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前天
李想厌恶万分之一的风险,黑公关舆论混战、诅咒购车者……谁在裸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撰文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 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  

10 月 31 日,理想汽车决定主动召回所有理想 MEGA 2024 款汽车。它们同不久前突然着火的一辆 MEGA 汽车属于同一批次。为此,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想发出上述言论。

李想的言论让人感觉到了大企业的担当精神。刚刚过去的 2025 年 10 月,汽车安全话题仍在延续,且与黑公关话题纠缠在一起。

10 月 13 日,小米 SU7 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严重事故并引发起火,现场 " 车门难开 " 的救援细节持续发酵。

几天后,雷军在一个行业论坛上演讲,发出了 " 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 的倡议。

倡议看起来引发了相反效果。

和雷军在同一个会议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TO、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CEO 吴博锐发表了关于 " 安全可靠才是产品成功的根基 " 的发言。

岚图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卢放则明确表示 " 汽车从来不是快消品 ",直指行业营销的浮躁症结,将行业注意力重新拉回安全、可靠与耐用的底层要求。

同样,官媒也罕见提醒企业勿以 " 黑公关 " 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未料,最后却出现了 " 极氪销售诅咒买小米车用户 " 这类矫枉过正的做法……  

01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让团队出来干这样的事儿?

——李均

犬安科技 CEO

10 月 11 日,微信公众号 selfigter 发送了一篇名为《比亚迪团队冒充极氪团队骗取汽车网络安全方案:一场荒唐的闹剧》的文章,比亚迪安全团队被指冒充吉利极氪工作人员,试图套取苏州犬安科技核心产品 DefenseWeaver 的网络安全方案。

文章作者犬安科技 CEO 李均,是一名黑客和极客,因破解特斯拉安全漏洞而入选特斯拉名人堂,被特斯拉邀请到拉斯维加斯和马斯克交流星链和 SpaceX 如何做安全。他还是《无线电攻防大揭秘》《智能汽车安全攻防大揭秘》两书作者,最早在业内系统性地整理分享汽车攻防技术及原理。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极客风格,才让他敢于大胆写出这样的文章并发表出来。

李均在文章结尾处提出四大疑问:比亚迪为何要冒充吉利团队进行正常技术交流?若比亚迪计划开发同类产品,为何采用此方式(" 为吃香肠养一头猪 "),且友商是否敢买其产品?比亚迪对团队成员职业操守如何要求?何种企业文化会促使团队做出此类行为?

针对此次争议,比亚迪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询问时回应 " 事件不属实,正在进一步确认细节 ",但未提供任何反驳证据。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此篇文章至今还没有删除,阅读量早已超过 10 万,而放出来的留言已近 1000 条,可以说引发行业强烈反响。

02

不是彼此设防,而是彼此开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汽车的不断进步。

——贾可

轩辕同学校长

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

10 月 14 日,雷诺集团全球项目 "Tech World Tour"(科技世界探索)抵达中国,该项目是构建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的重要活动,此前已完成法国、西班牙两站,首次来到亚洲。

贾可被邀请为代表团作了题为 " 中国新汽车,再度改变世界的机器 " 的演讲,从底层逻辑、顶层设计、现实基础以及挑战与机遇等方面阐释了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今天的内在原因和未来新的可能性。 

他特别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少数拥有 " 完整重化工业体系 " 的国家,完整性直接支撑了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成为中国供应链强大的基石。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汽车行业也面临巨大挑战,大规模的 " 价格战 " 在将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加速淘汰的同时,更有可能将全行业拖入 " 以价换量 " 的恶性循环。由此,全球汽车产业彼此开放才尤为重要。

尽管挑战严峻,但贾可强调开放合作的重要性。他说:" 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全球汽车产业的滋养和土壤,未来全球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中国汽车产业的反哺,两者共生共荣,互相促进。"

