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7 日至 30 日,北京秋意正浓,金融街核心区 2.59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余位金融界嘉宾齐聚一堂,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正在这里举办。
以 " 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 " 为主题的本届论坛,不仅设置 5 个境外分会场实现全球联动,更通过一系列政策发布与思想碰撞,续写着这个国家级论坛的 14 年传奇。
金融街论坛完成了从最初的行业交流平台到国家金融政策 " 发布厅 "、从行业会议到 "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 " 的身份跃迁。同时,作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经济金融领域首个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其在特殊时间节点承载的政策传递和与全球对话的使命,使其成为观察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窗口。

与时俱进的议题
见证中国金融业壮大和开放
2012 年,首届金融街论坛在金融危机余波中应运而生,彼时 300 余位境内嘉宾围绕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展开研讨,议题聚焦于信贷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等基础命题。14 年后的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德科斯等全球金融巨头通过视频参与对话,创业板改革启动、个人信用修复政策等重磅举措密集出台,论坛已完成从 " 区域性研讨 " 到 " 全球金融风向标 " 的华丽转身。
早期金融街论坛的议题多集中于传统金融领域,2015 年 " 互联网金融监管 " 首次成为核心议题时,参会机构不足百家。而今,2025 年论坛设置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 12 个平行论坛,覆盖 " 五篇大文章 " 全领域,仅 " 数字金融与数据要素市场 " 分论坛就吸引 80 余家机构参与。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金融从 " 规模追赶 " 到 " 制度创新 " 的深刻转型—— 2012 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足 9%;2025 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已达 6700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 17.4%,全国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实现质的飞跃。
在风险防控领域,论坛议题的演进更显治理智慧。2018 年论坛首次专题讨论 " 影子银行整治 ",彼时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超百万亿元;到 2025 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演讲中明确提出 "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标志着中国金融风险防控已从 " 被动处置 " 转向 " 主动预警 "。这种转变在数据上尤为清晰: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近 2.4 万亿元,较 2012 年增长超 10 倍,金融资源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领域集聚。
2013 年,论坛首次设置 "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 " 议题时,在京外资金融机构仅 58 家;2025 年论坛期间,瑞银证券、保德信保险资管等 120 余家驻区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参会,其中全国首家日资独资券商瑞穗证券、全球第三大保险经纪集团安睿嘉尔等新落地机构成为焦点。这种参会主体的变化,映射着中国金融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从政策实践看,论坛见证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关键节点:2018 年论坛提出 " 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次年相关政策落地;2023 年论坛探讨 "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 ",2025 年数据显示已有 105 家跨国公司参与该试点,惠及 5000 余家境内外成员企业。正如北京市西城区区长郅海杰所言:" 论坛从‘介绍中国政策’到‘共商全球规则’的转变,正是中国金融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
不断壮大的 " 阵地 "
从学术交流到政策传导 " 第一棒 "
早期论坛以学术研讨为主,2016 年发布的《金融街发展白皮书》仅为行业参考;2025 年论坛则成为政策发布的 " 主阵地 ":证监会主席吴清现场宣布启动创业板改革,明确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披露个人信用修复政策细节,计划 2026 年初实施疫情期间小额逾期信用救济措施。这种 " 论坛发声—政策落地—市场响应 " 的闭环机制,使论坛成为金融政策传导的 " 第一棒 "。
政策落地成效立竿见影。2024 年论坛提出 " 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 " 后,截至 2025 年 9 月末,北交所上市公司已超 270 家,市值超 8000 亿元,北证 50 指数年内涨幅超 50%;2025 年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在论坛预热后,不到 5 个月时间北京地区发行规模已超 4500 亿元。数据印证着论坛从 " 务虚 " 到 " 务实 " 的转变,更彰显中国金融政策的精准性与执行力。
多元协同的生态
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
2012 年,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超 80%,论坛参会主体中商业银行占比达 60%;2025 年,北京境内外上市公司达 795 家,全国第一,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至 35%,基金、证券、保险等机构在论坛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这种结构变化的背后,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北交所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 " 主阵地 ",新三板挂牌企业北京达 710 家,公募 REITs 发行数量和募资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资管行业的崛起成为重要标志。2012 年我国资管规模不足 20 万亿元,2024 年末仅北京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就超 20 万亿元,占全国 12.5% 左右,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的全领域资产管理体系。在 2025 年论坛 " 资产管理创新 " 分论坛上,高盛中国证券等机构代表热议的 "ESG 投资 "" 份额转让试点 " 等议题,正是资管行业从 " 规模扩张 " 到 " 质量提升 " 的生动体现。
重要议题的更迭
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凸显时代特色
14 年前,论坛提及 " 金融科技 " 时,仍局限于网上银行等基础服务;2025 年,数字人民币成为论坛高频词。数据显示,北京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 2000 万个,交易金额近 3000 亿元,实现 " 食住行游购娱医 " 场景全覆盖。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重构金融服务模式。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更具代表性。" 十四五 " 期间,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 15%,截至 2025 年 9 月末,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超 2100 亿元。在论坛现场,北京极智嘉科技、屹唐半导体等企业分享的融资案例,印证着 " 科技—产业—金融 " 良性循环的形成:前者通过科创板上市成为 " 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后者作为 2025 年北京最大 IPO 获得多元金融支持。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使金融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 " 孵化器 "。
