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路知遥 编辑|cong
" 不客气 " 逐步成为了奇瑞冲击新目标的一句口头禅。前有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这次在 2025 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又提出,在全球化全新体系上,奇瑞要 " 不客气了 " 。
比起其他车企的口号,这句 " 不客气 " 倒是言简意赅很多。在创新大会之后的媒体沟通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尹同跃进一步阐述了奇瑞对全球化创新体系的思考,同时也对 " 制造业浮躁之气 " 进行了深刻反思。

尹同跃反复强调:质量是 1,销量是 0,质量是优先要考量的第一因素;同时,创新是价值,内卷是自杀,创新是奇瑞应对内卷的核心方针。
危机与觉醒:
要长期抓质量,让中国品牌获得世界的认可
从销量看,奇瑞在全球已经有了自己的位置,今年奇瑞也完成了在港交所上市的里程碑事件。不过从台上台下尹同跃的发言,我们看不出尹同跃丝毫的 " 志得意满 "。
对于如今奇瑞乃至中国制造的生态位,尹同跃有着清楚的认知:" 中国制造固然是世界上绝对的制造大国,但品牌的含金量却尚未得到世界的完全尊重。"
他提到,80 岁高龄的一汽集团老领导陆林奎与他的一次电话,陆总在电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奇瑞今天的规模已经不小,再追求销量的意义有限,要追求成为中国品牌的质量代表,站上质量的高峰。

对奇瑞来说,把质量视为永恒主题,意味着他们得要在现在的背景下,短暂忘记价格战的硝烟,即便有更多的压力点,也必须以质量为核心追求。
在奇瑞眼里,质量比销量重要,创新也比利润重要。
质量是信任感和长期发展的 "1",没有这个 "1",再高的销量和利润也只是后面的无数个 "0",毫无意义。出于质量追求的考虑,奇瑞甚至引入了以对质量极端苛刻而闻名的保时捷质量团队,目标是让质量文化融入企业血液,让奇瑞成为 " 高端不坏、不出小毛病 " 的世界级品牌。
在老领导陆林奎的推动下,尹同跃决定再版美国质量专家朱兰《质量改进》,让每个员工人手一册 。奇瑞以这种方式,把质量信条放入员工的心里,成为大家日常工作的 " 潜意识 "。

纵观全球制造业,日本车企的崛起正是通过系统引入戴明、朱兰的质量理念,才完成了从 " 低质廉价 " 到 " 可靠耐用 " 的品牌声誉逆转。今天,中国汽车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品牌形象仍被一些国外的经销商定义为 " 便宜、代步 ",这种形象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也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去改变。
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质量的涵盖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硬件可靠性,逐步扩展到电池安全、软件稳定性、智能化可靠性等全生命周期用户体验。奇瑞也明白,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起一套涵盖研发源头、供应链协同、乃至售后响应的泛质量文化。
所以尹同跃提到,要让所有人意识到 " 问题发生的越晚,解决成本越高 ",从研发源头就植入全球标准的耐久性、可靠性和适应性验证体系,打造出能够媲美顶级品牌的供应链生态以及质量体系。
重构护城河:
垂直整合与产业拍客的机制创新
面对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浪潮,奇瑞同样要面对新的挑战。传统汽车行业的社会分工模式正在逐步失效,软件迭代的速度远超供应链的协作效率,从而导致了沟通中难免出现大量技术黑盒。
对此,尹同跃给出了现阶段奇瑞认知中的解决方案是进行垂直整合。
尹同跃认为,汽车现阶段其实已经是一款 " 芯片占比大、软件为主 " 的产品,所以作为主机厂,也得进行垂直整合,用统一的源代码和电子架构实现对产品需求的快速响应。

这既是技术属性的改变,同时也是车企在智能化发展中,对速度和成本的追求。
在传统机械时代,各零部件供应商只需要把单个部件按照图纸做到极致,就可以组装产品。但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的存在,软件和软件之间的代码并不兼容,需要大量的转换,这不仅会造成效率的拖沓,也会在核心技术上形成了供应商的垄断和 " 技术黑匣子 "。
当然,垂直整合不是意味着奇瑞要插手参与每一个环节,但奇瑞依然需要握有核心源代码和电子架构的掌控权,实现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和极低的成本控制。
这也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车企要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奇瑞对创新的理解其实也不只是这些,从 " 企业内部的 R&D" 到 " 更远的 R"(基础研究),尹同跃也透露了他们的相关布局。

