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观察Autoobserver 前天
单季亏损高达80亿,保时捷为何“猛踩刹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保时捷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保时捷出现了 9.66 亿欧元的营业亏损,而去年同期为营业利润 9.74 亿欧元,差额近 20 亿欧元。这也是保时捷多年来罕见的首次单季亏损。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40.35 亿欧元骤降至 0.4 亿欧元,同比暴跌 99%,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 14.1% 暴跌至 0.2%。

与此同时,保时捷还宣布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现任 CEO 奥博穆(Oliver Blume)即将卸任,由前迈凯伦 CEO 迈克尔 · 莱特斯(Michael Leiters)接任,相关任命自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业绩危机与管理层变动的双重冲击,不仅牵动着保时捷自身的未来走向,更折射出全球豪华汽车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浪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多重压力下的盈利神话破灭

保时捷此次业绩滑坡并非偶然,而是内外部多重因素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

从核心经营数据来看,2025 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 21.25 万辆,同比下滑 6%;营业收入达 268.6 亿欧元,同比下降 6%。虽然销量与营收的降幅尚在可控范围,但利润端的全面崩塌却暴露出更深层次的经营困境。

保时捷官方将利润暴跌归因于多个核心因素的叠加影响。

首先,产品战略调整带来的巨额特殊费用,成为压垮利润的稻草。2025 年 9 月,保时捷突然宣布调整电动化路线:推迟纯电 718、旗舰 SUV 等车型上市计划,延长燃油版 911、混动 Cayenne 的生命周期,同时终止投入巨资的电池自产项目。这一系列调整直接产生了 27 亿欧元的重组支出,其中涵盖工厂生产线改造、研发方向调整及人员安置等成本,而 2025 年全年战略重组总成本预计将达到 31 亿欧元。对于利润本就承压的保时捷而言,如此大规模的一次性支出,直接导致了第三季度的亏损局面。

其次,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保时捷失去了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曾为保时捷贡献超过 30% 的全球销量。然而 2025 年前三季度,其在华销量仅为 3.22 万辆,同比大幅下滑 26%,较 2021 年 9.5 万辆的历史峰值下降近三分之二,全球占比也从 30% 降至 15%。

第三,美国市场的关税压力与内部组织变革成本,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2025 年美国对进口汽车的关税政策,已为保时捷前三季度带来 3 亿欧元额外成本,全年预计损失达 7 亿欧元。由于关税成本难以完全转嫁,保时捷美国市场几乎难以盈利,虽前三季度在美销量达 6.44 万辆,却未能转化为有效利润,而计划中进一步提价的策略,反而可能引发销量波动风险。

最后,组织变革带来的相关费用也不容忽视。保时捷已启动全面的组织结构优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 1900 人,并在 2025 年内裁减 2000 个临时岗位,合计减少 3900 个工作岗位。相关的补偿与架构调整成本在短期内将持续侵蚀利润。

新帅能否带领保时捷触底反弹?

业绩危机的背后,管理层压力集中爆发,而奥博穆的卸任与迈克尔 · 莱特斯的接任,成为保时捷寻求变革的重要信号。

自 2015 年出任保时捷品牌 CEO 以来,奥博穆曾带领品牌实现稳健增长,其 2022 年 12 月同时接掌大众集团 CEO,形成独特的 " 双重 CEO" 架构。然而这一安排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投资者普遍认为其不符合现代企业治理准则,特别是在保时捷转型的关键时期,双重身份可能导致利益冲突与问责机制弱化。

随着 2023 年底大众集团宣布大规模裁员并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引发工会强烈不满,加上 2025 年保时捷业绩急剧下滑带来的投资者压力,奥博穆最终不得不放弃其中一项职务,选择继续担任大众集团 CEO。

接任者迈克尔・莱特斯因专业背景而被寄予厚望。他曾在法拉利、迈凯伦等知名豪华品牌担任重要职务,对高端汽车市场的产品研发与品牌运营有着深刻理解。跨品牌的任职经历,让外界对迈克尔・莱特斯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为保时捷 " 勾勒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

然而他面临的挑战也堪称艰巨:在外部,需要应对中国市场持续下滑、美国进口关税压力、全球电动化进程放缓的三重考验;在内部,则要推进战略收缩、裁员重组、产品结构调整等复杂任务。如何在稳定短期业绩与推动长期转型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其履职后的首要课题。

为尽快摆脱经营困境,保时捷也已经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措施," 瘦身减负 " 成为当前的核心策略之一。除了此前公布的裁员计划外,保时捷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管理层与员工代表的磋商,计划在 2025 年底前推出第二套重组方案。据悉,新方案将重点调整薪资结构与员工福利体系,而非采取进一步裁员措施,以期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内部矛盾。

产品战略方面,在电动化转型遭遇挫折后,保时捷选择重新聚焦燃油车与混动车型,希望通过这些成熟产品实现 " 回血 "。这一调整虽然有助于短期改善现金流,但也引发市场对其长期转型决心的质疑。毕竟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短期 " 回血 " 能否为长期转型赢得足够时间,仍是未知数。

在中国市场推进 " 本土化救赎 " 被视为保时捷突围的关键突破口,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保时捷中国高层坦言,重新赢得年轻且注重数字化体验的中国消费者信任 " 是一场马拉松 "。有机构预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下滑趋势预计将持续到 2026 年。

为扭转这一局面,保时捷正在加速补齐智能化领域的短板,然而其长期以来 " 重三电技术、轻软件开发 " 的技术路线导致车机系统明显落后于本土品牌。在渠道端,保时捷计划到 2026 年完成经销商网络的优化布局,但在本土品牌快速崛起的市场环境下,其本土化战略的最终成效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传统豪华品牌的集体困境与出路

放眼业内,保时捷当前面临的经营危机并非个案,而是整个传统豪华车品牌在行业变革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和电动化投入产出比持续不及预期,多个豪华品牌都已相继调整其转型节奏。如兰博基尼将首款纯电动车推出时间从 2028 年推迟至 2029 年;法拉利把首款纯电动车型的发布计划从 2025 年延后至 2026 年春季首发、2026 年 10 月交付,后续更传出进一步推迟至 2027 年的消息。

这一系列战略回调揭示了一个行业现实:在当前的转型环境下,传统豪华品牌正从激进的全面电动化目标,转向更加注重短期财务健康和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务实发展路径。这种转变既是对市场现实的妥协,也是对自身资源优势的重新审视。

与保时捷当前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拉利的成功实践。这家意大利超跑制造商凭借坚守大马力燃油车的传统优势,并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重要的过渡桥梁,在行业变革中保持了约 30% 的稳定利润率。法拉利的战略选择表明,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来自盲目追随电动化潮流,而在于持续放大自身独特的品牌基因与产品稀缺性。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高端品牌的快速崛起正在改变市场竞争格局。蔚来 ET9、仰望 U8 等车型通过创新的 " 科技豪华 " 定位,在百万级市场不断挑战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豪华汽车的竞争维度正在从传统的机械性能比拼,转向智能技术生态与用户体验的全面竞争。

保时捷此次的巨额亏损本质上是战略滞后、市场更迭与内部治理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曾经的 " 印钞机 " 暂时熄火,保时捷的自我救赎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将成为整个行业应对深刻变革的试金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保时捷 神话 美国市场 ceo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