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纸媒曾是生活的主角。报刊亭、卖报人是许多人每天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它们不仅是信息媒介,更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然而,这个传统行业如今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一方面,全球印刷报纸杂志市场消费量预计在 2024 — 2029 年期间将整体下降 2.99%,欧美发达国家的报刊亭大量关闭,街头报童成为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在全球报业中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2025 — 2030 年间报业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约为 1.8%。这一区域的数字报纸与杂志市场复合增长率将约为 2.56%。这种反差鲜明的现象折射出全球纸媒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复杂境遇。
街头文化的标志
在意大利,报刊亭曾是街头文化的重要标志。绿色的八角形铁皮小屋散落在罗马的广场和小巷中,不仅售卖报纸,更是社区交流的角落,人们习惯在此闲谈政治、足球和天气。76 岁的马西米利亚诺回忆说:" 我以前常来给自己和父母买报纸,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了,我带着孙辈们来这里:我给自己买报纸,也给住在附近的儿子和儿媳买,偶尔还会给孩子们买一本漫画书。"
但这种代际记忆正在消退。马可 · 沃尔皮尼的家族近百年来在特莱维喷泉附近经营着一家报摊,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经营权,却很快意识到自己无力维持生计。" 五年后,报摊就不复存在了。人们会通过手机获取所有信息。" 他说。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 年意大利全国报刊亭日均售出报纸 954 万份,十年后锐减至 260 万份,2024 年仅剩不足百万。过去二十年,三分之二的报刊亭关门歇业,如今只剩约 1.2 万家仍在营业。为了维持生计,经营者不得不转向卖旅游纪念品,报纸成了摊位上的 " 点缀 "。
与罗马依赖街头报刊亭不同,日本曾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家庭配送网络。每天清晨,成百上千的配送员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街巷中,将《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准时送到数百万家庭信箱里。这一系统的覆盖率一度高达九成以上,2 万个配送站遍布全国。二十世纪中叶,许多赴都市求学的学生靠送报赚取学费、补贴生活,送报因此成为日本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但这种盛况正逐渐成为历史。数据显示,2024 年日本全国造纸和纸板出货量降至 1991 万吨,创 39 年来新低,报纸用纸的减少是主因之一。过去二十年,日本的送报员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三,年轻人普遍不愿再从事这份辛苦而低薪的工作,导致配送体系明显 " 退化 "。在和歌山县田边市,82 岁的竹中清先生和他 79 岁的妻子竹中妇志子经营了一家有近 85 年历史的报刊售卖与配送店。即便风雨交加,他们每天仍坚持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中。但由于体力难以支撑,这对夫妻最终在 2023 年 11 月结束了报纸配送服务。
罗马的报刊亭与东京的送报网络,曾是日常生活的背景音,如今却渐行渐远。它们的式微不仅是纸媒行业的缩影,更意味着一种城市节奏和社区联系的慢慢消散。
纸媒的火种仍在
然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这一行业依然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以创新的方式寻找生存之道,用坚守证明着纸媒存在的价值。
在德国慕尼黑,《南德意志报》在印刷版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产品负责人迈耶表示:" 当印刷版继续为老读者提供熟悉的体验时,数字版要成为年轻一代进入新闻的门票。如果我们不能同时抓住这两类人群,我们就失去了未来。" 为此,报社重新成立核心小组负责内容与产品决策,并引入新的绩效指标。到 2023 年底,数字订阅用户数已接近 28.5 万人。
贝茜 · 巴尼特则为了拯救小镇的报纸展开了一场 " 救援行动 "。作为美国《基奥瓦县独立报》这份地方周报的出版人兼编辑,她在得知长期合作的印刷厂即将关闭、几十家小报面临停刊危机后,立即奔走联系外州印刷厂。贝茜说,她必须这样做——因为在科罗拉多东部的乡镇里,许多居民仍愿意继续拿着纸质版报纸,这仍是他们了解学校活动、政府公告、邻里新闻的主要方式。
纸媒的未来或许不再是昔日的辉煌,但它绝非走向消亡。在数字化浪潮中,那些能够拥抱变革、坚守品质、服务社区的报纸,正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们用坚守告诉世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依然有人需要那份翻阅报纸时纸墨的清香,需要那份经过编辑把关的可信内容,需要那份连接社区的温暖纽带。
纸媒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