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0-29
金钟响彻成都,顶级IP如何重塑“城市经济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在东郊记忆欢唱《打起手鼓唱起歌》,84 岁的歌唱家杨洪基在桂湖书院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唢呐艺术家张倩渊在人民公园奏响《百鸟朝凤》,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唱响的《成都》旋律在玉林街头回荡⋯⋯

关牧村在东郊记忆演唱。图源:红星新闻

当一座城市的街巷转角皆可闻弦歌,当殿堂艺术与市井烟火欣然相拥,金钟奖与成都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 " 城市经济学 " 的精彩叙事。

这个中国音乐最高奖项与这座 " 国际音乐之都 " 的第四次携手,是一场现象级的 " 双向奔赴 ",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势能与城市动能的深度融合。多年来,金钟奖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破了殿堂壁垒,深入了城市肌理。顶级 IP(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内容或品牌)与活力城市相互成就、共创价值,实现了文化流量的高效转化,撬动远超活动本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杨洪基在桂湖书院参加活动。图源:红星新闻

肉眼可见地,是消费需求拉动。近 400 名选手、近百名艺术家、1500 余名音乐界人士汇聚蓉城,带动乐迷群体的文旅消费升级。成都巧妙地将赛事与城市文旅资源结合,打造音乐主题旅游线路。线上线下同步,80 余场活动、超 20 万市民游客参与,确保了流量与留量。

潜移默化地,是文化产业成长。金钟奖犹如一个强大的 " 产业磁石 ",通过搭建活动平台,促成资源、信息、资本、项目的精准对接。它将无形的文化声誉,转化为有形的产业集聚和投资信心。截至 2024 年,成都已汇聚 3600 余家音乐企业,产业产值突破 600 亿元。韩红工作室、戴玉强声乐艺术中心等机构落地,正是金钟奖长期 " 赋能 " 产业生态的成果。

感同身受地,是城市品牌提升。" 现象级 " 的金钟奖进一步塑造成都 " 国际音乐之都 " 形象,重构了城市品牌价值,这是无法用短期经济指标衡量的长期资产。千余场公益活动,音乐元素植入城市空间,形成 " 处处可听、步步有戏 " 的沉浸体验,让高雅艺术从 " 奢侈品 " 变为市民触手可及的 " 公共品 ",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价值感。

乘数效应的底层逻辑在于,当文化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比如,数字演出降低边际成本,可带动整体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顶级 IP 不仅能直接创造产值,更能通过 " 文化—科技—金融 " 融合,重构城市经济生态。

值得追问,为什么是成都?因为这座城市为顶级文化 IP 提供了丰沃土壤。金钟奖的 " 乘数效应 " 能在成都被充分放大,绝非偶然。

坚实的产业体系是 " 根基 "。108 个专业演艺场馆,每百万人拥有量达 5.8 个,今年前 9 月营业性演出达 2.3 万余场,这样的市场活力构成了成都承接大赛的硬实力。从创作、制作到演出、消费的完整音乐产业链,成都实现从赛事到产业的顺畅转化。

丰厚的人才资源是 " 活水 "。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与表演人才,6.5 万音乐创作人才,形成 " 金字塔型 " 人才梯队。他们既是金钟奖的参与者,也是相关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前瞻的政策支持是 " 阳光 "。音乐产业纳入 " 三城三都 " 建设核心内容,显示成都将其作为城市战略的远见和定力。连续承办四届金钟奖,并已签约至第十七届,在顶层设计上,让顶级 IP 与城市战略同频共振。

浓郁的文化氛围是 " 空气 "。从城市音乐厅的专业舞台,到玉林路小酒馆的民谣,再到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处处有音乐,人人可参与。成都市民对音乐的热爱与高鉴赏力,构成了金钟奖深厚的受众基础,各种艺术形式都能在这里找到知音。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是金钟奖愿意 " 留下来、深下去 " 的情感链接。

这场顶级 IP 与活力城市的 " 双向奔赴 ",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 " 成都样本 ",或许正是许多城市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提升 " 的关键密钥。

须知,在流量时代,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在于其整合、运营、放大顶级文化资源的能力。如何将文化 IP 的内核与城市发展的诉求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现代城市治理面临的共同命题。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与 IP 的关系,不只是 " 主办方与场地提供者 ",更是 " 战略合伙人 "。城市需要深度挖掘自身与 IP 的契合点,以系统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政策支持和文化氛围作为 " 投资 ",主动参与 IP 的价值创造与放大过程,而非被动等待 IP 的辐射效应。

同时,发展相关产业不能急于求成,需有 " 久久为功 " 的耐心。成都与金钟奖的深度合作已进入第四年,其产业效应和品牌效应是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共生生态。

在这个意义上,金钟奖与成都的 " 双向奔赴 ",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程,是一场没有告别的相遇。

评论员|付克友 

编辑|陈柯名  杜恒峰

校对 | 金冥羽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成都 金钟奖 音乐 经济学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