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温颖颖

要不是 # 足力健回应跨界卖水饺 # 上热搜,谁能想到," 足力健 " 和 " 水饺 " 还能出现在同一句话里。
足力健,这个几乎成了 " 老人鞋 " 代名词的品牌,今年 5 月突然转型卖食品,一出手就是线上商城、线下门店双渠道齐开。看得出来,这次跨界,它是认真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 足力健有机食品店 "采用付费会员制。当外界还在争论 " 会员店模式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人 " 时,足力健的食品在短短五个月内就开出约 60 家门店,会员数突破 9 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沃尔玛中国 CEO 朱晓静曾在公开场合提到 " 山姆会员数达到第一个 100 万时,用了 21 年 ",粗略推算,山姆早期 " 平均每半年涨 2.4 万人 ",而足力健食品半年涨了 9 万,冲得比山姆还猛。
目前,足力健食品已经有多个 " 爆款 ":速冻水饺月销上万单、饮料累计销量超 60 万瓶。网友一边震惊,一边调侃:" 餐饮业天天喊生意难做,最后竟是足力健踹了市场一脚。"
但也有人打趣:" 每次看到包装上的‘足力健’三个字,就有股脚丫子味。"

笑归笑,问题是到底谁会去足力健买菜?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 蜜雪冰城和山姆的结合体 "
绿底白字招牌、垂挂在店门前的塑料防风帘、挂满天花板的促销标语……虽说是会员店,足力健食品却给人一种" 街坊超市 " 的质朴感。
它遵循的也不是山姆那种 " 付费进场、差异化供给 " 的逻辑。货架上 200 多个 SKU,多是坚果零食、速食杂粮、盒装牛奶、米面主食、大豆油、冲泡饮料、速冻食品等家常品类。
这让初次听说足力健食品的人,难免提出这样的疑问:" 隔壁便利店也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充会员去足力健买?"
答案很简单——因为够便宜。
足力健食品线上商城中,速冻水饺 4.9 元 / 袋、鸡蛋 9.9 元 /15 个、有机甜糯玉米 10 元 /8 根、红枣桂圆水 1.9 元 / 瓶……会员价的折扣力度,甚至可以低至五折以内,比如销量近 8 万瓶的蓝莓叶黄素酯软糖,原价 7.9 元,会员价 3.5 元。其线上商城中,销量超 2 万件的热门商品,会员价基本都在 10 元以下。
成为会员的门槛也极低,一年只要 10 元。更吸引人的是 " 充值送会员 ":充 300 送 100、充 600 送 300,算下来更划算。

相比山姆、Costco 这种强调 " 中产特权感 " 的会员制,足力健的会员价值几乎与 " 情绪 " 无关,只有赤裸裸的折扣。这让它像极了一个 " 蜜雪冰城和山姆的结合体 "——大众化、接地气,却又有运营效率的会员体系。
尽管足力健尚未公布食品店的业绩,但创始人张京康信心满满:" 接下来会有 100 个大单品出来。首先把店开在有流量的地方,五年后,这个店大概能积累 4 万 -5 万会员,每年轻松有 150 万 -200 万销量。"
另据官方规划,足力健食品店将在明年年底,于河南省内开出 1000 家、单店年收目标 1000 万元。照此推算,仅在河南,明年的营收目标就高达 100 亿元,是其鞋履业务的营收峰值的 2 倍多。
但仅凭低价,并不能完全解释足力健食品的火爆。伴随价格战常态化," 低价 " 只是快消食品赛道的门槛。
2024 年中国快消品市场销量增长 4.4%,但平均售价下滑 3.4%。2025 年,美团、京东、盒马掀起的 " 硬折扣 " 之争更是让低价战升级:京东硬折扣超市曾在 8 月把鸡蛋价格打到 9.9 元 /30 枚,盒马 NB 店的吐司价格在 6.6 元 -15 元之间,每天卖出超 5 万袋。
线上则更卷。年轻人早已习惯了 " 货比三家再下单 " 的购物逻辑。在这样的市场里,仅靠低价,显然不足以解释足力健的爆发。
同一时间,网上亦有大量关于" 足力健与食品的认知契合度 " 的质疑言论,正如网友所言:" 很难接受一个做鞋子的,突然递给我一碗吃的,再便宜都不行。"
足力健的转型之路,似乎从一开始便充满了阻碍,那它为何能发展得如此之快?