2012 年论坛聚焦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更多关注企业融资需求;2025 年,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民生议题占据重要位置。潘功胜在论坛上提出的个人信用修复政策,针对疫情以来小额逾期群体推出信用救济措施,彰显金融的温度;数据显示,北京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万亿元,2025 年 8 月末同比增长 13.5%,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增速近 40%,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得性显著提升。
绿色金融与社会责任的融合更显时代特征。北京绿交所承担全国 CCER 交易中心功能以来,累计成交额超 2.67 亿元,2024 年北京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达 741 亿元,居全国首位。在 2025 年论坛 "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分论坛上,国际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产品创新上的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先行先试的窗口
北京是中国金融开放的 " 首善窗口 "
2012 年,金融街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全国不足四分之一;2025 年,这一比例已升至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逾 70%,贡献全市约 70% 的金融业税收。论坛的磁吸效应持续显现:2021 年至 2025 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十年历史平均吸纳率等指标均居全国领先,2025 年初法巴天星财险、国联民生证券等机构相继入驻,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 2012 年增长超一倍。
人才方面,论坛每年吸引上万名金融人才参与,带动北京金融从业人员突破 80 万人,形成涵盖监管、经营、研究的全链条人才体系。在 2025 年论坛 " 金融人才发展 " 平行论坛上,CFA 协会北京代表处负责人表示,作为首家由市金融管理局主管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其落地正是看中北京在金融人才储备上的独特优势。
论坛推动北京形成 " 金融 + 科技 + 产业 " 的协同生态。在科技领域,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 2025 年 8 月末北京科技贷款余额超 4 万亿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设立基金 14 只、落地规模超 130 亿元。2025 年论坛期间签约的 12 个科技金融项目,预计带动融资超 500 亿元,进一步夯实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在重点产业领域,金融支持精准有力。针对人工智能产业,银行机构提供专项金融支持,人保财险落地全国首单生成式 AI 侵权责任保险;面向商业航天,20 家在京保险公司组建全国首个共保体,助力 " 南箭北星 " 格局形成;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银行业融资规模超万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投放超 1100 亿元。这些成果在论坛上集中展示,彰显金融对北京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
在政策创新上,北京持续先行先试。论坛上提出的股权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等政策,正加速落地实施;截至 2025 年 8 月末,北京已完成 93 单基金份额转让交易,金额 54.69 亿元,77 笔基金份额质押业务融资超 300 亿元,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 " 北京经验 "。
在 10 月 27 日举行 2025 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继续把北京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更多先行先试政策 " 首家 "" 首例 " 在京落地。
论坛使北京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 " 首善窗口 "。在市场准入方面,北京支持贝宝支付、标普、惠誉等外资机构落户,瑞银证券完成全资控股,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外资机构在京展业环境持续优化。2025 年论坛境外分会场增至 5 个,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区域,阿联酋投资部、瑞银集团首次承办专题论坛,使北京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
从 2012 到 2025,金融街论坛的 14 年变迁,是中国经济金融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北京从国家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金融高地的真实写照。
【记者观察】
最动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
又一年深秋,金融街的银杏叶铺就金色地毯,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蓝色标识在建筑群间格外醒目。这是北京青年报记者第三次采访这场金融盛会,从 2023 年的 " 金融高质量发展 " 到今年的 " 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 ",论坛主题的演进中,隐藏着中国金融的进阶密码。
2023 年,人们更关注 " 大政策 " 与 " 大数字 "。那时记录的焦点是北交所上市公司突破 200 家、绿色贷款余额首破 2 万亿元等里程碑式数据,追问的多是宏观政策落地节奏。今年的开幕式上,潘功胜行长提及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项针对疫情后小额逾期群体的征信修复举措,计划明年初实施,字里行间满是金融的温度。这种从 " 宏观叙事 " 到 " 微观关怀 " 的转向,是最鲜明的变化。
会场内外的 " 国际味 " 一年比一年浓。2023 年境外嘉宾多通过视频连线参会,今年 5 个海外分会场同步开启,阿联酋投资部、瑞银集团首次承办专题论坛,标普、惠誉等机构代表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茶歇交流中。在平行论坛,一位外资券商高管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从前是来了解政策,现在是来对接业务,北京的制度型开放看得见、摸得着。"
政策发布的 " 落地速度 " 更令人惊叹。2024 年论坛上提及的 "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今年已转化为资格审批与开户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的具体举措,且在论坛当天就正式落地。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也在当天发布。吴清主席宣布启动的创业板改革,更是当场明确了适配新兴产业的上市标准,这种 " 论坛发声—政策出鞘 " 的闭环,让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不再是抽象概念。
最动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第一年采访时,科技金融还停留在 " 贷款增速 " 的讨论;今年在金融科技展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演示、AI 风控系统实操等场景触手可及,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的消息,让 " 数字金融赋能实体 " 有了坚实载体。普惠金融展区里," 融享汇 " 对接活动的签约台账显示,仅今年就促成 2300 余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数据背后是无数市场主体的生机。
一年一度的金融街论坛年会,是这座城市金融力量的具象化表达。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统筹 | 余美英
图 | 视觉中国
编选 | 赵天嫜
监制 | 王子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