姨在常规服药的情况下,震颤症状基本消失了,日常穿衣进食再无需旁人协助,服用药量的次数与剂量也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甚至还能陪孙子逛公园。"10 月 28 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 " 浙大二院 ")见到 69 岁的王阿姨时,她已经能完全独立行走。此前,她曾患帕金森病 8 年,已经逐渐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这得益于她接受了一项开创性的治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化的多巴胺神经元移植手术。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已呈现高发态势患者总数约 500 万,每年新增病例超 10 万,到 2050 年预计患病人数将达 1050 万人。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患者脑内神经元逐渐变性坏死,其中脑黑质区的多巴胺神经元显著减少,使得多巴胺水平明显降低。此时,患者就会出现全身运动功能的紊乱与障碍——起床、转身等日常动作像 " 电影慢放 " 一样迟缓,肌肉僵硬得无法活动,静止状态下手脚不停地抖动,走路时姿势不稳很容易摔倒……

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临床上总体的治疗手段与目标为 " 延缓疾病进展 + 控制症状加重 ",主要包含两方面措施:一方面通过药物,补充多巴胺减少引发的症状;另一方面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BS),在大脑特定区域放置电极,持续放电刺激相应神经,从而缓解肢体震颤与肌肉僵硬的程度。但是,上述治疗手段能一定程度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却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
针对上述疗法中亟待完善的诊疗环节,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联合西湖大学刘晓东教授团队,创建了纯度更高、数量更多、活性更好的多巴胺能前体细胞制备体系,并根据国人身体特性,制定了更加符合我国帕金森患者需求的药物剂量方案。
2025 年 4 月,69 岁的王阿姨作为浙江省首例患者,接受了该疗法。浙大二院神经外科陈高与严锋医生团队用经颅立体定向技术,将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出的成熟多巴胺前体细胞精准移植到其大脑壳核区;神经内科张宝荣与浦佳丽医生团队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术后评估与随访。
" 术后 1 个月复查,显示无明显副作用;1 个半月时,王阿姨已能正常走路、完成生活自理。" 严锋医生解释说," 术后初期的改善,可能和手术轻微刺激大脑、让残留的多巴胺短暂释放有关;真正植入的多巴胺前体细胞,需要 4-6 个月才能在大脑里完全发育成熟、发挥长期作用,所以还需要持续跟踪随访。"
术后 6 个月,随访复查传来好消息,王阿姨的帕金森症状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在常规服药的情况下,她的震颤症状基本消失了。严锋表示,这一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原创技术在帕金森病细胞替代治疗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假以时日,或许能有更多的患者像王阿姨一样,挣脱帕金森的枷锁,重焕新生的希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