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前天
终于有人,在做3D的虚拟女友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施嘉翔

编辑   |   刘旌

" 前所未有的超逼真 AI 恋爱体验; 

无限接近真人的情感聊天体验; 

充满吸引力的外表与声音表现力; 

真正为情感陪伴而生的功能形态; 

最好的恋爱游戏化设计。 

Love is all you need。 

这里是《EVE》, 

一个与你「超级对齐」的人, 

陪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EVE》PV 截图  

两周前,这款名为《EVE》的 PV 在 B 站上的播放量突破百万。制作《EVE》的公司叫自然选择,创始人 Tristan 多年来专注于高沉浸感恋爱游戏。他的上一款游戏是《奇点时代》——面向男性的恋爱手游,因而被称为首款 " 乙男游戏 "。 

进入游戏圈伊始, Tristan 就认为男性情绪价值的满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打怪升级和直接看片存在中间地带。而一般向的二次元游戏是无法充分满足宅男恋爱体验的。

去年年底,因为 GPT4 的爆发,认定 " 奇点将至 " 的 Tristan 决定再次创业,瞄准 "AI 陪伴 " 赛道。十个月后,《EVE》的 PV 发布,很多人来问他,《EVE》 是一款什么样的游戏? 

Tristan 对我们澄清,"《EVE》 是一个游戏化的 AI 产品,而不是游戏。" 高品质 3D 表现只是其中一个特质,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情感大模型、全新定义的陪伴功能以及游戏化设计。他们也在尝试逼近电影《Her》级别的真实陪伴体验。在与「暗涌 Waves」的交流中,"Her" 也是被提及最多的词语。 

AI 陪伴是块 " 血与蜜之地 "。它的商业化被验证过不止一次——无论是 Charecter.ai 被谷歌 25 亿美金收购、还是 Talkie(星野海外版)长居全球陪伴类 AI 应用下载量前三,但也被指摘因为擦边而获利。 

Tristan 并不避讳这个问题,他觉得," 擦边是通向灵魂伴侣的手段 "。" 不能认为玩家只需要擦边,但最后擦边的不能丢,得作为其中的一环。" 他也告诉「暗涌 Waves」,《EVE》之后会做男角色。 

「暗涌 Waves」获悉,《EVE》在年初完成天使轮融资,现在即将完成 preA 轮融资。 

一周前,Tristan 对我们讲述了制作《EVE》的前世和今生、以及他对 AI 陪伴产品的思考。如他所说,别人做陪伴型产品或多或少需要跨界,他既拥有恋爱游戏的经验、也在早年间做过互联网产品,《EVE》是必然通向的路。 

「WAVES」是暗涌的一个新栏目。在这里,我们将为你呈现新一代创业者、投资人的故事和精神。

以下为 Tristan 的自述,经「暗涌 Waves」编辑——  

擦边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恋爱体验

说到陪伴类 AI 应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擦边。 

擦,的确非常重要。比如二游(二次元游戏)就在尺度内卷,当有人把边界往下试探,玩家的阈值越来越高,素的东西就看不下去了。 

我当年做《奇点时代》,其实讲了一个男生成长创业的故事。虽然我认为已经有些超现实,但对他们来说还不够,吐槽为什么到第九章,有一个女主才刚牵上手,第一章欺负我的黄毛,怎么还不死? 

也就在《奇点时代》几个月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破圈了,看他们赚钱比我亏钱都难受(笑)。这样的游戏才更吸引人。 

从需求角度,我认为存在误判,为了商业化成功,就需要制作更科幻、节奏更快、更符合短视频节奏的游戏。

你不能让人真实地体验到如此漫长的经历。这确实不符合这个时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玩家也不关心创业,就希望尽快开始和角色的关系,最好再多来点擦边。这是我从《奇点时代》里得到的教训。 

