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咖智库 前天
疗愈经济爆火,万亿市场背后是谁的焦虑与渴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LAIKA  

  2025/10/30  

疗愈经济,重点还是 " 经济 "

作者 | 蓝猫

编辑 | G3007

近年来," 疗愈 " 一词被频繁提起。数据显示,我国超过 8.3 亿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个庞大的群体正在成为 " 疗愈经济 " 的潜在消费者。当各行各业都在用 " 疗愈 " 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主张,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声势浩大的疗愈运动,究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温柔解药,还是资本精心设计的又一场消费盛宴?在这片繁荣背后,藏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渴望,也暗含着最现实的隐忧。

01

万物皆可疗愈

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蓝海

你觉得自己需要 " 疗愈 " 吗?

在过去," 疗愈 " 可能是一个受众面比较小的词,它时常与能量、磁场、身心灵等颇为玄妙的概念关联在一起,带着某种神秘主义色彩。

而如今,伴随着 " 疗愈经济 " 的崛起,这个词正逐渐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选择疗愈并进行相关的消费,使其从略带玄学色彩的边缘小众文化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

当你闻着新买的香薰中佛手柑与雪松的清新木质调,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感到精神为之一振时;当你独自坐在装潢温馨、弥漫着手冲咖啡香气的街角小咖啡店,内心升起一种难得的安宁与愉悦时;当你在长假里放弃热门景点,而是选择到山林里的禅修酒店 " 躺平 " 时……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参与了这场庞大的 " 疗愈经济 "。

有资深从业者将 " 疗愈 " 定义为 " 一个清理内心的淤堵,使内心恢复正常秩序,进而重塑心灵力量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讨论 " 疗愈经济 " 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本质上,疗愈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业态,它更像是一种价值增量,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有机结合,重塑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正如《疗愈经济》一书中提到:所有行业都可以用 " 疗愈 " 再做一遍,疗愈将成为所有行业的必备元素,就像互联网技术在过去几十年成为众多行业的融合元素一样。

疗愈经济正在重塑传统行业的价值逻辑:家居业从售卖实用单品转向为你营造 " 治愈系空间 ";文旅业推出更多的 " 心灵疗愈之旅 ",旅游放松从 " 出去看风景 " 转为 " 向内求 ",酒店也相继推出了冥想、瑜伽等活动;餐饮与美容业更是直接切入情绪赛道,通过 " 疗愈菜单 " 与 " 芳香理疗 ",将传统服务与心灵疗愈结合起来,给顾客带来更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一旦被贴上 " 疗愈 " 的标签,相应的消费单价便会水涨船高。以按摩 SPA 为例,一次常规的按摩可能收费 200 元,但一场结合了音钵疗愈、旨在 " 净化磁场 " 的身心灵 SPA,课时费可能高达上千元。

即使溢价明显,仍然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 " 疗愈 " 买单,因为他们支付的不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而是其背后的情绪价值与心理慰藉。这种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针对自我情绪的 " 价值投资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人们不再仅仅为物理实体买单,更愿意为情绪和精神价值买单。疗愈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正是因为回应了当代人更深层的情感需求。

02

情绪消费崛起

疗愈经济背后的社会心理图谱

疗愈经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和个体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当前," 内卷 " 和 " 焦虑 " 早已成为弥漫社会各层面的普遍情绪。无论是打工人面临的绩效指标日益攀升、学生面临的教育内卷日益激烈,还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比较压力,都让现代人承受着持续的精神负重。根据《2024 年度疗愈经济用户报告》测算,当前我国潜在的疗愈经济用户多达 8.3 亿人,而这个数据的依据是《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提到:73.6% 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城镇居民有 16.1%,而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仅为 10.3%。这个惊人的庞大数字背后,是社会性的情绪需求未被满足。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从生产型社会步入消费型社会,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实用,商品所承载的情绪价值、情感联结合身份表达也变得同样重要。消费价值观的转变推动了情绪经济的崛起。

