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REDMI 方面推出 K 系列新款旗舰产品的 K90 系列,其中除了备受关注的 K90 Pro Max 之外,按惯例会扛起了出货量大旗的标准版 REDMI K90 却出现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外界对于 K90 的讨论并未集中在产品本身,而是聚焦于各版本价格的上涨。相比于上一代的 REDMI K80,此次 K90 的 256GB 版本价格上涨 200 元、512GB 版本涨了 300 元、1TB 版本也提升了 400 元。以至于在发布会结束后,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宣布,用户选择最多的 REDMI K90 12GB+512GB 版本在首销期内再降 300 元,也就是实现了加量不加价。
关于 K90 的价格上涨幅度为何会如此之大,卢伟冰也给出了答案," 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 "。
事实上,不仅仅是 REDMI K90 系列,自今年秋季的这一轮新机发布潮以来," 内存是金子做的 " 就不再是苹果的专属,而是广泛出现在任何一个手机厂商身上。
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不是重点,卢伟冰认为涨价的趋势会持续,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弦外之音。简而言之,等等党最好不要期待厂商们的下一代产品会加量不加价,此前在疫情时期因为半导体行业产能受限而出现的涨价潮可能会 " 梅开二度 ",未来一两年怕是等不来低价换机的机会了。

有过 DIY 电脑经历的朋友想必就会对内存和硬盘涨价这件事不陌生,诸如 2017 年的虚拟货币矿潮、2020 年的疫情黑天鹅这些先例在过去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所以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只不过这一次的情况尤为特殊,因为这一轮存储芯片涨价并非是由供上游厂商主动发起。
以往存储芯片涨价的前奏,通常是三星、美光、SK 海力士的工厂出现停电或火灾等意外,从而引发市场对其产能收紧的预期,然后三大闪存颗粒供应商就借此默契减产,人为制造供给缺口,倒逼市场重新定价。半导体行业分析师也已经对此见怪不怪,毕竟 " 当控制 90% 产能的玩家同时拧紧水龙头,沙漠里的一瓶水也能卖出黄金的价格。"
在存储芯片这个高度垄断的市场里,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可谓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在诸如面临市场需求疲软、库存水平高企时,三星、美光、SK 海力士往往就会毫不犹豫地 " 联手做局 "。但这一次存储芯片价格的上涨并非上游闪存颗粒供应商有意为之,反而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存储芯片涨价的最大催化剂。

与传统互联网厂商提供的服务截然不同,AI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需要反复进行,数据量更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数据中心难以满足 AI 厂商的需求。根据美光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AI 服务器的 DRAM 容量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8 倍,NAND 容量需求也达到了 3 倍。
不仅如此,AI 厂商对于存储芯片的架构设计还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存储芯片既有高带宽、又有大容量。大容量其实很好理解,毕竟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才能将参数规模惊人的大模型放进去,高带宽则可以让 AI 大模型更快地从内存中访问数据、以缩短计算时间,实现效率的提升。
" 开始看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出现泡沫的苗头,美国许多数据中心的投资公告都是‘重复’或相互重叠的 ",阿里董事长蔡崇信在此前今年年初发出这一警告背后,正是 AI 厂商近乎疯狂地投入 AI 基础设施建设。Meta、谷歌、微软、亚马逊动辄百亿美元的 AI 基础设施投资中,除了脑洞大开的核电站之外,投资数据中心也是大头。

没错,科技巨头、AI 独角兽眼中的算力不光是英伟达的 GPU,存储芯片同样包含在内。财大气粗的 AI 厂商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自然不吝于花大价钱购买 HBM 以获取优势。汹涌澎湃的需求很快就让 HBM 陷入了洛阳纸贵的状态,价格在年内暴涨 500%,单颗更是突破 5000 美元,毛利率则达到了接近 60%。
美光在 2026 年年底前的 HBM 产能已全部预售完毕,隔壁 SK 海力士的 12 层堆叠 HBM3e 即使良率仅 75%,2026 年的产能也已被锁定。为了赚得更多,内存颗粒供应商当然会优先去做利润率更高的 HBM,以往供应消费类电子设备的 DDR4、LPDDR4X、DDR5 的产能也就被挤压了。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一旦 AI 泡沫破了,内存的价格是不是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在这里就要先泼一盆冷水了,因为虽然 AI 数据中心过度建设是 AI 行业的泡沫,但其对存储芯片可是实打实的真需求,只要三星、美光、SK 海力士不重演 " 朗讯剧本 ",亲自下场参与到这一轮由 OpenAI 掀起的循环融资中,纯粹卖货可以说是几乎毫无风险。

但国内市场的长存、长鑫等存储芯片供应商,也很难救这个市场于水火之中,因为国内大厂也在搞 AI,即使长存、长鑫解决了 " 卡脖子 " 的问题,他们同样也会将产线迭代更新的资本开支倾斜给 HBM,而非将产能划给消费级产品。
那么具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存储芯片的降价呢?大家可能要等到 2028 年了,因为这一年是摩根士丹利预测巨额 AI 投资收回成本的关键节点。如果这个预测正确,当 AI 行业有了明确的盈利预期,现在狂热的情绪自然就会退潮,可要是他们的预测错误,AI 投资的回报遥遥无期,泡沫也就到了破裂的时候。所以无论结果如何,AI 厂商对于存储芯片的需求都会逆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25 年的双 11 可能是手机、PC DIY 爱好者最后的机会。未来几年,消费级电子产品会在供给持续下滑的作用下维持高位,等等党怕是很难等到 " 晚买享折扣 " 的一天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