03

造车不能被快消思维带偏。

——卢放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0 月 15 日,上午发一条,下午发一条,卢放连发两条微博表达他对造车的理解,被网友认为是对刚刚发生的小米汽车事故的隔空喊话。

第一条内容温和,卢放用 " 番茄炒鸡蛋 " 的类比,揭示造车是长期主义的 " 马拉松 ",阐释 " 造车的壁垒与经验的价值 "。

细节决定差异:如同厨师靠 " 选料、搭配、火候 " 的细节经验做出不同口味的菜,造车的核心竞争力藏在 " 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底盘调校的默契、安全系统的冗余设计、可靠性的反复验证。

经验构筑壁垒:这些细节无法 " 速成 ",必须依赖长期数据积淀、持续迭代优化、实际场景验证,最终形成 " 对品质、安全与驾乘的敬畏和精准把握 "。

强调行业规律:造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 硬门槛 ",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尊重 " 经验积累、细节打磨 " 的客观规律,而非追求短期噱头。

第二条言辞有点激烈,卢放强调 " 汽车的本质与智能的底线 "。

首先明确汽车 " 不是快消品 ",它兼具交通工具(安全责任)和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家庭投入)的双重属性,这决定了汽车不能像电子产品一样 " 快速迭代、追新为上 "。

对 " 智能汽车 " 提出定义:真正的 " 智能 " 应服务于安全、可靠、耐用,技术创新的终点是 " 守护人的安全与生活品质 "。

隐含对行业浮躁心态的反思:警惕 " 为智能而智能 " 的本末倒置,拒绝被 " 电子快消思维 " 带偏,因为汽车承载的是 " 家庭的托付 " 和 " 生活的延续 ",安全与品质是不可妥协的底线。

卢放两条微博发声,本质是强调岚图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锚定自身定位:反对 " 汽车快消化 "" 智能浮夸化 ",坚持以 " 安全、可靠、长期品质 " 为核心价值;凸显岚图作为车企的 " 制造业底色 ",强调经验、细节、规律在造车上的不可替代性,传递品牌 " 长期主义、踏实造车 " 的理念。 

这不是卢放第一次提出类似观点。今年 7 月,他曾指出,在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金融方案普及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呈现出明显的 " 快消品化 " 趋势:新车迭代速度加快,营销方式愈发多元,消费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换车周期缩短至 3~5 年。

04

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

——雷军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小米 SU7 成都事故风波之后,雷军首次现身是在 10 月 16 日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行业论坛上。

10 月 13 日,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涉及小米 SU7 的严重交通事故,救援时候车门无法打开,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性的强烈质疑。 

10 月 16 日,在北京的一个行业会议上,雷军分享小米造车成果并展望行业发展。他介绍说,小米从立项到交付耗时四年半,目前已交付约 40 万辆汽车,在自动驾驶硬件和算力方面处于高配水平。

高潮在于演讲的最后,雷军发出倡议:全产业应集中力量投入关键技术和研发领域,并 " 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一起营造积极、文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雷军还强调,要以安全为基础、以质量为根本,引导行业不要陷入单纯的舆论争斗或商业炒作。

但回到现实,雷军本意想通过呼吁行业团结来化解争议,但这段发言却引发了更大的舆论反弹。

05

我认为小米应当谦逊对待公众合理的质疑性反应,行业里可能的确存在黑公关的问题,但在舆论的这波担心和质疑中,‘黑公关’显然不是主导性因素。

——胡锡进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

就在雷军抵制 " 黑公关 " 口号发出后不久,10 月 19 日,胡锡进转发了《浙江日报》评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并附上自己的长文观点。

他指出小米应当谦逊对待公众合理的质疑性反应,行业里可能存在黑公关问题,但在在这波舆论的担心和质疑中," 黑公关 " 显然不是主导性因素。

《浙江日报》评论可以说是率先向雷军开炮,提醒企业,不要将正常质疑与有组织的 " 黑公关 " 混为一谈,毕竟 " 生命权大于一切 "。

文章针对小米尚未公开回应 " 成都车门故障 " 事故、却先呼吁抵制网络乱象的做法质疑。文章指出,在厂商尚未释明安全隐患时就喊打 " 黑公关 ",容易给人转移视线之感,而公众关切的是车门安全这一 " 硬骨头 " 问题。评论直指核心:企业应先回应安全质疑,而非将批评妖魔化。

