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是不是被 " 固态电池 " 刷屏了?"100 公斤的电池包,以后能跑 1000km"、"2027 年上车 "," 中国科研机构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密集突破 " 等等,连央视都加入了报道大军 ……
在资本市场,固态电池指数在半年内几乎翻了一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近期接二连三的电动车自燃事故,也让固态电池上车的呼声高涨。不少人可能在想,难道我现在买车,2027 年就要成大冤种了吗?
冷静!前几天,欧阳明高院士给固态电池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 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期待值很高,甚至有些消费者就等全固态电池,其实这是误导,我们还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难题没有克服。"
那为什么固态电池又火了?它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能否真的重构整个汽车产业格局?
固态电池为何又火了?
先来解释下何为固态电池?
你可以把我们现在手机、电脑、还有电动车里用的锂电池,想象成一块 " 夹心饼干 "。外面那两层 " 饼干 ",是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而中间那层 " 奶油 ",就是液态电解液——它的任务就是让电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跑动。
坏就坏在这 " 奶油 " 上!它怕撞怕热,稍微受点刺激就起火 " 自燃 "。而且,这层 " 奶油 " 占用了电池的很多空间,导致续航和体积都受到影响。
那固态电池如何解决的呢?很简单——就是把那层危险的 " 奶油 " 换成一块 " 果冻 " 或者 " 压缩饼干 ",也就是固态电解质。这么一换,电池立刻就 " 进化 " 了:更安全、能量更高、还能做得更小更轻。
我们知道,国内现在的液态电池技术,是妥妥领先全球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雄并立,二者合计占有约 70% 的市场份额。但海外友商正在疯狂加码固态电池,想 " 弯道超车 "。
比如,丰田计划最早在 2027 年推出首款搭载量产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车型;三星 SDI 的固态电池技术聚焦硫化物路线,计划 2027 年实现量产;奔驰搭载全新固态电池的测试车已开启道路试验。
这阵仗,国内自然是有 " 危机感 " 的,政府层面也在火速加码,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固态电池的底层基础研发!

据数据显示,2024 年是中国固态电池的里程碑年份,下半年以来,国内申请的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是日本的 3 倍。今年 2 月,工信部等八部门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国内车企、电池巨头纷纷下场,一场围绕固态电池的 " 跑马圈地 " 已然开启。
比如,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已扩大至 1200 人,公布的 20Ah 样品能量密度达到 450Wh/kg;欣旺达近日宣布,推出全固态电池 " 欣 · 碧霄 ",该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400Wh/kg,预计在 2025 年底建成 0.2GWh 聚合物固态电芯中试线;国轩高科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并已启动 2GWh 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

国轩高科全固态金石电池
在实际应用端,包括比亚迪、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车企们纷纷公布固态电池的落地时间与技术突破,加速推进量产上车。
这让我们看起来,固态电池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产业化挑战重重
多位专家表示,现在大家讲到的固态电池更多是 " 半固态 ",即固液混合电池,它是液态电池的一种延伸。部分企业推出的这类电池能量密度在 260-360Wh/kg 之间,处于从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阶段。
前几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路线图 3.0》给固态电池定调了,2030 年才有望进入 " 小批量 " 产业化。 张进华理事长甚至坦言,能量密度能否达到大家期待的 500Wh/kg 有待观察。

欧阳明高也坦言,目前固态电池的研究虽然有很多突破,但材料科学的进展和实际商品之间的距离很大,何时能达到理想化的 500Wh/kg,路线图是说 2030 年,那是技术路线,不是产品路线,更不是商品路线,他觉得达到 500Wh/kg 可靠一点应该是 2035 年左右产业化。
为什么专家这么谨慎?四大 " 骨感现实 " 摆在眼前:
首先,技术成熟度不够。宁德时代曾公开称,如果用数字 1 到 9 表示固态电池的技术和制造成熟度,"1" 代表刚开始涉及这一领域,"9" 代表技术成熟,可以投入大规模生产,那么目前行业处于 "4" 的水平。
其次,成本问题依然严重。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 1200 元 /kWh,是液态电池成本的 3 倍多,过高的成本使得固态电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再者,供应链仍不成熟。固态电池从材料到设备全要重构,再加上技术路线(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尚未统一,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上下游企业难以对接,协同成本高。没有完善的供应链支撑,大规模量产难以实现。
最后,我们也不要把固态电池想得太神话了。不久前的一个行业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表示:" 虽然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比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边界,后果可能比液态电池更严重。"
欧阳明高则坦言,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就像我们说没有绝对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总归是有长尾的。全固态电池就是把高比能量三元电池的安全性做到磷酸铁锂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
未来最可能尝鲜的反倒是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应用,它们对价格不敏感,可以快速验证技术价值。随着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固态电池才会逐步进入汽车领域。
美好事物的诞生往往要经历挑战和磨砺,中科院院士南策文曾说,研究追求 1% 的可能性,而产业界需要 99% 甚至 100% 的可靠性。这意味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我们需要克服许多难题,逐步完善技术,直到它成熟并完全可控。
至于固态电池真要重构产业格局?其实,固态和液态电池是互补关系。正如欧阳明高所说,未来,我们虽然要发展高比能量的全固态电池,但是磷酸铁锂电池还将长期存在,我想至少 30 年不会变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