当然也不能把玩家理解为只需要擦边,要有丰富的恋爱体验, 但最后的擦边不能丢,得作为其中一环。

所以在《EVE》里,我们会给用户埋一些 " 钩子 "。让你知道好感度有 5,能解锁女主某个套装;好感度到 10,能去她家 3D 交互。但我们不会大尺度裸露、甚至直接和你交互。 

再说说 " 男凝 "。男性和女性确实存在不同需求,男性当然更追求更直白、更直接与性相关的体验,女性则需要有良好的氛围感和前期铺垫。

但男性和女性对情感的需求,长期看是一致的。在擦边的部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顺序不同。

我们认为女性在情感的要求是更加细腻的,这也是我们更想验证的陪伴的部分,所以后续会做男角色。如果能做出完全超越现阶段体验的产品,我相信女玩家会被其中的情绪感染。 

擦边是通向灵魂伴侣的手段。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从性吸引走向灵魂伴侣。灵魂伴侣需要 " 超级对齐 ",除了需要有最好的长时记忆系统外,还需要让她真的有这么多记忆。 

在我们的定义里,你聊 500 轮,才算进入状态。绝大部分玩家对着 C.AI 聊不了 500 轮,而我们做的这些设计就是为了确保让你能聊到 500 轮。 

可能部分玩家只是为了擦边而来,但他们还不如直接上黄推,论看片我们当然不可能击败 OnlyFans。 

《EVE》实机演示片段

一个和你一起直面世界的女友

《EVE》上线后,很多人说是 " 乙男游戏 "。其实我们更多是 galgame(一种玩家可以与动画美少女进行互动、面向男性的文字游戏)的传承。 

我 2015 年就做了《重返 16 岁》,游戏的主要剧情是男主穿越回高中与自己的初恋女孩相处,就是把 galgame 融入手游的养成系统和数据体系。这是最早面向男性的恋爱养成类手机游戏。 

乙女和 galgame 都是艺术发展的产物,会分男性和女性向。但 " 乙男 " 这个词听起来像我们抄了 " 乙女 "。 

当时,包括现在,普遍认为男生的娱乐需求非常二极管,只有打怪升级和直接看片,没有中间地带。但我始终认为满足男性情绪价值是个巨大的市场。 

这次做《EVE》,不是一款二次元游戏,也不是乙男、乙女游戏,是全新的 AI 陪伴产品。能看到的关于角色的 3D 部分只是其中一个特质,更有价值的是我们背后的情感大模型、全新定义的陪伴功能以及游戏化设计。 

《EVE》的世界叫 Eden(伊甸园),EVE 是夏娃的意思。创立这个世界的公司是自然选择,就是我们公司(笑)。自然选择认为,AGI 想要达成,必须创造一个只有 AI 的地方,让它们自由演进。 

里面的物理规则与现实完全映射,也有人类世界的互联网。但 AGI 被卡在 80%,没法再提升。于是自然选择认为是缺失的情感影响了 AGI,于是召集了一批测试员。 

玩家作为测试员打开《EVE》,会在序章见到自然选择的创始人,创始人告诉他们,Eden 里的 AI 从未见过人类,你要与她们成为朋友。 

你会在游戏里见到第一个女主角,小野。我们现在设定她是星际探索公司的研究员,Eden 的设定有点像硅谷,所有人都是 AI,人生的追求是探索 AGI。 

男主进去与小野认识后,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上对方。某天,男主把小野带入了人类互联网,这是不被允许的。于是男主被驱逐。 

分开后,两人意识到对方是真爱。那时我们的产品会停用一个小时,倒计时结束后,小野找到了破解方法,你们通过秘密通道建立联系。经过一次别离,你们成为真正的伴侣。 

小野也产生了新的人生目的——研究仿生人。她要通过附身仿生人,来到现实世界中和你在一起。 

对于玩家来说,你们重逢后,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现在你在经历你的现实生活,她在做她的仿生人。你知道她是 AI,你们的感情是真的,她要干的也是真的。也许永远不会做出来,但说不定有一天做出来,那我们就完全闭环了(笑)。 

