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远航任务过半的日子,炊事班老赵的秘制辣酱拯救了味蕾 "" 战友们,我画的‘深海星空’沉浸感如何 "" 配电室‘解忧杂货铺’正式开业,谁来和我唠两句 " ……
深秋时节,某海域深处,正在执行远航任务的海军某部某艇员队一艘潜艇舱室内,休更艇员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翻看一个名为 " 远洋朋友圈 " 的厚厚笔记本,不时拿起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 远洋朋友圈 " 里的内容精彩纷呈:大家的工作心得、感人故事、以战友为原型创作的卡通漫画……艇员们还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抒发感情,如红色代表 " 加油 "、蓝色代表 " 感同身受 "。
" 潜艇面临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枯燥和相对隔绝的生活环境,这容易让艇员们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我们要因地制宜探索远航心理疏导工作新路径,主动为远航生活注入‘心’动力。" 该艇员队政委介绍说,他们借鉴年轻官兵喜欢的 " 微信朋友圈 " 社交互动形式,建立纸上 " 远洋朋友圈 ",艇员们在上面发布 " 动态 ",内容涵盖训练见闻、生活趣事、战位风采照片等多个方面。
" 这也画得太传神了!" 只见 " 远洋朋友圈 " 里,艇员陈思洋创作的《潜艇十二时辰》连载漫画,以幽默笔触记录岗位日常,引发全艇官兵热烈讨论。
笔者看到,每幅漫画结尾,都有不少艇员留言:有的分享训练体会,有的表达内心期望,还有的提出意见建议……
每次远航结束后,艇员们都会将本航次的 " 远洋朋友圈 " 汇编成记忆手册,作为艇员队传承精神的一种载体。
" 近年来,官兵远航期间的状态更好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逐年递减。‘远洋朋友圈’也被上级列为封闭环境下提供心理服务的创新案例,并进行推广。" 该部领导说。
潜行深海,他们有个 " 远洋朋友圈 "
■李泽 冉一航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宋润鹏

潜艇破浪前行。羡崑 摄
深秋清晨,大海浩渺,万里无波。
极目远眺,成群的海鸥在海天之间跳动出欢快的音符。一艘 " 巨鲸 " 缓缓露出黑色身躯,浮出水面,向码头驶来。舰桥之上,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 哦,已经是深秋了。" 三级军士长丁曙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他依稀记得,潜艇出发的那一天,是在一个夏季的夜晚。那天,他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写道:"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在大洋深处潜航,在逼仄的空间中坚守,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任务中。对于他们而言,水下没有网络热点、没有社交媒体," 远洋朋友圈 " 便是他们的心灵 " 憩所 "。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密闭空间内,待上几天都是一种煎熬。但对于潜艇兵而言,他们的工作常态便是静静地潜伏于碧波之中,等待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潜行深海," 远洋朋友圈 " 中记录的不仅是潜艇官兵的日常,更是一个群体在特殊条件下展现的乐观与坚韧。在许多不为人知的日子里,潜艇兵忍受孤独、克服枯燥、战胜恐惧,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一次次深潜远航任务,创造了一个个崭新纪录。
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逐渐在艇员们心中架设起来

海军某艇员队艇员翻看 " 远洋朋友圈 " 笔记本。胡淇柏 摄
艇员贾志坤至今难忘,自己和 " 远洋朋友圈 " 的缘起故事。
