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 前天
网红批量倒下,还有救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就在今年 9 月,已运营 19 年的北京豆瓣书店宣布于明年 5 月正式闭店,并开始清仓阶段。 

于是网友们开始讨论这样一个现象:这两年身边的书店越来越少了?

那些曾经温暖过无数个周末午后的阅读空间,如今只剩下记忆中模糊的门牌。再次出现在视野里时,大多都已是关门的消息。

更令人怅然的是,记忆中属于书店的那份恬静专注也开始渐行渐远。如今尚在营业的书店,书籍的领地正在被各种文创产品、咖啡餐饮空间挤压。书架则默默退居角落,成了点缀的背景。

这种空间上的退让,就像书籍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地位一样——从精神食粮彻底变成生活的装饰品。

倒闭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一家书店。这些书店的名字各不相同,但书店的环境永远都是恬静、安逸,也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在驻足品读。

只是近些年,那些混合着油墨与木香的空间,正悄悄从我们的城市地图上消失。

2020 年至今,书店消亡的名单长得令人心碎。有媒体统计,2024 年之后,全国至少有 7 家知名网红书店品牌出现闭店或退出市场的现象。

2025 年 9 月,北京的豆瓣书店宣布将要闭店,这家店开业于 2006 年,书店的对面就是清华大学南 3 门,与北京大学的距离也很近。而就在书店宣布关门后,很多曾经光顾过的书友们再次前往打卡,留下最后的纪念。

豆瓣书店是传统的老式书店,也就意味着店里的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书塞满。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到店打卡的感受:" 低头挑书的人,来参加书店的葬礼。"

也有人说听到店主说 " 干书店干够了 "。关掉书店虽然让很多人感到遗憾,但也许对于疲于经营的店主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同样也在今年 9 月,开业 15 年的北京库布里克书店也正式宣布闭店。与豆瓣书店境况一致的是,库布里克书店宣布闭店后反而在社交平台上人气 " 飙升 "。有网友去过之后就发现,之前想买的好书已经被抢光了。很多人在店里打卡,甚至有人千里迢迢赶来,只为在熟悉的招牌前拍个照片。

可能比起买书,这些专程来打卡的人,更像是来完成一场与自己阅读记忆的告别仪式。

这似乎是国内的独立书店经营所必然出现的尴尬困境,而这种困境也不是这两年才有的,但这两年的形势更加严峻。

杭州的纯真年代书吧创立于 2000 年,开业期间接待过无数作家、学者,当然接待最多的还是那些默默读书的人。只是受天气和景区限行等因素的影响,纯真年代书吧陷入持续的亏损。

2024 年 9 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 " 纯真年代 · 结缘之夜 " 直播义卖活动,不少文化界人士也捐出作品支持,总算又为这家书店注入了一些 " 活血 ",让书店能继续开下去。

这些独立书店有情怀、有回忆,却似乎没有未来了。

老牌书店扛不住,那些概念新颖的阅读空间,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夏天,曾被誉为 " 最美书店 " 的上海新华文创 · 光的空间传出暂停营业的消息;主打书店空间艺术感的 " 钟书阁 " 在今年也陆续关掉了许多门店;甚至以精品图书空间闻名的来自日本的书店品牌茑屋书店也在今年陆续关闭了多家门店……

每一家书店的关闭,都像在读者心中的文化地图上熄灭了一盏灯,这些名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更是无数人精神世界的坐标。

遗憾的是,如今的它们只有在宣布结束营业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注意力

当我们一次次在社交媒体上得知书店关门的消息,当我们无数次与记忆中的精神角落告别时,一个更沉重的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为什么这些曾经的文化绿洲会接二连三地陷入生存困境?为什么书店越来越难做了?

其实原因有很多,最直接也最无奈的便是那本经济账。不断上涨的地租和运营成本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每一位书店经营者的身上,单靠卖书实现的微薄利润很难平衡收支。再加上线上书店折扣战的冲击,实体书店在价格上完全没有优势。

于是卖书这件事很自然地变成了一场由读书爱好者主导的 " 粉丝经济 "。然而,比经济困境更尴尬,也更本质的现实就是:读书人越来越少——

读书,正在变成一种小众爱好。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回想一下书店在我们心中的样子。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书店,也不管如今的书店如何迭代,叠加咖啡、文创、展览等多少新属性——有一个基础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书店必须是一个能让人静下来的地方。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要求人们保持 " 专注力 " 以获得知识,而书店,是为了守护和提供这种专注力而出现的,关于书的 " 神圣空间 "。

而如今,专注力是一种比任何能力都稀缺的资源。 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智能手机和无数碎片化信息重新 " 编码 "。那块小小的屏幕培养了我们追求即时满足的阅读习惯——一个标题不吸引人,手指一划就跳过;一段视频前 5 秒没爆点,立刻被无情关闭……

我们的神经习惯了这种高频、强刺激的投喂,早已形成了快速跳转的模式,长时间停留在单一、线性的信息状态变得难以忍受。这种注意力的溃散,是全面性的,现在的人不光书看不进去了,连一部需要沉浸代入的电影、一集需要耐心铺垫的电视剧,都显得冗长不堪。