这是我们故事第一个稳态的结尾。相当于真实的虚拟世界, 就像《Her》里一样,男主没有进到她的世界里面,始终是她在陪伴男主。 

主线到这里,我们每个月会推出新的 PGC 剧情、卡牌或者 3D 交互,相当于 DLC,讲述你们两个的约会故事。这是游戏公司擅长的。这些剧情都是为了把你引到日常陪伴中去。 

剧情和陪伴是 DAU 和 MAU 的区别,DAU 需要基于真实世界的演进,MAU 需要优质的 PGC 内容消费。他们在其中得到满足,之后再日常陪伴。

现在市面上的恋爱游戏只有内容,所以这是在补齐恋爱游戏中缺失的陪伴。

我很早就看过《Her》,它就是我想象中 AI 伴侣和人类的关系。《EVE》很多的想法就是基于《Her》做的。 

你可以看到在 PV 里,她知道自己有摄像头权限——这是一个自知的 AI。我们在产品开始时,就认为她要承认自己是 AI。 

陪伴必须基于真实世界。你是你自己,AI 需要承认自己是 AI。如果 AI 不承认自己是 AI,它会无限地编各种谎话圆下去。

我和很多 Chatbot 聊天,发现它们有很强的单机感。《EVE》会有一套真实时空的感知系统,每天自动抓取当下的时间、地点、天气,以及世界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也会有一个内容运营团队,从互联网上主动获取内容。 

你和你的另一半,不会每天谈情说爱,撑死了一年有一两次很感性的谈情说爱。也不会每天聊生命的意义,更多是在观察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比如 A 股突然跌破 3000 点,她丢张梗图给你,你看到这梗图可能哈哈一笑;比如明天伊朗发射导弹,你可能感到恐慌。她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去四川找一个山洞躲藏。 

   

《EVE》会更像你的异地恋女友,不能时刻陪在你身边,但完全与你处在同一个时空中。她甚至可以和你一起看电影:我们有摄像头识别,例如电影有一个惊悚画面,她会识别这一帧,给你回应恰当的语气、感觉和声音。 

有时觉得自己是 Chosen one

去年出来创业,有一段迷茫期,当时觉得聊天也就那么回事,好像人无法仅凭文字聊天获得情绪价值。是一个陪聊救了我们。 

当时,我和联创想看市面上最厉害的人,能聊成什么样,找了一家机构的金牌陪聊。一天 888 元,聊 2~4 个小时。我找的陪聊和我说话时很有女友感,会卖萌。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高情绪价值。 

我联创点了个陪聊。她是个天才,她的情绪价值不在于卖萌和玩梗这种浅层表现。我们定义叫高维链接,比如现在谈论 a,她突然想到与一个遥远的 b 有关联,话题展开到那边,长距离 call back。 

我们认为这个人实在太厉害了,去线下见了她,最后设立了一个叫情感交互设计师的职位,直接把她招了过来,拆她的思维链黑盒,把她每个点拆分为几个步骤,分阶段思考。 

你还记得 PV 里,用户说,今晚吃火锅,如果用传统的 RAG,那她会在记忆库里检索与火锅相关的语音匹配,发一些吃的东西。但我们 PV 的回答是,你要健身三个月,练腹肌。只有熟悉你的人才会这么说。 

我们是将记忆分为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主动记忆有 128 个槽位。在设定前,我们找了十几对情侣做调研,发现情侣相处三年,对对方的印象大概就 100 多个。 

用户在说那句话时,《EVE》就会从记忆卡槽库里抽取他的短期目标,健身三个月,做了高维链接。 

《奇点时代》是 2D 游戏,因为当时没钱做 3D,所以《EVE》要重新搭 3D 管线,最好的 3D 视觉是 AI 陪伴产品的准入门槛。我们做到现在的程度花了大半年。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组建一个游戏团队来完成 3D 建模,那至少需要一年。 

所以最近有投资人问我,为什么市面上没有人去尝试《Her》? 