其中,提及了一个典型案例:一辆汽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时车门无法打开,引发舆论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厂商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而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正是这种回避核心问题而转移视线的做法,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多家官媒炮轰。第一财经发表评论《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直指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经济观察报刊发《小米之 " 祸 "》,澎湃新闻发表《舆论风波之后,企业可以 " 保持沉默 " 吗》……

随后,胡锡进也罕见跟进。他还表示,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公司,营销非常成功,但如果说它只重营销不重技术,我不同意,那样的销售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反复出事故,公众怀疑这当中很可能存在技术上的某个问题或缺陷,并不奇怪。

新浪微博 CEO 王高飞也转发了相关文章并评论称,企业在面对安全隐患和质疑时,应避免将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他强调,在公众未获得企业对重要安全问题清晰回应之前,率先提出打击黑公关的呼吁显得不合时宜。

06

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从不将用户视为‘小白鼠’。

——吴博锐

  Thomas Ulbrich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TO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CEO

10 月 16 日,同样在北京的行业会议上,不知道他是否认识雷军,吴博锐发言强调了安全测试与消费者信任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重要性。

他表示,安全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基石,大众拒绝将用户视为 " 小白鼠 ",坚持技术成熟后再推向市场。我们始终坚持 " 安全第一 " 的原则,确保车辆具备可靠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大众集团对车辆安全要求极高:每一款新车在上市前都必须完成长达 3000 公里的安全测试,否则绝不投放市场。吴博锐强调,大众愿意慢一点推出技术,但绝不会把用户当 " 小白鼠 "。

他说:"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是市场上最早推出某项技术的企业,也不是发布速度最快的那一个。不同品牌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而对大众而言,我们甚至从来不是市场上新技术最快速的‘追随者’,而是始终以消费者信任为核心的制造者。"

07

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极氪 001,如果说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 YU7。

——极氪汽车一位销售顾问

10 月 20 日晚,一个关于 " 极氪销售诅咒买小米车用户 " 的帖子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根据发帖信息,一名顾客在极氪门店咨询时,坦言自己更倾向于购买小米 YU7,只因 "YU7 提供的情绪价值很高,小米太懂年轻人了 "。顾客礼貌地表示,如果自己年长 5 岁会考虑极氪 001。

这名销售人员在得知情况后,发语音说:" 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极氪 01,如果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 YU7,你买的不是 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

该言论被用户上传到网上,随后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争议。发帖者表示," 发帖时气在头上,并非想把事情闹大 "。

极氪回应,涉事的两名销售人员因言语不当被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永不录用,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被追责扣分。

虽然 " 踩一捧一 " 行为过激,但小米汽车今年以来爆出的两大重大事故及召回事件还是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广泛质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和品牌形象。

08

我们不能排除在某个时候,他会决定离开汽车行业,转而专注于人形机器人、SpaceX 或人工智能。埃隆・马斯克将会离开汽车行业。

——唐唯实

Carlos Tavares

Stellantis 前 CEO

2025 年 10 月, 2024 年年末辞去 Stellantis 集团 CEO 一职的唐唯实在接受法国《回声报》(Les Echos)采访时做出引人注目的预测。

他表示,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将被中国制造商日益凸显的效率优势和成本竞争力所撼动。由于这种压力,马斯克最终可能会退出汽车行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项目上。 

唐唯实还表示,特斯拉股价下跌空间可能非常大,不确定 10 年后特斯拉还能否存在。

他的言论发出后,立刻成为汽车圈热议的话题。

唐唯实的观点虽带有个人预判性质,但反映了外界对特斯拉前景的疑问,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成本压力以及发展重点多元化,马斯克未来或专注于他所钟爱的其他创新领域的可能性正在被提上日程。

