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和闺蜜 A 小姐约了个饭。
她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影视制片人,常年带着剧组在全国各地跑。
我们见面那天,她刚刚从山东出差回来,晒得有点黑,边翻菜单边苦笑:" 我这个夏天,仿佛在各城市酒店之间打卡。"
一聊到酒店,她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吐槽。
" 你知道我们现在带剧组,最头疼的事是什么吗?" 她一边撕湿巾,一边抬头说," 不是演员档期、剧本过审,是订酒店。"
我有点好奇:" 是明星要求宝格丽、安缦大套房订不到吗?"
结果闺蜜直接翻白眼:" 宝格丽?安缦?那种是拍广告、走红毯才敢开口的事。我们拍剧动辄一两个月,讲真,要谁提这种名,全国都要给她拉黑。"
她解释,大多数明星不会说 " 我只住 XX 酒店 ",他们会留一手,写在合同里的是 " 五星级酒店套间 "。
四平八稳,体面而模糊,背后的潜台词是:" 我不指定名字,但你别太寒酸。"
真正的选择,其实落在制片人手里。
A 小姐说她已经练出了一套引导式选房术。
" 我一般会给演员团队提供三到四个选项,都是在我预算允许范围内挑的,比如某个国产五星酒店、一个新开的国际品牌、再加一个服务式公寓,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报价我也不会一次说死,但会暗示哪家是最实用的。"
听上去挺专业,但 A 小姐现实中操作远比我想象中拮据得多。
" 你知道我们普通剧组住多少钱的吗?" 她一边喝水一边说,"90~110 元,最多 140 元,这就是我们每晚的标准。"
我惊讶:" 你这连如家都订不起吧?"
" 说得好像我们住得起如家似的。" 她笑着摇头," 连锁酒店现在根本不接我们这种长租单,除非淡季或者亏本促销。"
" 我们大多数时间住的,都是郊区的非连锁酒店、私人老板开的宾馆,关键是要大、能改造,比如把餐厅改成服装间、把地下室接上下水接洗衣机。"
见我错愕表情,她又补了一句:" 麦琪,你知道我们对房间唯一执念是什么吗?是卫生!"
闺蜜一字一顿:" 我们反复强调卫生。只要干净,别的都能忍。"
然后,她给我讲起某次在重庆工厂区拍摄,为了节省预算,住进一间不到 100 元的酒店,硬着头皮熬了三个月:" 每天回房,第一件事就是用湿巾擦床板,用自己的毛巾垫着枕头。我们自己知道住的有多寒酸,但也只能咬牙坚持。"
A 小姐语气很淡,像在复述别人的故事,但我能听出来,这是行业共识:疫情后,明星依旧住五星级酒店套间,制片人却在为每一张床位的 10 块钱斤斤计较。
她说现在自己对剧组酒店的底线只剩两条了:干净、能开票。
" 剩下的,我全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02
闺蜜感慨,她其实最怀念的是疫情期间拍戏。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剧组最难,但她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住得最体面的阶段。
A 小姐回忆,前两年,她还能用 120 元一晚的价格,住进某些协议价 300 元 + 的品牌酒店。
那时候行业风气是只要有预算,大连锁也肯谈,小酒店也肯降,制片人只要谈得动,就能让整个剧组睡得踏实。
现在,她说,二线城市想谈到 140 元一晚的酒店都得求爷爷告奶奶,所以只能找那些常年接剧组的酒店。
" 我们现在是缝缝补补过日子。"A 小姐抿了口茶,用这个词来形容现在剧组制片的工作状态。
她笑了笑,和我举了个例子,上个月她考察了一个上海远郊区县的经济连锁酒店品牌,外观看着很舒服,结果一问价格,直接劝退。
A 小姐随口问一句:" 有没有协议价?我们剧组有几十间长租。"
对方拼命摇头,连试图谈判的空间都没有。
闺蜜感受到了后疫情时代风向变化,国内连锁酒店以前还愿意和剧组聊聊,现在连开口说话都勉为其难。
