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新大众文艺与当下的科幻文学创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主持人语:

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究竟有何关系?当我看到困在算法和大数据里的外卖员写出诗集《赶时间的人》,我忽然意识到:世界早就变得无比 " 科幻 ",而置身于科幻和现实边界地带的芸芸大众,不论是投身创作还是选择阅读或观看,都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切实参与者。更何况,科幻文学本不 " 小众 ",它在诞生之初即怀有面向大众的抱负。本期邀请四位青年评论家、作家参与讨论,他们对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的历史与当下、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张鑫(《钟山》杂志编辑)

中国科幻文学负有当代文化使命

文 / 刘阳扬

《延河》杂志在 2024 年刊出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敏锐观察到新时代文艺活动在创作主体、创作类型和传播媒介等方面的新变,刊物呼吁 " 全民参与 " 的文艺模式,并期待一批更具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很快,学界对于 " 新大众文艺 " 的命名、历史源头和现代发展等内容进行了学理性的讨论,同时也针对当下文化结构中的多元关系,梳理出 " 新大众文艺 " 的表现形态、产生缘由和发展方向。总体来看,学界普遍认为 " 新大众文艺 " 并非新鲜事物,而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总结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三次大众文学运动,即五四新文学关于 " 人的文学 "" 平民文学 " 的倡导、左联提出的 " 文艺大众化 " 运动和延安文艺时期的文艺 " 为人民大众服务 "" 为工农兵服务 " 的发展方向。

学界关于 " 大众文学 " 的讨论,基本从新文学的脉络展开,即五四文学—左翼文学—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但在此之外,与新文学有着共生互补关系,被视为现代文学另外 " 一翼 " 的通俗文学,也早已和大众的阅读喜好、文化需求甚至科普需求密切相关。范伯群先生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直言,晚清民初通俗文学面对的读者,并非知识精英,而是市民大众。他在《20 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中提到,通俗文学关注民间生活风貌,以市民大众的兴趣作为作品的底色与基调,语言浅显易懂,注重趣味性与传奇性,通俗作品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深受大众的喜爱。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科幻文学自诞生之初就和大众需求息息相关。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开端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就刊登在晚清通俗刊物《绣像小说》上。《绣像小说》由李伯元主编,每期按照故事情节配有大量插图,以增加趣味,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除了连载李伯元自己撰写的《文明小史》外,刊物还有言情、公案、讽刺等多种通俗小说类型和戏曲、弹词等大众文艺样式。事实上,近年来学界对晚清民国时期科幻文学研究重点,多聚焦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困惑、救世焦虑与现代性想象。但除此之外,晚清民国时期的科幻文学同样具有很强的大众属性,在给读者提供消遣娱乐之外,同样承担着知识传递、科学普及的大众需求。

科普作家顾均正 20 世纪 30 年代负责《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还亲自撰写《弹性的现在》《细胞的形状》等科学小品,同时还编撰《少年化学实验手册》,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指导。顾均正后续创作的科幻小说《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底下》等,更是在发挥文学想象的基础上介绍无线电、催化剂、电磁等科学知识,为我国的科普工作打下基础。顾均正曾认为,科幻小说有许多 " 空想的成分 ",有些名不副实。但是,恰恰是大众对科幻小说的喜爱让他坚持走上了创作道路," 科学小说差不多已能追踪侦探小说的地位,无论在书本上,在银幕上,在无线电中,都一样地受大众的欢迎 ",因而,需要 " 利用这一类小说来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以作普及教育的一助 "。

自 1949 年以来,我国的科幻创作工作稳步进行,在承担着科普功能的同时,其文学性也在不断加强,并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成为 " 新大众文艺 "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当下讨论 " 新大众文艺 " 的关键词在于 " 新 ",而 " 新 " 恰恰表现在互联网语境下文艺形态的改变。在融媒体时代,文学不再停留于过去的纸面形式,而是从二维转向多维,以影视、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出现。

关注技术发展和未来想象的科幻文学,恰是最适宜融媒体时代的文艺样式。科幻文学通过移动客户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在实现文艺作品多渠道传播的同时,还促成了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互动。如围绕 " 三体 " 和 " 流浪地球 "IP,已经开发出漫画、电影、电视剧、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甚至开发 " 三体宇宙 " 的商业孵化机构,为 " 新大众文艺 " 赋能经济文化建设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拓展。

大众对科幻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高。随着泛科幻奇幻题材的 " 哪吒 " 系列、" 封神 " 系列影视作品上映,科幻文艺开始更多从中国传统神话取材,将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志怪故事以现代方式演绎,并通过特效技术表现人物神态、动作和打斗场面,营造全景式的超大空间景观,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在科幻题材动画作品方面,《灵笼》第二季在 B 站上映,观影人次已超过三亿次,互动弹幕达到 200 多万,并催生超过一万个二创视频,表现出青年观众极强的交互意愿与情感表达。

中国科幻文学自诞生之初就是属于大众的文艺,在当下更承担起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科幻文艺通过多媒介平台传播,与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技术相互结合,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文学与影像、传统与现代的多维融合。去中心化、多元主体与多方互动的媒介网络,也让科幻文艺在 " 新大众文艺 " 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城市活力的新型力量。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文学 阅读 延安 外卖员 钟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