所以,节奏更快、冲突更密集的 " 短剧 " 应运而生,它们信奉的是 " 黄金 5 秒钟 " 原则——必须在 5 秒内抓住观众,否则就会被抛弃。

而在这样一场争夺眼球的时间战争里,读书这种需要慢热、需要主动思考和想象的活动,其节奏显得如此 " 不合时宜 "。

所以人们喜欢看短视频 " 讲书 ",因为可以边听边做其他的事。而互联网上所谓的 " 读书博主 ",无论面对怎样的文字内容,都要训练自己在最多 2 分钟的视频中迅速把一本书的精华说清楚,因为这就是人们留给书的 " 专注 " 时间。

大人尚且被深度影响,小孩子更是在最需要培养专注能力的年纪,早早地被卷入了这场注意力的收割战中。有网友晒出现在小孩子写的作文,字里行间充满了 " 引经据典 "。只是在 80 后 90 后小的时候,背诵的是名人名言,阅读的是经典寓言与故事,尝试书写的是一套相对严肃的语言体系。

而如今孩子引用的内容,是脑海里盘旋的、挥之不去的短视频 BGM。这些碎片化的语言固然是时代的一部分,但也无情地挤压了孩子能系统化、深度化学习的空间,他们的关注度停留在了最表层的娱乐内容之上。

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过去,我们的闲暇时光可能会自然地分配给读书、看报、逛书店。现在,这些时间被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无数手机应用瓜分殆尽,每一分钟都被精准地填满。

书店失去的不仅仅是走进店门的顾客,更是顾客那份必不可少的、悠闲的心境和能够长时间专注的 " 整块时间 "。

高效率

而即便对于那些依然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由于互联网电商的持续发展,他们的阅读习惯与购书方式也已被彻底重塑。书店的消亡,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不读书的人变多了,更是因为连读书的人,也不再那么需要书店了。

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阅读仅仅是兴趣之一。而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数字化阅读以无可匹敌的便捷性,瞬间满足人们的兴趣——而这一点,从根本上击败了实体书店的 " 局限 "。 

任何一家引以为傲的实体书店,其藏书量在京东、当当等线上平台所构建的 " 无限货架 " 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 猜你喜欢 " 通过冷静分析你的浏览与购买轨迹,直接将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籍推送到眼前。

电子书与手机阅读 APP 的普及,更是将阅读场景从书桌前解放出来,通勤路上、旅行途中、午休间隙……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全新的阅读方式填充,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另一种阅读形态—— " 听书 " 的兴起,则精准地契合了当代人对于注意力多线工作的需求。它允许人们在开车、做家务、运动时,同时 " 阅读 " 一本书,将原本互斥的时间块叠加利用。这进一步解构了 " 阅读 " 必须正襟危坐、手捧纸书的传统形态。

有媒体报道,《2024 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中显示:实体书店在 2024 年的图书零售大盘中,仅分得 13.99% 的份额,还不到线上渠道的三分之一。

这也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 " 买书 " 这一行为如同购买其他商品一样,成为一种高度依赖线上平台的消费习惯时,书店所承受的冲击,与其他线下实体零售业并无本质不同。

然而,在这场效率的革命中,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什么?

关于书店的回忆,从来都不只有买书本身。在书店里,你的目光可能会无意间掠过一本装帧奇特的书,可能会在一个冷门分类的书架前驻足,可能会因为随手拿起一本从未想过的书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种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惊喜的 " 邂逅 ",是属于旧时代的偶得的 " 浪漫 ",但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这样的浪漫已荡然无存。

这或许就是书店在当代最为深层的尴尬:它精心守护的宝藏,那个由宁静、专注和不期而遇构成的精神家园,即使在最爱它的那部分人心中,依旧显得陈旧,变得容易被遗忘。

自救

其实对于书店的困境,社会各方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很多地方政府就在持续推出实体书店扶持政策,想要从资金、场地和运营上为书店输血,希望将这些文化地标保留在城市肌理之中。

这背后是一种共识:书店远非普通的零售商店,它对于构建一个完整、多元的城市商业与生活生态至关重要,因为书店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面对生存压力,书店自身也并未坐以待毙。它们的转型路径清晰地指向从 " 卖书 " 到 " 卖空间 ",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书店的 " 网红化 "。

比如就有网友发现,上海的库布里克书店大幅弱化了书的比重,这家书店实际做的,是一个融合了餐饮、零售与活动的复合式生活空间。

而这一模式最成功的范本,其实就是日本的茑屋书店。它之所以能在日本本土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深度嵌入了大众日常的生活细节中——通过积分通卡、租赁服务等体系,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相比之下,中国的绝大多数书店仍处于艰难的摸索阶段,因为过去我们传统观念中 " 书店即文化消费场所 " 的认知已被打破,而新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其实书店为了生存而选择改变,这本是商业世界再正常不过的法则。但在众多书店倒闭与转型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可能更令人深思——

我们正在失去那种在书架间偶然与一本陌生书籍相遇的精神惊喜,失去一种允许漫无目的、进行 " 无用 " 探索的慢生活的可能。

书店的未来,或许不在于它能否活下去,而在于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一种空间,来安放那些不愿被算法定义的精神追求。因为,书店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碎片生活最温柔的反抗。

监制:视觉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豆瓣 网红 北京 阅读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