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埃格林医药在 " 第十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 " 全球临床首发专场上,重磅公开其原研口服小分子新药 EG-501 的Ⅱ期积极临床数据。
此次数据的发布恰逢其时。就在数月前," 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正式启动,为我国新药研发指明了新方向。EG-501 的成功,不仅为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认知障碍这一全球无药可治的 " 脑雾 " 难题带来了突破性疗法,更标志着中国 AI 驱动的神经免疫药物研发范式实现了端到端闭环验证。
填补临床空白:首个瞄准红斑狼疮 " 脑雾 " 的靶向疗法
NPSLE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严重的中枢神经表现。认知障碍(俗称 " 脑雾 ")是其最常见症状,影响57% – 80%患者。这些患者不仅认知功能受损,还面临失业风险增加 2 倍以上及 20 – 30% 的长期痴呆进展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免疫抑制剂难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BBB)直达中枢病灶;现有的生物制剂则主要针对全身免疫抑制,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作用有限,也难以满足轻中度 " 脑雾 " 群体的用药需求,患者可及性与依从性有限。全球范围内,针对该适应症的靶向治疗药物尚属空白。
据统计," 脑雾 " 影响 57% 至 80% 的 NPSLE 患者,我国约有 100 万 SLE 患者,其中认知障碍患者子集预估约 10 万 -20 万例,临床需求巨大。而 EG-501 Ⅱ期研究的成功,为这一长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带来了首个口服、靶向的解决方案,标志着该领域迎来了划时代的突破。
埃格林医药创始人、董事长杜涛博士表示:"EG-501 的Ⅱ期数据验证了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针对 NPSLE 认知障碍有效治疗的上市药物,填补长期临床空白。同时,这一成果也充分验证了埃格林自研 AI 平台在药物研发中的实战价值,覆盖从精准预测、靶点识别、患者选择到临床验证的可扩展创新药物高效开发模式。"
核心数据解读:认知功能显著改善,应答率突出
ClearMEMory 是在美国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在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多家知名学术中心进行。通过症状观察、电子健康记录(EHR)挖掘、认知测试以及 NR2A 抗体识别等方式精准筛选,共计 56 名符合条件的患者(RBANS≤85),根据受体抗体状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安慰剂组。采用剂量递增至 40mg/ 日的策略,治疗周期为 12 周。
■ 核心认知改善:RBANS 总分变化均值,达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Ⅱ期数据显示,EG-501 组患者通过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评估量表(RBANS)总量表评估,评分平均提升 +10.4 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 +4.2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核心认知改善提供了客观证据。

关键临床结果(RBANS 总分变化)
通过方法学控制和统计验证,RBANS 的主观性得到有效约束,Ⅱ期研究结果具备高度可信性与可重复性。
■ 临床应答率显著:治疗组 78% 达到 " 有临床意义的认知功能改变 "
EG-501 组中,高达 78% 的患者达到了临床有意义改善(≥5 分)阈值,而安慰剂组仅为 56%;更有 67% 的 EG-501 组患者实现了临床显著改善(≥8 分),有力证明了 EG-501 的药理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EG-501 展现出高效的临床转化潜力,其效应强度足以与主要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相媲美。在阈值 ≥8 分下,EG-501 组的 NNT(需治疗人数)约为 3 – 4,意味着每治疗 3 到 4 名 NPSLE 患者,即可较安慰剂组多获得 1 例显著认知改善的患者。
■ 安全性表现优异
EG-501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停药率低于 15%,安全性优异。
■ 多项认知功能亚项显著改善
EG-501 在多项认知功能亚项中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包括:
• 即时记忆改善:18.3 ( EG-501 ) vs. 8.7 ( 安慰剂 )
• 注意力改善:11.3 ( EG-501 ) vs. 3.6 ( 安慰剂 )
• 延迟记忆改善:9.2 ( EG-501 ) vs. 1.6 ( 安慰剂 )
即时记忆、注意力与延迟记忆分别对应脑雾中 " 信息编码-加工-提取 " 三个核心环节的功能恢复,其改善可客观反映患者思维清晰度与执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工作留存率和生活质量。
埃格林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医学官李长青博士指出,FDA 要求此类分域变化需与患者主观症状或功能改善建立锚定关系,从而界定最小有意义变化,并通过多域一致性验证临床获益的真实性与重要性。因此,多项认知亚域的综合改善可作为多维度支撑 " 脑雾 " 疗效的客观证据,体现从神经认知水平到实际功能恢复的监管逻辑一致性。