" 我妈哪忍得住啊 "
如果目标群体是老年人,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老年人不了解电商的价格战,但知道小区附近哪家超市便宜;对潮牌和白牌不感兴趣,但 " 足力健 " 是他和他的老伙伴们,都听说过的大品牌。
换句话说,无论是卖鞋还是卖吃的,足力健的核心逻辑依然是渗透银发市场,从未改变。
2015 年,足力健品牌创立,隔年便签约 " 国民儿媳 " 张凯丽代言,并豪掷 2 亿元把广告打进央视," 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 " 的广告词,几乎家喻户晓。
" 广告一上线,电话中心 300 多人都接不过来,员工忙得连午饭都没时间吃。" 多年后,创始人张京康如此描述当年的盛况。吃到营销的甜头后,足力健继续在央视投了 8 亿元,并陆续将门店开进超市、菜市场、居民区等老年人密集的场所周边,不断 " 刷脸熟 "。
靠着央视背书,足力健迅速崛起:2017 年营收 6000 万元,2018 年飙到 18 亿元,2019 年突破 40 亿元,门店超过 5000 家。那时的足力健甚至在北京王府井租下年租 2000 万元的店面。
但好景不长,从 2020 年开始,足力健业绩遇冷,曾连续三年亏损。张京康曾公开表示,公司债务高企,每年要拿出营收的 70%-80% 出来还债,仅在 2023 年就还了 1.8 亿元。而据《中国企业家》披露,截至 2024 年末,足力健还有 7 亿元债务。
曾经支持足力健的老年人们,为何突然就不买账了?表面上看,是网上针对老人鞋的功能性争议、疫情导致的消费降温,影响了足力健的生意。
根源在于," 老人鞋 " 生意其实是年轻人的生意——买鞋的人是子女,而非老人,送礼标签限制了市场规模;而老年人虽然认可足力健,但基于 " 给自己买好点的东西 / 打扮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 " 等特定时代心理,却不好意思为自己花钱。
这或许意味着,在过去,足力健的品牌力,并未在老年群体中实现高效、直接的变现。
如今,银发经济依然是巨大蓝海。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3.1 亿,占比 22%,银发经济规模达 7 万亿元,占 GDP 的 6%。
如何真正触达老年人,成为足力健能否翻盘的关键。" 卖菜 ",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尝试。
相较服饰鞋履或保健品,食品的价格更低,且为生活必需品,老年人在购买过程中,可以不抱有心理负担地独立作出决策,更不用担心 " 会不会乱花钱了 "。心理门槛一旦被打破,足力健的品牌信任与价格优势就能真正发挥出来。
更关键的是,足力健瞄准老年人的健康痛点,打出了 " 健康 " 牌:主打有机、低 GI、配料表简单。
比如,1L 装 100% 浓缩苹果汁会员价仅 5.9 元,配料表上只有苹果浓缩汁和水,没有添加剂或色素;食品货架上,有多款能延缓血糖上升的杂粮主食品类;一则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足力健食品的流水线上,操作员在现包饺子,话题 # 足力健店员说水饺都是手工包的 # 还因此上了微博热搜。
" 听起来物美价廉的,我都心动了,我妈哪忍得住啊。"一位网友在评论区表示。
有意思的是,随着热度上升,一位店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办会员卡了。
原本想绕开年轻人、纯做老年人生意的足力健,没想到在阴差阳错间,又撬开了年轻人的市场。

前方仍有 " 坑 "
但故事的后半段,没那么轻松。
供应链与品控,永远是快消行业的命门。
据《新快报》报道,足力健目前所售有机食品绝大多数来自代工厂。张京康亦曾表示,未来会考虑自建供应链或并购代工厂,但至少在 5 年后。这意味着短期内,品控风险不可忽视。
于会员制超商而言,走过从 0 到 1 的高速扩张期后,能否在后半程继续稳定发展,供应链能力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且,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
山姆入华近 30 年,才建立起完整采购网络。其采购价评估体系精细到每一环的损耗与包装成本,确保供应商利润 8%-10%,同时压低进货价。比如,其售卖的智利车厘子和澳洲牛肉,都是通过产地直采引进的高品质产品,但山姆又能把进货价压到最低。
但即便如此,山姆仍无法规避品控纰漏。今年 7 月,山姆分别因 " 芥末籽肉松面包使用转基因大豆油,但配料表未写明 ""MM 有机大豆质量等级从 1 级降为 3 级,但价格不变 " 事件,上了两次热搜,陷入了 " 山姆背刺会员 " 的争议漩涡。
另一边,曾被视为 " 中国版山姆 " 的盒马 X 会员店,也在今年 8 月关闭了最后一家店,原因之一便是供应链基础薄弱、供应商拓展空间较小。
连巨头都会摔跤,更何况一个刚入局的 " 卖鞋品牌 "。
更值得警惕的是,足力健食品主打 " 有机健康 ",消费者对配料来源、包装材料的期待更高,意味着它的质量监控链条更长、成本更高。
足力健的跨界,看似一次冒险,却更像一场关于 " 银发经济 " 的深度实验。
它用硬折扣的方式,去回应一代人的真实需求,也试图在喧嚣的零售江湖中,找回那份 " 物有所值 " 的朴素信仰。
方向逐渐清晰,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与其追求 " 千店规模 " 的狂奔,不如先在一家店里把模式跑通、跑稳。
商业世界里,跑得快是故事,活得久才是本事。
参考资料:
远川研究所《足力健水饺,是什么鬼》
商业评论《足力健,盯上 3 亿 " 新中老年人 " 的钱包》
新快报《从 " 脚 " 到 " 饺 ",足力健要跑向何方?》

出品人 :卢桦
主编 : 袁明武 责编 :角爷
版式 :伊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