但她也说,幸好大家心里都明白情况,包括明星。
A 小姐庆幸现在的明星也没以前那么多王爷公主病了。
她说,自己见过某师奶收割机男演员要求住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套房,但那种情况,往往是剧组客串、短住,时间可控,成本能算。
而跟组两个月的主演,嘴上虽然写着 " 五星酒店套房 ",心里其实都明白,真要选了特别贵的酒店,拍摄预算就得从其他地方砍回来。
" 你选贵的酒店,我就只能减你片酬。"A 小姐直言," 明星团队都不傻,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毕竟这年头,我们制片预算表上所有东西都在缩水,包括演员的待遇。"
她说得很平静,像在谈别人的事,但我能听出那股疲惫。
闺蜜自嘲说,以前住得差也认了,毕竟那时候工资高,奖金多,年薪百万算是常规行情。
但现在她早就降薪了,连带剧组的额外收入都没了。
" 你知道我疫情前年收入多少吗?" 闺蜜抬头看我一眼,没等我回答,自己接上," 现在连以前一半都不到。"
她说完,语气却并不沉重,反而像是在陈述某种行业共识:" 至少我还在牌桌上,就算没被淘汰。"
A 小姐其实也理解,大家都难,一家酒店住久了,前台经理、客房大姐、保洁主管,她都能叫上名字。
有时候晚上收工回来晚了,顺口多聊几句,她也能听见点有的没的,谁谁工资被砍了,哪个部门裁了一半。
她反问我,"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很多酒店房价涨了,但服务反而缩水了?"
闺蜜把这当成连锁反应里的其中一环。
" 预算被砍的不止我们剧组。" 她叹了口气," 还有剧组酒店。"
03
前段时间,闺蜜休假,在北京住进了一家桔子酒店。
她实在太累了,刚结束一个剧组的善后收尾,想着给自己放几天假,住好点。
结果第二天一早,她下楼吃早餐的时候,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楼大堂中央的大长桌前开会。
一开始她以为是哪家创业公司在路演,后来听了两句才发现,那是另一个剧组。
拍短剧的。
十几个人,编剧、导演、主演、场记,电脑全摆出来,带着小耳麦在一边剪辑一边讨论。另一边,演员对着玻璃窗练台词,边说边拍,拍完立刻改剧本。
A 小姐一愣,跟我说了句特别讽刺的话。
" 他们这种短剧剧组,反而还能住得起桔子这种轻奢。"
" 我们正剧剧组,好几百人的项目,还在郊区比谁住得更差。"
闺蜜说这话的时候,我能听出来有点鄙视,还有点羡慕。
她当然看不上那些一集不到一分钟、全靠封面和狗血剧情吸流量的短剧内容。
但 A 小姐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资金、话语权、甚至年轻编剧和摄影的资源,都在慢慢往那边流。
" 以前我们会笑他们说拍快手戏,三天写完,七天拍完。"
" 现在他们反过来笑我们,说拍长剧才是冤大头。"
这场位移,是疫情三年后加速发生的。
大厂收缩,平台控盘,营销转向,原来能烧钱拼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少,连带着,能撑起一个大中型剧组吃住行的预算,也越来越少。
而短剧呢?
内容轻,迭代快,回本周期短,不需要明星,观众也不挑,广告客户看重的是转化效率,平台看重的是停留时长。
更关键的是,投资人看到了结果。
正剧拼了两年拍完,播出遥遥无期,短剧三天上线,一周变现,流量能换广告,IP 还能开发成第二季、换主演、再复活。
这一来一回,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闺蜜说,现在不是谁预算高谁话语权大了。是看谁能用最少的钱,控住风险,撑到杀青。
她说完这句,沉默了一下,又加了一句。
" 现在连酒店,都能看出谁才是我们影视剧行业的主角了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