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最近和小黑去九寨黄龙旅游。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景区里 6、7 十岁的老年人非常多。
我们是国庆后去旅游的,注定不会见到很多中青年人。
但我也没想到能见到那么多叔叔阿姨,我本以为国庆后景区就没太多人了。
但我错了,人非常多。
幸好我提前了一个月订酒店,订了景区直通车,订了景区内的观光车,但凡之前有一点点犹豫,我们就住不到那么舒服的酒店了,车也没有。
就我观察到在旅游的叔叔阿姨,他们精神状态是真的非常好,很松弛、很快乐,健康又有活力。
他们大部分应该都是组团游,在打卡点拍照都是好几人一起,不少人都是提前做过拍照攻略的,知道哪个位置拍照好看,比年轻人还清楚怎么摆 Pose。
不像我和小黑,只会拿着手机支架自拍,比一个耶 ~
我和小黑一路感觉,当下中国的老年人,似乎比中年人和年轻人快乐多了,精神状态甩开他们几条街。
我承认肯定存在幸存者偏差。
我们在这个时段看到能旅行的老年人,肯定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有钱,有闲,健康。
但抛开幸存者偏差这个因素,步入老年这个阶段,确实可能是一个人比较快乐的人生阶段。
我曾看过一个报告,现代社会人在退休后的 5-15 年,是生活满意度最高的一段时光。
因为生活压力事件在这个阶段逐渐消失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又还没到来,大部分人已经接受自己人生现状,不像年轻时还有很多 " 目标 " 必须实现,而生活技能更成熟,这个阶段是最能享受生活的阶段。
我还看到过一个比较极端的说法——能活到老的人,都是心理相对健康的人。
那些不太健康的,在青中年时期就已经退出社会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老年人,也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人。
我问过我妈,觉得自己到目前为止过得最难的是什么时候(我妈妈快 70 岁了)。
她说,大概是我出生后到考上大学。
我妈生我时难产,但并没休息很长时间就要开始上班,还好我祖母可以白天帮忙带我。
小学时我读书离家远,需要接送。
我爸常不在家,她要很早就起床送我上学,然后赶着回单位上班,晚上下班就要买菜、做晚饭,吃完饭又要洗碗、搞卫生、洗衣服,直到我们睡觉。
每天生活就是 " 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
我到中学以后,需要报一些补习班,我爸妈单位那时效益不好,他们工资都不高,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补习班费用简直是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我读大学后,她生活没那么忙碌了,但我大学学费很高,又读了研究生,她和我爸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真要说感觉轻松下来,是直到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工作了,我妈才渐渐感觉生活那根弦松了…
也就是说,还真是这 10 年,他们才算过上了比较惬意的日子。
没有了我这个 " 生活压力源 ",我爸妈的感情都好了很多,相处融洽。
我记得小时候他们总吵架,但直到这些年我才意识到,他们吵的事情虽然杂乱,但源头就是养育我的压力太大。
还好他们熬过来了,步入了人生满意度最高的阶段。
不过我认为我爸妈也只代表一部分老人的状态,有的老年人过得更好,更幸福,也有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年也许是人一生中最 " 难过 " 的阶段,生活压力大,人生在上行,肩负不少责任,活力又在减弱,并且开始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真相,幻想一个个破灭,没法再靠梦想支撑生活…
我同龄的朋友们,都感觉自己在经历 " 中间危机 "。
我阅读过不少针对 " 中年危机 " 制定的解决办法,大多是短暂解除焦虑,主要是给与一些情感支持。
中年人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考验,每一个都像一堵墙,要击穿它,才能前进。
而要度过这个阶段,只有一个办法——熬过去。
至于怎么熬过去,你问老年人,他们多半已经想不起细节。
人类总是倾向于遗忘苦难,这是心灵的自我保护方式。
我妈说,她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过的,反正一天天过呗。
过着过着,就过了。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