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0 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最新调研报告《AI 工作新纪元:亚太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报告指出,亚太地区已在 AI 的探索与采用上展现出全球领先态势。其中,中国的 AI 采用率位居前列。
BCG 董事总经理兼全球合伙人、BCG X 中国区负责人吴学霖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成功运用 AI 与否的 " 方程式 " 中,算法与技术贡献约 20%,而 70% 取决于组织对工作方式的重构,唯有让 AI 融入企业的结构性改变,才可能实现可量化的商业成效。
国内受访者样本:超九成中层管理者经常使用 AI
报告认为,亚太地区在 AI 采用方面已展现出领先趋势。而在中国市场,AI 工具的采用率尤为突出,位居全球前列。

图片来源:BCG 调研报告《AI 工作新纪元:亚太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BCG 调研显示,中国的 AI 采用率位居全球前列,高达 87% 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 AI 工具,远超全球对标水平的 72%。
不仅如此,这一使用率在不同的职级均有强劲的数据表现,其中一线员工为 81%,中层管理者达到 92%,而高管则为 72%,展现出自下而上的探索文化及对新技术的接纳和适应能力。
对于这一现象,BCG 董事总经理兼全球资深合伙人、BCG X AI 亚太区负责人魏杰鸿(Jeff Walters)表示,中国员工对 AI 的拥抱速度令人瞩目。这股由基层员工推动的热潮,正成为中国 AI 创新的独特优势。
不过,管理指导方面的缺位,正成为制约企业释放 AI 潜能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仅有 18% 的一线员工表示获得了领导层关于 AI 使用的明确指导,这意味着企业管理层的战略视野亟待赶上员工快速实践的步伐。此外,多数中国企业仍处于 AI 工具的部署阶段,仅有极少数企业开始重塑工作流程或调整岗位设计,这也意味着大量生产力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与高采用率同时并存的是 " 影子 AI" 的风险。报告披露,有 58% 的员工表示,即便企业不提供支持或批准,他们也会自行使用 AI 工具。报告中提到,员工自行使用 AI 工具可能导致企业面临随之而来的安全和合规风险。
吴学霖表示,AI 时代的竞争力不在于工具普及,而在于系统性战略运用。当前在中国,感受到高管明确指导的一线员工并不算多,但对岗位安全存疑、担心会被 AI 取代的员工则显然不少。企业若想释放 AI 的全部潜能,必须在领导赋能、流程重塑和技能提升上形成全方位布局。
从 " 部署 " 到 " 重塑 ",战略转型待加速
AI 采用率的增长还带来了另一种隐忧:尽管使用率很高,但是仅 57% 的亚太地区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企业有相应地调整工作流程以适应 AI 时代。而在 AI 采用率领先的全球企业中,这一比例为 70%。
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如果缺少此类管理层面的调整,企业的效率提升可能受阻。企业需要利用合适工具并投资于高影响力领域,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部署 AI 技术,重塑相关岗位和职能,打造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当前亚太地区企业普遍仍处于 AI 工具的 " 部署 " 阶段,即简单地将生成式 AI 部署到日常工作中,实现约 10% 的工作效率提升。
而通过重塑关键职能,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望实现 20% 至 50% 甚至更高的提升。亚太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为 34%,远低于全球领先企业的 51%。
此外,在创新层面,即利用 AI 创建全新的业务模式,从而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和收入来源。亚太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为 23%。
吴学霖指出,中国企业在 AI 应用上展现出高参与度,但要实现业务实质性收益,需从部署式使用转向重塑式创新。
" 如果只是以‘部署’的方式使用 AI,生产力提升大约在 5% 到 10%;但如果通过‘重塑’业务流程,生产力提升可达到 30% 到 40%。" 吴学霖表示,具体表现可能体现在供应链库存优化、定价决策等核心环节。" 这类模式的本质,是从业务目标出发,倒推 AI 能为组织创造怎样的实际价值。"
吴学霖强调,AI 成功的 " 方程式 " 中,算法与技术贡献约 20%,而 70% 取决于组织对工作方式的重构。" 唯有让 AI 融入企业的结构性改变,才可能实现可量化的商业成效。"
魏杰鸿补充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 AI 价值的企业仍是少数。大约 5% 的公司在广泛使用 AI 并处于领先位置;约 30% 的公司开始看到价值,但距离全面转型仍有距离。他强调,技术演进的速度远快于组织变革," 企业要想把 AI 从‘使用行为’转化为‘业务成果’,仍需迈过内部转型这道坎。"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