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晓红 / 文
降息了,市场却跌了。隔夜风险资产还在狂欢,今晨便在寒风中凌乱了。
北京时间 10 月 30 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 3.75% — 4.00%,并明确将于 12 月 1 日结束量化紧缩(QT)。
这是美联储今年内连续第二次降息,但内部分歧显现:美联储理事斯蒂芬 · 米兰(Stephen I. Miran)支持降息 50 个基点,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Jeffrey R. Schmid)支持维持利率不变。
这一典型的 " 宽松组合拳 " 却引发了市场的反向波动。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后,美股三大指数盘中直线跳水,随后跌幅有所收窄,收盘时道指下跌 0.16%,纳指微涨 0.55%,科技股展现出一定韧性,英伟达大涨近 3%,市值站稳 5 万亿美元上方。
美元指数则直线拉升,由跌转涨并升破 99 关口;对货币政策敏感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日内大幅上涨约 10 个基点。伦敦现货黄金价格重返 4000 美元 / 盎司后再度失守,利率决议发布后跌幅一度扩大,最终下跌 0.56%,收于 3930.61 美元 / 盎司。
" 市场显然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回避 12 月降息的可能性感到失望。" 保德信(PGIM)固定收益首席投资策略师兼全球债券主管 Robert Tipp 说,然而,市场也要知道,美联储 9 月会议上的 19 位与会者中,有 7 位预期 2025 年将不会再降息。如果要让美联储持续推进政策,不但需要数据的配合,鲍威尔也需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才能在缺乏明确数据指引的情况下,协调委员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美联储如期降息 25 个基点,并宣布 12 月结束缩表,但鲍威尔称 12 月不一定会降息,整体基调偏鹰。会议过后,市场降息预期明显下调,利率期货隐含的 12 月降息概率已从超过 90% 降至不足 70%。
根据芝商所(CME)的 " 美联储观察 " 工具,市场对美联储 12 月降息的概率已从会议前约 90% 的高位,回落至 65% — 71% 的区间。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市场对本次降息的定性已重塑为 " 鹰派降息 " ——政策宽松的幅度未能匹配市场期待的 " 流动性盛宴 "。
前瞻狂欢与预期逆转
市场预期的剧烈扭转早有伏笔。前一天,即在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前夕,全球多个关键资产集体躁动:A 股市场上证指数站上 4000 点,创业板指上涨 2.93%;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期货黄金价格重新突破 4000 美元 / 盎司;科技股英伟达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
当日市场表现可谓一个多种积极因素叠加的 " 完美巧合 "。英伟达、A 股、黄金,看似不相关的三个市场,其实都在押注同一件事:全球流动性的宽松和未来预期的向好。有分析认为,当前全球市场的两大主线是:全球流动性拐点预期与革命性的 AI(人工智能)产业浪潮,同时遇见中国坚定的政策利好。
然而,这一 " 前瞻性狂欢 " 在利率决议后迅速被 " 打脸 "。鲍威尔明确表示 "12 月降息远非板上钉钉 ",并指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内部对 12 月的行动存在 " 严重分歧 "。此举相当于给火热的降息预期泼了一盆冷水,美元应声拉升,流动性敏感资产集体回吐溢价。
" 迷雾中驾驶 ":数据缺失下的决策困境
本次决策的特殊性在于,所有信号都笼罩在 " 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缺失 " 的阴影下。鲍威尔坦言决策如同 " 在迷雾中驾驶 ",并强调 " 私营数据无法替代官方数据 "。
这一困境直接体现在声明的文本修改中:
如决策依据不完整:声明将 " 最近指标 " 改为 " 可获得的指标 ",坦承依据不完整;经济描述升级:从 " 增长放缓 " 改为 " 温和扩张 ",鸽派色彩浓厚,为预防性降息提供依据。
接下来最核心的观察点,无疑是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后,那些被推迟的关键经济数据的表现。这些数据将直接决定 " 美联储观察 " 工具中那个 67.8% 的降息概率是向上突破还是继续回落。
此时,市场眼中," 鹰语 " 与 " 鸽行 " 下的 " 燕 " 舞," 好 " 看吗?
