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蒋波
编辑 | 韩成功
当车企、电池企业还在为固态电池何时能装车应用争论不休时,固态电池企业已经讲出了储能应用的新故事。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获悉,10 月 16 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卫蓝新能源 ")与陕西林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陕林集团 ")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并在山东投建产能。
合资公司将采用卫蓝新能源的固态电池技术,重点开拓新能源储能、电网调峰及工商业储能市场。同时,陕林集团下属子公司国海(天津)贸易有限公司还与卫蓝新能源签署 4GWh 固态电芯及储能装备采购协议,合同总额约 40 亿元。
卫蓝新能源是国内固态电池 " 独角兽 " 企业,与背靠上汽集团的清陶能源有 " 北卫蓝、南清陶 " 之称。陕林集团为陕西地方国企,手握大量新能源发电项目,对储能产品需求强烈。本次合作,卫蓝新能源通过 " 市场换技术 " 模式,加速固态电池在电网侧储能、高能耗企业绿电转型等领域的渗透。
在次此前,业界认为固态电池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电动汽车,最热门的应用场景是低空无人机领域。储能对电芯的能量密度要求相对不高,但对价格十分敏感,所以市场并不看好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卫蓝新能源独辟蹊径转攻储能领域,率先开辟了新的应用赛道,这是个动听的好故事吗?
知名科学家创业,创出固态电池 " 独角兽 "
卫蓝新能源由俞会根、陈立泉与李泓 3 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创立。
俞会根出生于 1968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早在 2010 年,俞会根还在某新能源车企担任电池总工程师时,就萌生了在电池领域创业的想法。彼时,他经常驾驶着初代纯电汽车往返于北京城区与郊区。时值冬天,严寒使得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打折扣,甚至暖风都不敢开。紧裹羽绒服的俞会根发誓:" 总有一天要把里程焦虑甩掉!"
另外两位创始人,也是中科院科学家,均早已在固态电池领域钻研多年。
有着 " 中国锂电第一人 " 之称的陈立泉院士,自 1976 年赴德国马普固体所访学起,便将目光投向固态锂电池领域。面对日本液态电池商业化的冲击,他带领团队在 1995 年研制出中国首块液态锂电池,往后始终未放弃对固态电池的探索。

陈立泉院士
李泓的科研轨迹,同样充满成就。1997 年,他在全球首次提出纳米硅负极材料,2005 年研发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方案。2015 年,他在电池硅负极实验中观察到液态电解液 " 生长 " 出固态层的特殊现象,这一突破性发现催生了 " 原位固态化 " 技术路线——通过化学聚合将液体转化为固态电解质,从而解决固 - 固界面接触难题。这项技术也成为日后卫蓝新能源的核心技术。
2016 年 8 月,三人在北京创立了卫蓝新能源。俞会根以产业经验统筹全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立泉提供固态离子学研究的学术支撑,李泓主导原位固态化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华夏能源网查询股权资料发现,三人目前分别直接持有卫蓝新能源约 10.43%、3.79%、2.9% 股份。
卫蓝新能源的科学家创业背景,备受资本青睐。2017 年,公司得到包括海博思创(SH:688411)在内的 3 家企业的天使轮投资。同年,公司还得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战略投资(目前持股 4.05%)。2018 年,公司完成 A 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院创投、三峡资本等。
此后,卫蓝新能源又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华为、吉利以及招商创投等。最大的一笔为 2022 年 11 月完成的 D 轮融资,融资额高达 15 亿元。今年 9 月,卫蓝新能源又宣布完成 D+ 轮融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以增资形式进行了战略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卫蓝新能源发展迅猛。2023 年,搭载卫蓝 360Wh/kg 半固态电池的蔚来 ET7 实现 1044 公里续航,引起业内强烈关注。

