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这样一所扎根浦东、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而言,回答好 "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 " 这一时代命题,关键在于找到一条个性化的特色路径。
如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正积极探索 " 工科赋能、文科增势 " 的跨学科协同之路。学校新近成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院,也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该研究院兼具跨学科和交叉性,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深厚的工科底蕴为基石,以 " 新文科 " 建设为引领,旨在构建一个能够精准服务上海智能制造高水平出海的新型交叉学科平台。
工科赋能:以科研实力注入 " 技术洞察力 "
区域国别学常被归为人文社科领域,但在我看来,若脱离了对象国产业技术生态的深刻理解,研究容易流于表面与宏观叙事,难以触及驱动国家行为的深层逻辑与真实需求。正如学界所指出的,真正具有决策咨询价值的区域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系统洞察的基础之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发展区域国别学,正是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以工科特色实现从理解技术到解读产业、走向世界的跨越。
我们将依托学校工程科学 "ESI 全球前 1% 学科 " 的科研实力,以及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能源与环保等特色优势学科,为区域国别研究注入硬核的 " 技术洞察力 "。当研究国外制造业发展状况时,我们不会止步于政策分析,而是深入探究其与我国智能生产线对接时的技术标准差异;当探讨国外能源转型时,我们会结合我校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积累与最新成果,并结合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科研力量,评估其绿色技术合作的空间与模式。
这种 " 工科赋能 ",使得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从一开始就紧扣 " 产业 " 这一核心维度,从根本上避免了研究与实际需求 " 两张皮 " 的问题。它确保了我们的知识生产不再是书斋里的逻辑推演,而是源于产业实践、能直接服务于产业与经济发展,产出切实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智库成果。
文科增势:以 " 全球南方 " 开辟出海新航道
迈入 " 十五五 ",正是上海聚焦 " 五个中心 " 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阶段。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历来重视文科发展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强调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由文科提供 " 远见 " 与 " 巧劲 "。我们选择将研究重心精准锁定在 " 全球南方 ",这不仅是地理范围的聚焦,更是针对新兴市场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 全球南方 " 国家是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 " 一带一路 " 的关键伙伴。智能制造作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相关企业 " 出海 " 征程中,普遍面临目标国政策法规多变、技术标准壁垒高筑、文化习俗差异显著等 " 水土不服 " 的挑战。这就需要对目标国的国情发展、产业需求和文化语境等状况深入研究,摒弃惯性思维,逐渐建立一套全新的、共赢多赢的理解框架与话语体系。
作为上海唯一开设标准化工程专业的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多领域的标准化实践,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上海标准文化,不断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致力于开展精准的产业政策与投资环境研究,为上海企业走进 " 全球南方 " 提供 " 一国一策 " 的导航服务;同时,构建有效的科技与工业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既通技术、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破解因文化隔阂带来的合作壁垒。通过文科的创新性 " 增势 ",让上海的技术与标准不仅 " 出得去 ",更能 " 融得进 "" 扎下根 ",真正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和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融合创新:以 " 产教融合 " 推进育人新模式
作为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应用型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发展区域国别学研究,最终目标是为党、为国家培养一批具备技术专长、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 " 大国工匠 "。
为此,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上海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所需,着力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精准匹配,让企业的一线难题、学校的工科特长与目标国的深度洞察在此碰撞,共同应对区域国别学视野下国际市场的全链条挑战。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遵循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 " 政产学研用 " 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我们与企业开展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共建实习实训 " 试验田 ",为学生提供 " 真环境、真项目、真岗位 ";我们与企业共推人工智能、能源材料与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共同设计课程、共建教学团队,将产业最新技术、标准与案例融入育人全过程;我们与企业共促学生创意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架设从 " 创意 " 到 " 创业 " 的立交桥。
面向未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 " 工科赋能、文科增势 " 的特色发展道路。学校将努力建成 " 产业发展的智库高地 "" 国际规则的解码高地 " 和 " 产教融合的创新高地 ",为上海乃至中国的 " 新质生产力 " 高水平出海构建坚实的 " 导航系统 ",为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个可供借鉴的新范式。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