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雪山,夜游锦江畔。在成都,优美生态与经济活力交织共融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场始于产业园区的能级跃迁,成为其中最富动能的笔触。
2024 年 10 月,成都启动 " 立园满园 " 行动,系统推进园区优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扩权赋能、尊商重商五大任务,并将生态要素深度植入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产业园区。
如今,一年过去,园区提质增效的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数据:今年 1-9 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5%,工业投资增速达 18%,两项关键指标均大幅领先全国,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韧性与增长动能。
在此过程中,高质量项目的支撑效应持续释放,环保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准入的 " 高门槛 " 跃升为发展的 " 强引擎 "。过去一年," 成都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 " 作为核心载体,已累计服务企业 1.6 万余家,协调解决环保诉求 1400 余个,切实将 " 生态赋能营商 " 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驱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贯通
以效率赋能优化服务全链,实现项目落地 " 零延误 "
" 从立项备案、环保审批到建设投产,只有不到一年时间,真是压力巨大。" 作为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产业链巨头的关键供应商,一企业高端电子材料研发制造项目一度被 " 卡住了脖子 " ——明年初投产的计划迫在眉睫,但项目环评却因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尚在审查而无法推进,订单的交付岌岌可危。
转机来自一场 " 抢时间 " 的主动服务。成都市与彭州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园区管委会提前介入,开创 " 陪项目跑 " 的新模式:在规划环评尚未审查完成前就开展预审服务,协调解决枯水期地下水检测、原料代码等难题,在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出具后立即进入正式审批程序,硬生生帮企业 " 抢 " 回了超过两个月的宝贵时间。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解了企业之困,更跑出了成都项目建设服务的响应速度。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 " 速度与温度 " 正在成都各大产业园区持续上演。随着 " 进解优促 " 工作和 " 立园满园 " 行动的深入推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以 " 环保 35 条 " 为纲领,以 " 五个服务 " 为导向,构建起一套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园区环保首席助推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从服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到推动产业圈链融合集群发展;从助力园区优化提质,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从保障项目高效审批,到促进项目多投快建—— " 五个服务 " 如同五条清晰的路径,为 " 立园满园 " 行动注入精准的政策动能。
这场政企之间的 " 双向奔赴 ",正在结出实实在在的硕果。今年 1-8 月,全市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573 个,同比增长 93.58%,协议总投资 5115.8 亿元,同比增长 23.06%。这也有效支撑全市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 18%,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特别是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10.24 亿美元,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吸引外资 1.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97%,增速表现亮眼。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 " 立园满园 " 行动带来的系统性变革。生态环境、经信、投促等部门协同发力,从项目备案、环保审批到项目建设,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保障,让项目落地的 " 成都速度 " 一次次被刷新。

成都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推出 " 受理即批复 " 审批模式,将环评承诺制效能发挥到极致——符合条件的报告表项目可实现 " 当天提交、当天受理、当天批复 ",真正实现了项目审批的 " 即时响应 ",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 " 加速键 "。
成效立竿见影。政策实施以来,已有 87 个适用环评告知承诺制的项目以 " 极速 " 取得批复,大幅节约了企业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成为成都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
重构
以要素赋能创新配置模式,打开产业升级 " 新格局 "
" 园区一家企业突发火灾,厂区损毁严重,但企业手里还压着大量订单,必须尽快复产。" 成都市某区生态环境局法规与审批科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当时企业找来的环评单位预估,仅编制报告就要 1 到 2 个月,要是不能及时复产,可能面临巨额违约赔偿。"
" 我们直接介入指导环评编制,并与园区管委会和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概只用 10 个工作日就帮助企业办完包括环评编制、审批在内的所有环保手续 "。他说。
这场高效的跨部门协同,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折射出成都产业服务模式的深层变革。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前期洽谈、立项审批,到建设运营,乃至可能的退出或转型,无一不需要生态环境、投促、经信、住建、规自、消防等众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如今,这些过去分散的服务资源正加速向产业园区集聚,推动服务模式从 " 碎片化 " 向 " 集成化 " 演进。过去一年来,在 " 进解优促 " 与 " 立园满园 " 行动的引领下,成都着力打破传统部门壁垒,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与要素向园区集中配置,通过系统性降低 " 制度性交易成本 ",重塑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生态环境要素已不再是被动审核的 " 终点站 ",而是主动融入项目 " 招引 - 建设 - 投产 " 的全过程。正如前述园区环保工作服务站负责人所言,生态环境部门的角色正在前置—— " 我们常常与投促部门组成联合小组,远赴深圳、广州等地走访企业,在项目洽谈意向阶段即提前介入,清晰传递环保准入要求与发展空间,让企业在投资决策之初就吃下‘定心丸’。"
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动生态优势突出的八县(市)向 " 八小龙 " 跃升的过程中成效显著。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出台《深化 " 五个服务 " 助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以 21 条务实举措,精准破解新城发展的生态要素瓶颈。
一项备受关注的破冰之举,是两座县(市)新城之间达成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置换协议——以 10 吨氮氧化物指标置换 15 吨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此举开创了非成都在建项目大气污染物跨区置换的先例,为两地重点产业项目扫清了关键的要素障碍。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优园惠企服务活动
对于新上项目而言,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与土地、能源等要素一样,是刚性的准入条件。指标一旦不足,再优质的项目也可能被 " 卡住脖子 "。
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跟踪评估和动态更新县市新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给县市新城产业发展预留充足 " 生长空间 "。同时,又支持化工、新能源电池、生物制造等重点特色园区提质发展,以 " 智慧大脑 " 支撑污染源动态排放、精准溯源。
厚植
以生态营商优化发展环境,筑牢区域竞争 " 软实力 "
在当前城市竞争格局中,发展逻辑已发生深刻转变——从过去拼政策、拼资源,全面转向拼环境、拼服务、拼生态。越来越多城市认识到,服务能力比招商政策更具持久吸引力,园区发展既要注重 " 招商 ",更要深耕 " 营商 "。