那次长航任务,是贾志坤第一次 " 出远门 "。出航前几周,强劲的主机声让他热血沸腾,他心中充盈着执行任务的自豪感。然而日子久了,这声音让他烦躁不安,辗转难眠……长航的新鲜感很快被枯燥与沉闷占据。
那段时间,他提不起精神,对着嗡嗡作响的设备两眼发直,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天晚饭后,他在餐厅一角发现了一个空白留言板,犹豫再三后,在上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想法:" 每天都要和油污、异味打交道,还要时刻面临生死考验,感觉快坚持不住了。"
艇员队政委看到这个留言后,来到小贾的战位上,给他讲述先辈们执行长航和深潜任务的故事:" 长航接近尾声时,几乎所有艇员都已接近体能极限,靠着在太阳穴抹风油精、嚼干辣椒提神。每个人都知道长航危险,但事关祖国的安全,他们宁可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务。"
听着政委的话,贾志坤若有所思。渐渐地,他心中的 " 结 " 慢慢解开,在后续任务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
从 " 留言板 " 中发现了官兵的 " 活思想 ",这让政委得到启发。他联想到,以往航次中,虽然经常到每个战位上与艇员们谈心,却总感到大家有话当面 " 说不出口 "" 遮遮掩掩 "。
几天后,一场思想骨干会召开。" 如果能在深海之下营造一个有问题随时说、有意见随时讲的‘小平台’,或许能更快了解大家的思想状态。"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拿来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开始建立纸质版 " 远洋朋友圈 "。
" 我是第一个发表‘动态’的人。" 三级军士长文宇介绍起 " 远洋朋友圈 " 启用之初的故事——那天,这位已经在潜艇上服役 10 多年的老兵,用碳素笔工整写下:我们为祖国去战斗。他坦言,写这句话是想给新入伍的艇员鼓鼓劲,当年他第一次长航,差点因为压力太大打 " 退堂鼓 ",当时带教他的班长就是用这句话鼓励他。
初期,大家对 " 远洋朋友圈 " 的关注度并不高,一周过去才攒下 7 条 " 动态 "。关注度提高的转折点源于艇员杨乾国的一句 " 吐槽 ":" 舱室就像‘移动罐头’,想做引体向上,手刚够着管路,脑袋就撞天花板…… " 军人委员会主任刘俊腾看到这条 " 动态 " 后,决定带领大家利用艇上设备 " 创意健身 "。他们用装置导轨练深蹲、借舱壁扶手做卷腹,并在餐厅搭起体能擂台,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开设 " 健身达人赛 " 专题,参与者奖励达人贴纸。
随后," 远洋朋友圈 " 逐渐热络起来。艇员张钰晒出 " 雷弹舱深蹲十连 " 的 " 动态 ",引得战友们纷纷效仿。
从一周几条到一天十几条," 远洋朋友圈 " 逐渐成了潜艇里最热闹的 " 精神集市 "。艇员们在这里表达心声、提出建议。就这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逐渐在艇员们心中架设起来。
言为心声,映射出了艇员们 " 家 " 与 " 国 " 的辩证法
" 远洋朋友圈 " 中的一张照片上,一个身着防护服、满脸油污,弓身在舱底作业的 " 神秘 " 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由于拍摄空间狭小,这张照片只有人物的侧脸。
潜艇航行至某海域,某舱室设备机械密封渗漏,艇员潘孟德第一时间冲了上去。面对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他钻进狭小的舷洞,配合艇员们进行了一场长达 6 个多小时的修理工作。
这段惊心动魄的抢修过程,被相机记录下来,照片打印后张贴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随即得到本航次动态的最高 " 点赞量 "。大家纷纷留言:" 向潘孟德和吊装小组、电工小组致敬 "" 这才是潜艇兵的‘战斗脸’ " ……
另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名为 " 凌晨备航 ",发布人是艇员林炜锽。
第一次参与远航备航,林炜锽难以忘记,冬日的码头,大家顶着刺骨的寒风,备航准备动作却没有半分迟滞……
这感人的一幕最终定格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 寒风凛冽,但我们的心是热的,这就是潜艇兵的担当!"