卫蓝新能源产能基地布局
在产能建设方面,目前卫蓝新能源在北京房山、江苏溧阳、浙江湖州、浙江绍兴和山东淄博等地布局了产业基地;在市场方面,卫蓝新能源已进入三峡集团、国电投、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广汽集团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
如今,卫蓝新能源又与陕林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产能和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据介绍,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山东云石卫蓝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营固态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首条生产线预计投资 12 亿元,将落户在卫蓝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卫蓝海博 ")现有车间。同时,双方还将加速推动南京等地生产基地的筹备建设。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卫蓝海博由卫蓝新能源、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博思创共同持有,一期项目预估年产能 3.6GWh,目前已实现满负荷生产。此外,卫蓝海博还在筹建新产线,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 10GWh。
开拓储能应用场景,固态电池的新故事

作为固态电池企业的 " 领头羊 ",卫蓝新能源急切期待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情怀,更是要对众多投资方有个交代。
在俞会根看来," 半固态路线是短期能够实现量产的最优方案 "。因此,卫蓝新能源采用的是原位固态化的方案,就是通过逐步降低电解液的含量,从而实现从液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进化。
" 选择一个更容易量产的解决方案,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努力争取市场话语权,一旦攻破现有关于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和更低成本的问题,那么就会有利于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 俞会根称。
但是,要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为支撑。而目前,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明显不足。
成立初期,卫蓝新能源也曾尝试将公司的固态电池打入多个不同的市场,曾和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沟通,想进军消费电池领域。但由于消费电池领域几乎全被巨头垄断,市场集中度极高,卫蓝新能源很难进入,所以只能放弃这一想法。

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固态电池的大量应用提供了可能,但囿于技术还未突破、产品成熟度不够,目前仅仅是探索性的使用,卫蓝新能源是最早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的公司之一。
然而,根据目前各固态电池厂商披露的信息,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大规模固态电池装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除了国内的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包括吉利、上汽、一汽等知名车企也都在进行固态电池研发,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卫蓝新能源来说,电动汽车市场这块 " 骨头 " 并不好啃。
近年来,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为电池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是,储能行业对电芯的能量密度要求不高,对价格却十分敏感。这最适合价格已经打到很低的锂电池,与高能量密度、价格相对较高的固态电池并不匹配。因此,很少有固态电池厂商把储能领域当成重要的市场。
如今,卫蓝新能源独辟蹊径,率先将市场方向瞄向了储能市场,可谓是开风气之先,为固态电池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实际上,储能市场并非排斥固态电池。恰恰相反,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正是储能市场亟需的。
当前,储能行业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今年以来,各储能企业纷纷通过 " 烧舱 " 试验等来缓解用户的安全焦虑。但从根本上来说,采用具有本征安全的储能电芯才是保障安全的终极解决办法,而固态电池正是具有本征安全的电芯。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储能系统头部企业海博思创,是卫蓝新能源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今年 4 月,海博思创在 2024 年业绩报告中表示,公司持续开展半固态储能电池系统技术研究,致力于从根源上实现储能系统的本质安全。
卫蓝新能源如今开始探索进军储能市场,锚定的正是储能的安全需求。卫蓝如果在成本上能够做到与锂电相差不大,将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
本次与陕林集团的合作,卫蓝新能源是通过技术换市场的方式进行。对卫蓝新能源来说,陕林集团的巨大储能需求价值巨大,这为公司的固态电池应用提供了最佳 " 试验田 "。
陕林集团成立于 2018 年 6 月,业务布局覆盖林业全产业链,目前重点拓展新能源、生态科技、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并依托于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技术资源,在新疆、山东、江苏、辽宁等地大力开展光伏发电和空气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如果与陕林集团的合作进展顺利,卫蓝新能源不仅开拓了储能市场,也能为固态电池进军储能树立了样板,有望为固态电池打开巨大的新应用场景。对比储能行业的万亿市场规模,卫蓝新能源的这个新故事,在资本市场将极具吸引力和未来想象空间。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