奇瑞的开阳实验室和协同创新联盟,就是要扮演产业拍客的角色,解决中国科研创新的两大痛点。
一是资本效率低,中国缺少早期资本,多数人都等着 " 接桃子 ",所以奇瑞愿意去承担风险,提供资金和场景。另一个则是转化效率低,高校的研究往往止步于 " 论文 ",而奇瑞要将其 " 写到零件上,写到产业上 "。
在这种 " 风险我担,成果共享 " 的模式里,科研人员可以不用太过担心市场,只需要专注的进行创新,是一种用资本思维和生态力量驱动创新的高级打法,本质上是运用资本思维来激活沉睡的社会科研资源。
尹同跃希望奇瑞能够提供类似于美国硅谷 " 投资资本家 " 的功能:在创新项目处于 " 车库 " 阶段时,奇瑞就进行投资,并用股权和分红来激励。
他甚至用了自身的例子来说明,奇瑞早期曾经投资某零部件企业就曾经收获过丰厚回报,投入一千万而后在上市时获得了数亿回报和 18% 的股份,且解决了自身技术难题,实现了 " 赚了钱、解了难、培育了生态 " 的多赢局面。
从结果上看,这种模式极大规避了奇瑞在早期创新上的风险,也成功避免了核心技术和人才的 " 空心化 "。通过这种方式,奇瑞可以把高校 " 效率很低 " 的创新资源,与市场驱动的 " 大国机制 " 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效率的质的飞跃。
全球化突围:
出海的 " 猫 " 哲学与民族品牌的责任
在海外市场的问题上,尹同跃的策略既有理性的辩证思维,也有情感上的换位思考。
尹同跃坦言,中国企业在外面 " 拉仇恨 " 的情况现在有点多。奇瑞的出海哲学,不是征服,而是融入:" 我们在外面去,到一个地方去,我们像猫一样,是吧?然后悄悄的进了,然后悄悄的就成为他一家人。"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实现双赢。此前,奇瑞在西班牙等地采取本地化制造、解决就业、在当地大学进行联合创新等一系列动作,以换取市场信任和政府支持。这种带着敬畏心的全球化思维,是奇瑞区别于其他企业、寻求长期主义的根本之道。
尹同跃详细分析了奇瑞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设立工厂的案例:通过接手关闭的工厂、解决当地就业和社保问题,奇瑞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这种模式,意味着奇瑞的出海开始授人以渔,将制造、供应链、研发和文化工程都落在当地,甚至使用当地品牌,给予当地人 " 面子和里子 "。
跨界新增长:
当 L5 自动驾驶汽车成为 " 道路机器人 "
针对出行的未来,尹同跃认为,汽车工业是技术堆砌的 " 创新工厂 ",智能化技术最终将向外溢,赋能多个行业:" 汽车以后会少,…… L5 之后,Robotaxi 以后就是一个机器人,道路机器人。"
从 " 道路机器人 " 到 " 机器猴 "(用于棕榈树采摘),再到家庭护理机器人,尹同跃把汽车技术底座(电子架构、算法、操作系统)看作是构建奇瑞 " 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 的基石。

尹同跃认为,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将可能超越汽车工业。利用汽车工业的高标准化和低成本优势,奇瑞进军机器人领域是水到渠成。汽车工业在算法、操作系统、感知系统以及电子架构上的积累,可以直接延展到机器人领域。
写在最后:
文化和制度创新的力量
尹同跃深知,仅靠技术和销量无法成就一个 " 百年老店 "。他始终在强调,企业最终比拼的是文化和制度。
正如捷豹路虎以英国皇家文化固化其豪华地位一样,奇瑞需要打造的是一种 " 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敬畏心 " 的 " 四心 " 文化。这种文化力量,是支撑企业在 " 高速和高质量 " 发展中不冲入沟里、不陷入 " 竞相自杀 " 式内卷的终极护城河。
尹同跃希望奇瑞的 " 四心四力 " ——领导力、学习力、想象力、沟通力——能够成为年轻人的基因,让企业的经营不因某一个领导人的变化而产生动摇。
奇瑞全球化创新体系的 " 不客气 " 宣言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在 " 文化、组织、资本 " 三位一体的思想变革,面对未来产业发展发起的生存挑战。这场挑战,不仅关乎奇瑞的发展,也关乎中国汽车工业能否真正站上世界价值链的顶端。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