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第 68 届广州美博会上的专题演讲中指出,情绪经济是以满足消费者情绪需求为核心的新兴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从传统功能价值向情绪价值的重心转移。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不再仅关注实用属性,更倾向于为情感共鸣、心理慰藉、自我认同等情绪价值买单。这种价值取向的迁移,正是疗愈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关于 " 疗愈 " 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且 " 疗愈 +" 的概念则深入到服装、旅行、美学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疗愈经济的用户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聚集、年龄集中和性别倾斜的特征。愈道研究院《2024 年疗愈经济用户报告》中,根据两届疗愈博览会的观众数据,清晰勾勒出这一新兴消费人群的用户画像。

从地域上看,疗愈需求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两届疗愈博览会中,观众主要来源于江浙沪、北京、广东等地,香港观众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除了与举办地相关外(两届博览会的举办地分别为上海和深圳),也揭示出经济发达程度与疗愈需求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既来源于高线城市更激烈的生存竞争带来的压力,也来源于更领先的心理健康意识。

从年龄上来看,21~40 岁的青年群体为疗愈经济的主要用户,占比超过 75%。这一年龄段正处于职业发展、家庭组建与社会角色转型的关键期,面临多重人生任务的叠加压力。他们既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又对心理健康有较高认知,因而成为疗愈产品与服务最核心的接纳者和使用者。

性别分布则呈现出明显的女性主导特征。两届博览会女性观众占比均超过 75%,占据绝对主导。这一现象背后,既与女性通常更善于情感表达、更主动关注自身情绪状态的特质相关,也折射出当代女性在平衡工作、家庭与社会期待过程中所承受的独特压力。

03

疗愈经济,重点还是 " 经济 "

在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的繁荣之下,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答:用户真的被 " 疗愈 " 了吗?

在疗愈经济的诸多形态中,冥想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佼佼者,并且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其在精神健康方面的作用,乔布斯、萨姆 · 奥尔特曼等科技领袖都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冥想的推崇和冥想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保持思维的清晰和冷静,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然而,如果你偏信了 " 成功人士 + 冥想 " 这样简单的叙事,就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简化,似乎只需要练习冥想就可以复刻他们的成就,却忽略了他们成功的更关键的要素——专业素养、时代机遇和长期的努力。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所谓的疗愈,更多时候不过是一场被精心包装的 " 扬汤止沸 "。它使人从现实的压力中短暂抽离——无论是在颂钵的共振中闭眼放松、在森林浴中深吸一口气,还是在疗愈 SPA 中身心的放松,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当体验结束,人们回归日常,那些构成焦虑源头的具体问题依然纹丝不动:PPT 的 deadline 仍在眼前,房租或房贷的提醒如期而至,职业发展的瓶颈与同辈压力也未曾因一次 " 疗愈 " 而有丝毫改变。

疗愈经济为普通人提供了 " 暂停 " 的权利,却无法解决需要 " 持续奔跑 " 的系统性困境。它或许能为我们注入一些面对鸡毛蒜皮的困境的勇气,如同为疲惫者提供一张舒适的躺椅,但真正让人疲惫的,是那条看不到尽头的跑道本身。当结构性的社会压力、模糊的工作生活界限这些根本性问题未被触及,疗愈消费便更像是一片 " 情绪布洛芬 " ——它缓解了你当前的痛苦,却对病根无能为力。

当然,我们无需全盘否定疗愈的价值,而是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疗愈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在一个不健康的系统里更好地 " 忍下去 ",还是帮助构建一个原本不需要疗愈的环境?否则,疗愈经济越是繁荣,越可能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无奈——我们不得不花钱购买短暂的 " 治愈 ",来继续承受那份无法被真正疗愈的生活。

结 语

疗愈经济的繁荣,既反映了当代人真实的精神困境,也映照出商业资本对情绪需求的精准捕捉,万亿市场规模背后,是数亿人没有被满足的情绪需求。然而,这场繁荣背后,我们需要明白,真正的疗愈不应该局限于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构建更健康的社会环境。内卷时代,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保持清醒,脚踏实地,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药。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Highlights

中产父母的育儿焦虑,藏在不同集团的财报数据里

" 妈味 ",一种新型女性羞耻

" 妈妈岗 " 工作:上班带娃两不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互联网 亚健康 瑜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