" 夏去秋来北水寒,书接信往情难藏。七月七日遥相望,佳人翘首盼君还。" 去年七夕前,潜艇即将出航,艇员杨迎鑫发布的一首诗成为 " 远洋朋友圈 " 里人人点赞的 " 爆款 "。
约一个月后,任务接近尾声。归航的那个清晨,在码头迎接的人群中,杨迎鑫看到了妻子手捧鲜花,迎着凛冽的海风向他热烈地招手。
" 那天看到你在‘远洋朋友圈’中表达心愿,我们在出航前联系后方保障队,让他们今天把你的妻子请到码头。" 政委拍了拍杨迎鑫说。
不久后,他们受领任务又将出发,杨迎鑫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再次袒露心声:" 我在寂静与黑暗中沉默,你在骄傲和美丽中舞蹈,当孤独和寂寞袭上心头,那抹百合就在耳边低语,听我说,我在等着你…… "
只身许国,情为万家。与家人分离,是因为身上背负的使命;默默潜行,是因为身后有万家灯火。言为心声,映射出了艇员们 " 家 " 与 " 国 " 的辩证法。
" 重大喜讯!杨石苍要当爸爸啦!现给小家伙征名…… "
这个由艇员王志军撰写的 " 热帖 " 刚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发布,就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回复—— " 叫远航,纪念他是在我们远航时出生的 "" 叫守海,寓意是守好这片深海 "" 叫海军,长大后也来当海军 " ……一个个名字,承载着大家的祝福。
捧着这个记满一页名字的本子,杨石苍眼眶发热:战友们的心意,比这些名字更加厚重。
共享共谋的智慧火花背后,是 " 百人同操一杆枪 " 的团结精神
那年,艇员们受命参加一场对抗训练。训练间隙,艇领导组织多个战位官兵召开 " 诸葛亮会 ",商讨下一步应对方案。
" 综合几次交手情况,我建议尝试迂回静默机动。" 一番讨论后,与会人员认为艇员刘开鑫的建议最具可操作性。随即,他们迅速拟定行动方案。
战斗警报再次响起,艇员们抓住有利战机,成功突破联合封锁区。
" 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方能激发官兵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战斗力。" 艇党委集思广益,决定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常态设置 " 作战难点大家议 " 和 " 我为打赢献一计 " 专栏,鼓励艇员们围绕战备训练、装备维护等方面,结合实践发挥才智、出谋划策,为战斗力建设集聚智慧和力量。
" 某设备注水时产生的气泡影响精度,像水里掺了沙!" 艇员厉彦航在 " 作战难点大家议 " 中画的 " 哭脸 " 引起了雷弹技师骆战军的关注。他带着全艇技术骨干接力研讨,提出 " 分层注水 " 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气泡干扰效果大大降低。
" 我为打赢献一计 " 专栏中,电工班艇员提出了 " 战位照明智能切换 " 方案:按备航、战斗、休整模式自动调光,既保证隐蔽又节约能源。方案采纳后,电能消耗降低了 15%,他们还在专栏上晒出 " 成果对比图 ",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
共享共谋的智慧火花背后,是 " 百人同操一杆枪 " 的团结精神。在危急关头,这种精神能够化作艇员们舍生忘死、无畏奉献的动力。
一次任务中,艇员孙浩正在某舱室内保养系统设备,忽然听到异常响声。他扭头发现装备某部位大量进水,水柱直射前方机器,立即边报告,边寻找损管工具。
艇员们听见警报声,飞奔到现场,加入堵漏队伍。
" 快切断周围设备电源 "" 关闭隔离阀 "" 隔离电气设备,排出积水 " ……一连串口令调动后,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检查,系统设备以及舱底各泵组电机得到及时保护,均未受到影响。
这段 " 战斗 " 经历被记录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航次结束时,艇员们为 " 身边的典型 " 点赞:紧密协作最关键,集体的力量大于天!