机制创新:靶向中枢炎症的 " 神经修复 " 模式
NPSLE 的病理核心是免疫兴奋毒性,其特征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毒性——自身抗体穿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渗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海马区神经细胞受体过度激活,引发谷氨酸兴奋毒性和突触功能障碍。
■ EG-501 的创新机制
EG-501 通过独特的选择性神经调节作用,在保留神经细胞生理信号的同时,有效抑制病理性兴奋毒性,从而实现神经保护与突触功能修复。口服小分子片剂通过恢复内皮细胞完整性,有效减轻神经炎症的负荷,直接针对 NPSLE 中抗 NR2A 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通路,病理针对性明确。因而具备 " 神经修复 + 免疫调节 " 双重潜力,可有效减轻脑部神经炎症,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恢复突触的正常功能。
■ 中枢优势
相比传统免疫抑制剂,EG-501 的口服小分子特性使其具有高血脑屏障穿透性(CNS 有效浓度已验证),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炎症脑区,实现认知功能恢复。
■ 突破性剂量策略:
Ⅱ期试验采用剂量递增至40mg/ 日的策略,突破以往的研究局限,成功实现了治疗窗内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暴露,验证了临床疗效。相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标准疗法,EG-501 不受血脑屏障限制,无需大剂量用药,且毒性与副作用显著降低。此外,其口服剂型解决了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的核心痛点,有助于实现精准用药与长期管理。
AI 驱动:打造可复制的神经免疫药物研发范式
EG-501 的成功标志着埃格林医药自研" 妙悟 AI 平台 "实现了" 从药物发现到获得阳性临床信号 "端到端闭环验证的里程碑。AI 模型通过对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和全基因组学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锁定了 " 免疫 - 兴奋毒性 " 通路在该疾病的关键作用,并指导筛选出最可能获益的患者人群(如排除抑郁、疲劳等干扰因素,仅纳入 RBANS≤85 的患者),显著提升了疗效信号的可检测性。
这是一条可复制、可拓展的 AI 制药优化路径。EG-501 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于,AI 能够识别多靶点与病理网络,将使研究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疾病状态与临床需求。其动态、非线性的研究流程允许研究者根据数据实时调整方向,提升药物安全性和临床适用性。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研发的规范流程,又充分发挥了逆向模型在多维度数据分析中的优势,形成灵活、高效的研究路径。
基于独特机制与双重作用,EG-501 不仅有望成为首个机制跨界覆盖免疫介导性认知障碍的神经调节治疗药物,还具有向更广泛的 " 神经炎症相关认知障碍 " 适应症拓展的生物学与方法论基础。
李长青博士表示,"EG-501 通过选择性神经调节机制有效治疗神经炎症,该机制与多种伴有认知成分的疾病高度相关。我们将基于这一核心发现,构建‘神经炎症 × 认知障碍’产品矩阵,充分挖掘其在中枢神经炎症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潜力。"
国家战略共振:AI+ 原创机制的双轮驱动
此次成果发布正值 " 创新药重大专项 " 启动之际,正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创新药专项技术总师曹雪涛院士在本届大会所指出的,新阶段的战略规划强调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双轮驱动,并提到国家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原创靶点发现,以及调控神经中枢炎症的新机制和新理论的高度重视。
EG-501 研发路径与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了《国家创新药专项 2025-2026 年指南》的战略部署。在 " 前沿技术与理论机制研究 " 层面,EG-501 是 AI 驱动适应症发现与临床方案设计的成功范例,其针对的中枢神经炎症调控机制,正是专项指南所重点部署的新机制的研究范畴。EG-501 Ⅱ期数据的成功,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与有力回应。
在 " 加速新药品种研发与转化 " 层面,EG-501 直面红斑狼疮认知障碍这一亟待解决的临床空白,完全符合专项对 " 两大三特 " 新药品种的要求。其口服小分子剂型与双重作用机制,兼具突出的临床优势与转化潜力,有望成为神经免疫这一特色领域实现突破的标杆性产品。
EG-501 不仅代表一款新药,更是一套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在临床价值、技术原创性与社会影响三方面均具有标杆意义。我们有理由期待,在 AI 技术和临床科学的双轮驱动下," 脑雾 " 将不再是无药可治的困境,而是中国创新药可逆转的科学命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