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融媒体 前天
今天,我们十分想念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

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五年归国路,十年 " 两弹 " 成

他坚信"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

一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艰苦奋斗

我国的 " 两弹一星 " 横空出世

他就是——钱学森

16 年前的今天

2009 年 10 月 31 日

钱学森逝世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

一同缅怀这位伟大而光辉的人民科学家

↓↓↓

" 无一日、一时、一刻

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

钱学森 1935 年从上海出发去美国留学,在轮船上留影。

1935 年,钱学森赴美留学深造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他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之后为追求更深邃的知识

他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在这里

钱学森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

世界著名科学家冯 · 卡门

在导师的指导下

年轻的钱学森很快脱颖而出

成为航空理论方面杰出的科学家

他提出 " 卡门-钱近似公式 "

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

壳体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

1940 年,钱学森加入当时

加州理工学院最前沿的火箭小组

他的研究重心从航空开始转向火箭

七年之后,钱学森已经是

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

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一时间

钱学森成为美国科学界最明亮的新星之一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多年异乡求索

钱学森始终保有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

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家!

然而回国并没有那么顺利

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

当时的美国海军部副部长放狠话

"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秘密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

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

面对美国官员的质询

钱学森的回答掷地有声:

" 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 "

直到 1955 年 6 月的一天

钱学森及家人躲过联邦调查局的跟踪

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求助信

这封信辗转寄回祖国

在信中,他说

" 无一日、一时、一刻

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

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

1955 年 10 月 8 日

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

" 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着的祖国

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

1955 年刚刚回国的钱学森

刚安顿好就赶往东北考察

陈赓大将问他:

" 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

对中国研制导弹充满信心的钱学森

回答得很干脆

"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从东北考察归来后

钱学森在北京见到了彭德怀

话题依然是导弹

钱学森向彭德怀表示

美国从军方支持研制到搞出第一枚导弹

用了近 10 年时间,而中国可以更快

1956 年 10 月

钱学森受命组建了

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钱学森带领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在钱学森的参与和组织下

1960 年 11 月 5 日

"1059" 仿制导弹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迈入了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这枚仿制导弹后来被命名为 " 东风一号 "

" 东风快递 " 的传奇从此开启

1966 年 10 月

钱学森作为总技术负责人

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从此,中国的核导弹

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正是有了像钱学森这样的民族脊梁

才使得国家的科学事业高速腾飞

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至少向前推进 20 年

1970 年 4 月 24 日

" 长征一号 " 运载火箭

搭载着 " 东方红一号 " 卫星

拖着巨大的火焰奔向太空

钱学森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

义无反顾地把毕生的精力

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弹 ( 导弹 ) 、箭 ( 火箭 ) 、星 ( 人造卫星 )

船 ( 飞船 ) 、器 ( 航天飞行器 ) 全面发展

钱学森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他的任务

晚年,钱学森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

在 82 岁高龄时,他在信中说道

"21 世纪的中国人

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

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

2003 年

" 神舟五号 "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

回到北京后

他专程到钱学森家中报到

从此直到 2009 年 10 月 31 日

98 岁高龄的钱老逝世

每位从太空凯旋的中国航天员

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

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

"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

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

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

1961 年

钱学森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力学系授课时

发现很多同学没有计算尺

可当时一把计算尺要 10 多元人民币

很多同学由于家境贫寒

确实买不起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一万多元奖金

让学校为力学系的学生购置计算尺

而当初受到资助的同学

很多人后来都成了我们国家

最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钱学森捐资为学生购买的计算尺。

钱学森曾说

"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

这并非口头表态或自我标榜

1994 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

100 万港元奖金

对于这笔巨款,钱学森不仅没有心动

甚至都没有经手

直接委托秘书捐给祖国西部的治沙事业

钱学森不爱钱,也不爱名

名扬四海后

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

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顾问或名誉顾问

对于别人称自己为 " 导弹之父 "

他说:"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

钱学森不爱钱,也不爱享受

他住在一座红砖公寓楼里

整整 49 年没有搬过家

上班常用的公文包还是在美国时

参加国际会议获赠的,跟随他近 40 年

他用的芭蕉扇都是补了又补

实在不能用了才淘汰

聂荣臻赞扬钱学森

" 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

艰苦朴素地生活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钱学森说

"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

表示满意的话

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如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

未来

中国航天人还会用更多成就

告慰钱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今天,我们深深缅怀钱学森

致敬每一位为国奉献的国之脊梁!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作者:王凤祥

校对:盛宇

主编:张诗梦

编审:李景璇

转载请注明来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钱学森 火箭 美国 中国人 航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