每当经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种力量就会愈加强大。
那年冬天,这支艇员队再次出征,他们的任务是隐蔽突破某片海域——这,需要全体艇员打起百分百的精神。
有人在 " 远洋朋友圈 " 建议,举办一次 " 同饮一碗水 " 活动,给大家鼓鼓劲、打打气。
潜艇之外,任务海域幽暗宁静,深邃得仿佛要把人吞进去;潜艇内部,艇员们纷纷被炽热的豪情感染,他们端起碗,一饮而尽。
" 喝下这碗水,我们把海疆装进胸膛 "" 喝下这碗水,我们把使命扛在肩上 " ……当天夜晚,艇员们纷纷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留言。
任务开始后,全体艇员坚守岗位、严密监护设备运行,落实行动措施。
当听到任务成功的消息时,艇员们激动地相互拥抱,热泪盈眶。这个瞬间也被定格在照片上,被珍藏在 " 远洋朋友圈 " 中。
该艇员队干部洪亚飞介绍," 远洋朋友圈 "" 上线 "7 年来,记录内容也在悄然变化:最开始," 想家 "" 累 " 等词语占多数;后来," 战位攻关 "" 创意金点子 " 专栏逐渐跃居主流;如今," 精神传承 " 成了 " 爆款词 "。" 远洋朋友圈 " 更新频率也从首航的 " 一周 7 条 " 跃升至如今每航次 "300+"。这个 " 心灵密盒 " 逐渐从 " 情绪树洞 " 拓展为 " 胜战智库 " 和 " 精神加油站 "。
短暂休整后,艇员们准备开始新一轮航行任务。
站在码头,看向远方,文宇想起了 " 远洋朋友圈 " 中战友写下的一首诗:" 千般封锁黔驴技,一瞬突击敌胆慌,蓝鲸远行留不住,远洋深处砺锋芒。"
采访手记
那上面,每个字都有温度
■宋润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指尖轻点屏幕,就能联通世界。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安置在没有网络、没有外界联系的封闭空间。72 小时后,大多数人就难以忍受。而在深海之下,我们的潜艇官兵,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数十个日夜,甚至更久。
在这网络无法触及的深海之中," 远洋朋友圈 " 成了艇员们重要的精神桥梁。它虽然不像网络社交方式那样即时便捷,却显得更加珍贵——因为每一条留言都发自艇员内心,一笔一画都倾注了真情。
翻开厚厚的本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稚拙却生动的漫画——机电兵用画笔记录值更日常,声呐兵用简笔画描绘听到的 " 深海乐章 "。没有滤镜,没有美颜,这些朴素的创作却比任何精修图片都更打动人心。
细细翻阅,仿佛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里,能看到艇员为技术难题画的 " 哭脸 "," 哭脸 " 下面跟着十几条不同笔迹留下的解决问题思路;能看到新婚战友写给妻子的诗,旁边是大家暖心的祝福;还能看到惊心动魄的损管抢修后,官兵们的 " 战斗合影 "。
这看似简单的互动,在深海之下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 刚开始远航,最难熬的就是想家。" 一位艇员说:" 一次,我在本子上画了家乡的小院,战友们在下面留言,有的画了他们老家的房子,有的写了自己家乡的民谣,还有人悄悄在我床头放了块巧克力。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都在彼此陪伴着。"
" 远洋朋友圈 " 里几乎找不到气馁。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艇员们的留言也始终充满力量和希望。一位老兵在连续值更十几个小时后写道:" 累,但值得。因为我们守护的,是身后千家万户的安宁。"
采访中,一名艇员对我说:" 在看不见阳光的深海里,我们需要一盏灯,照亮彼此的前行路。"
也许," 远洋朋友圈 " 就是这样一盏灯。它照见的不仅是官兵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群官兵如何在特殊环境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
临别时,我问一名年轻的水兵,在这个数字时代,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样原始的交流方式。他不假思索地说:" 那上面,每个字都有温度。"
的确如此,当我合上沉甸甸的 " 远洋朋友圈 ",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一字一句背后的温暖。

本文刊于 10 月 30 日解放军报05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王凤祥
主编:毛志文
编审:邢晋
转载请注明来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