在资深市场人士看来,可以将当前局面分解为三个层次:
" 鸽行 " 是确定性信号:结束量化紧缩是本月最坚实的鸽派信号。它直接关乎金融系统稳定,决定了流动性 " 池子 " 不再收缩,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单次降息。
" 鹰语 " 是待验证的信号:鲍威尔强调 " 数据依赖 " 和 "12 月不保证降息 ",意在管理市场预期。其真伪需待未来 1 — 2 个月的数据证实。
" 燕舞 " 大多是市场噪音:决议当日的资产剧烈波动,很大程度上是 " 预期差调整 " 引发的技术性踩踏,由杠杆资金和程序化交易放大,未必是长期趋势的起点。
熊园认为,最新降息预期的修正,体现的是市场与美联储的分歧,以及美联储内部的分歧。往后看,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正从紧缩逐步转向中性,从实际利率角度分析,可能再降息 3 — 4 次就会结束,不过受数据延迟、主席换届等因素影响,实际空间和节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此前市场对 12 月降息的计价十分充分,若后续不降息,美股和黄金短期仍有调整压力;不过,市场对中长期降息空间的预期相对理性,因此,等预期调整到位后,后续影响预计有限。
当美联储从 " 震撼剧场 " 转向 " 管道维修 ",市场的博弈已从判断降息次数,升级为测算流动性管网的承压极限。
深层重构:全球储备体系与流动性的历史性转变
市场的短期波动之下,其实是全球流动性底层逻辑的深刻重构。
根据德意志银行报告,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占比已从 6 月底的 24% 快速攀升至 30%。黄金已悄然超越欧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的第二大组成部分。
道格 · 凯西的全球视野于 10 月 28 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全球储备体系迎来 " 世纪性 " 转变,国际现货黄金成为顶级储备资产,而美债将沦为 " 资本坟场 "。
这一转变的驱动力量是结构性的:美债吸引力减弱——受美国 " 双赤字 "、高通胀、美元信用受疑及逆全球化政策影响,美债的 " 无风险资产 " 光环正在减弱。黄金角色回归——在避险、" 去美元化 " 及对法定货币体系担忧的驱动下,央行多元化配置需求激增。
这种转变意味着全球流动性的创造机制正在转变。过去,全球流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通过发行国债和美元向世界提供信用。如今,各国央行将部分储备从美债转向黄金,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非债形式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全球流动性锚定物。
中金报告指出,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四大新变化:美元信用受损、中国制造影响力提升、全球经贸格局重塑,以及数字金融生态的兴起等。
而从美债中流出的资金,除了进入黄金外,也可能流入其他新兴市场,改变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图。
近日,加拿大银行决定降低政策利率 25 个基点至 2.25%,美联储如期降息 25 个基点,日本央行连续第六次会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 0.5% 不变。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可能按兵不动。中国央行近日开展了 9000 亿元 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实现中期流动性净投放 2000 亿元,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这意味着中国仍处于 " 以内为主 " 的宽松周期中。
这种政策分化,正成为全球汇市波动的主要原因。
这次美联储 " 鹰派降息 " 给投资者的核心启示是,不要与美联储对赌,尤其是当它试图收回市场的 " 定价权 " 时。
真正的风险并非美联储政策的短期转向,而是市场在数据缺失期低估了资产价格的脆弱性。央行持续购金是近年来黄金大牛市的核心驱动力,部分市场观点认为,近期金价的回调可能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机会。然而,任何投资决策都需要基于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深入研究。
法国外贸银行贵金属分析师 Bernard Dahdah 认为,在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近两周内下跌近 11% 后,市场开始显现逢低买盘,但金价短期仍可能进一步下探。3400 美元 / 盎司以下会吸引中国买盘和珠宝需求。长期看,债券市场波动可能让金价再涨 10%。
此时,全球流动性的变奏曲已然响起,市场试图在全新的规则下寻找平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