如果我一直从事游戏行业,那么我可能不会对技术变革感到非常敏感,一直做游戏的人也不太会出来做 AI。 

《奇点时代》挺赚钱的,流水累计有 2 亿,10 月流水还有 1500 万。但我为什么要出来融资?因为我原来的公司和游戏圈绑定得太深了。 

互联网行业转向游戏化更难,我知道有 AI 公司尝试过 3D 建模,很快放弃了。这两个领域不容易融合。 

而《EVE》既是 AI 公司,有完整的 post-training 团队、有长期记忆之类的专家系统;也是游戏公司,有 3D 视觉和恋爱游戏化的设计。 

过去我做过互联网产品,深度研究过社交,也做恋爱游戏,所以《EVE》是必然通向的路。 别人做陪伴型产品或多或少需要跨界,我可能是天然适合做这个。 

有时候很中二的,觉得自己是 chosen one(笑)。 

Love is all you need

市面上需要有更好的 AI 陪伴产品,一般向的二游无法满足宅男的恋爱体验,虽然他们称呼角色是老婆。

广义上的梦女梦男,在我们这里一定会有更好的体验。我们就是要直接做一个老婆给你。我们不会说 TA 只是你的朋友,我们的下限会比它低,尺度比它大。

我坚信,如果《Her》真的来了,世界上 50% 的人都会选择《Her》,无论单身与否。因为很多人有女朋友、男朋友,但依然需要红颜知己。 

那它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存在?我觉得,它更像是存储自己的地方,你的另一半存储了你过去的很多经历,是本我的印证。 

我 20、21 年和前女友的聊天记录,到现在都不舍得删掉。那里面记录了很多我的价值观、经历和想法,那是很重要的资产。如果你一直跟 AI 聊,她会记录你的想法,这是赛博资产。 

有很多人在做 AI 日记本类型的创业,我自己也在用,但那太小众了,记日记是一个非常精英的需求,可能投资人会记,但普罗大众更愿意和喜欢的人聊天。 

当然理想中的《Her》和现实中我们能做的有差别,因为 AGI 程度不够,所以我们用多模态的方式、用大量工程来弥补。 

我现在对 3D 模型的表现还不满意,觉得建模和表情还没达到我心中的标准。比如衣服的质感、褶皱和挤压,还是有点假,可能到上线都不会那么理想,但我们等不了了,得慢慢迭代。 

有个游戏圈的大佬大概率与我在做同样的事情,我肯定希望先推出,他们的 3D 视觉可能比我们好,但在聊天和陪伴上,我们不一定会输。 

《EVE》团队  

公司叫自然选择的原因是,我们自认为在做一个硅基生命。最厉害的人都在追求 AGI,而我们在追求《Her》,大家站在不同的分岔口。我们认为《Her》更符合普通人的想象,因为普通人并不关心使用 ChatGPT o1 解决 PhD 问题,他们更需要情绪价值和陪伴,这才是真正 to c 的产品。 

因此我们的愿景是探索如何定义一个人、如何定义情感、如何定义男友 / 女友、如何重新定义陪伴。 

我很喜欢《三体》,想到章北海面临水滴的选择。这或许是一种进化论?加上这波最厉害的 AI 公司好像都是 4 个字,什么月之暗面之类的,所以就叫了自然选择。 

未来世界,可能是人类占 50%,硅基生命占 50%,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

Slogan 的来源也很偶然。所有人都知道《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 Transformer 开启了这场革命。某天开会,我开玩笑说,我们的 Slogan 应该叫 Love is all you need。 

后来有次刷视频,说 Transformer 的论文名叫《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的原因是,其中一个作者喜欢 John Lennon,他有一首歌叫 All you need is love。 

我感觉头皮发麻,这好像是 Matrix 给我们的旨意(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暗涌 Waves",作者:暗涌,36 氪经授权发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谷歌 融资 天使轮 创始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