在这一背景下,成都持续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精心打造 "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 的服务品牌,成效日益显现。过去一年来,成都通过线下 " 三进 "、线上 " 三听 " 的方式,分层累计走访服务企业 14.54 万户,收集诉求 3.96 万件、解决诉求 3.93 万件,办结率达 99.24%,构建起高效的问题响应闭环。
这套服务体系有效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专注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10 月 27 日,成都市统计局正式公布 " 三季报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 GDP18226.9 亿元,同比增长 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 0.6、0.3 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5%,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 238.0%、54.4%、38.9%。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如同丰沃的土壤,为企业经营与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支撑着成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 " 跳起摸高 "。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生态环境、投促、经信等部门推动服务全面 " 下沉 ",实现 " 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既悉心培育 " 树木 ",更着力营造 " 森林 "。
" 生态环境部门不仅是监管部门,也是经济部门、服务部门 ",一系列小切口、大成效的微改革,打造出 " 成都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 " 的营商环境品牌,推动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就像天府新区正在试点的豁免 " 工业上楼 " 项目环评改革举措,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落地成本。" 已指导某基地园区对 12 栋工业楼宇开展整体环评,同一类型单个小微企业项目入驻不再办理环评,实现政府买单、企业免单的高效准入模式,预期可为入驻企业节省成本共 200 万— 400 万元。"

成都新材料创新中心
今年以来,成都市两次动态调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调整频率从以前的一年一次升至一年两次,正面清单企业数量由去年的 200 余家提升到 1899 家,原则上对正面清单企业以非现场执法为主,实现对守法诚信企业的 " 无事不扰 "。与此同时,执法方式也更注重包容审慎:今年以来,全市已实施从轻、减轻处罚 98 件,不予处罚 246 件。
这种 " 放大尺、缩范围、提温度 " 的执法实践,是成都深化柔性执法的生动体现。去年以来,成都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与柔性执法新模式,在提升执法效能的同时,更注重传递服务温度。对初次违法、情节轻微、危害较小的行为,依法适用 " 轻微不罚 "" 首违免罚 ",既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更引导市场主体将守法经营内化为自觉行动。
以成都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因未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被查出,鉴于其属于初次违法、未造成实际环境危害且已及时完成整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作出 " 不予行政处罚 " 决定,转而对其进行严肃的普法教育,引导企业将环保要求内化为日常管理规范。
这种种迹象都显示,成都的营商环境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的深度升级。从单个项目的加速落地到产业集群的能级跃升,成都以 " 立园满园 " 行动为支点,持续破解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难题,在全国城市竞争的赛道上,正以生态赋能的独特路径,不断夯实产业优势、服务优势与环境优势,将绿色动能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核支撑,为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极具示范价值的 " 成都答卷 "。
文字 |淡烻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