2025 年 11 月,特斯拉将就是否通过一项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进行投票。若特斯拉能达成特定的市值目标和运营里程碑,马斯克将获得价值约 1 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

此前,马斯克在特斯拉的参与度及其为该公司设定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投资者权衡争议的焦点之一。

09

有的车企靠遥遥领先、反复洗脑,有的玩大字吸睛、小字免责。

——周斌

北京现代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 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大字吸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10 月 29 日晚,在北京现代 EO 羿欧上市发布会上,周斌用一页 ppt 把矛头对准这阵子走偏锋的车圈营销。一场新车发布会,直接变成了行业的吐槽大会。

此番表态并未点名,但一张写满 32 个字的 ppt,直接炮轰好多家车企。

在他看来,近来的汽车圈,有人沉迷口号和话术,有人用视觉大标题配隐蔽免责条款,还有人靠限量和饥饿感叠加水分订单制造抢购焦虑。他提醒同行,别把周榜热度当长期竞争力,忽视了产品本质和用户信任这两道底线。

这场猛烈吐槽吸引了讨论,不少网友观点认为适度对抗 " 话术冲动 " 有助于回归理性竞争:把测试合规、售后体验、透明披露做实,比堆叠噱头更能形成可持续口碑。

10

我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这个事实在场的近 60 家媒体可以监督、佐证。

——曹力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

10 月 30 日,曹力的一条澄清微博引爆车圈,直指部分媒体曲解其发言,将 " 坚持全域自研 " 歪曲为 " 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

10 月 16 日,零跑在上海举办 " 越级向上,重构旗舰 " 发布会,正式发布其全域自研最新成果——零跑旗舰 D 平台,并全球首秀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款全尺寸旗舰 SUV 零跑 D19。这被定义为其十年全域自研交出新答卷。

他说:"D19 发布以来,零跑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我在当时的交流会中与大家分享了公司的技术战略,表明公司会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的一贯理念。没想到被部分不在场的媒体曲解为‘零跑称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曹力强调:" 我们走全域自研的路线,这与和其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不矛盾、不冲突。华为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非常尊重华为。"

11

这次召回是主动召回。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

——李想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10 月 31 日,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决定召回生产日期从 2024 年 2 月 18 日至 2024 年 12 月 27 日的理想 MEGA 2024 款汽车,共计 11411 辆。

毫无疑问,这同 10 月 23 日晚上海一辆理想 MEGA 2024 款车辆出事有关。当时,在正常行驶没有发生碰撞或底盘磕碰的情况下,车辆底部突然爆炸冒出火苗,随后数秒内车底又连续发生爆炸,最终燃起大火。所幸,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两人顺利逃生。

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展开内部调查与分析,并对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验证数据进行了复核,发现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 MEGA 2024 款车辆中,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理想汽车虽尚未形成最终的技术结论,但基于内部调查与分析发现了潜在安全隐患,为保障用户安全,主动召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0 月 31 日,李想发出上述微博,显示出一位贯彻长期主义的企业家的态度。

这是李想本人 10 月发表的第二条微博,他的上一条微博写在 10 月 15 日,认为 " 最快 3 年,保守 5 年,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将会实现,这类汽车将成为物理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 "。

由此,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从而有可能诞生超级规模的智能汽车企业。李想表示,到 2030 年,可能会出现超越苹果 iPhone 规模的智能汽车企业。

理想汽车的目标,是成为 " 物理世界的机器人服务公司 ",通过硬件 + 软件 + 服务的模式,创造超越传统汽车的价值。2030 年营收扩大 5-10 倍的规划,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 

很显然,李想既仰望星空同时也脚踏实地,为 2025 年 10 月画下一个完美句号。

AI 改变时代 , 她关注改变

请关注《汽车商业评论》兄弟媒体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李想 比亚迪 特斯拉 吉利 ce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