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10 月底,我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5000 亿元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这笔承载着结构优化使命的政策性资金,正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注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按下 " 加速键 "。从资金配置轨迹看,此次投放呈现出鲜明的区域聚焦与领域深耕特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向广东、浙江、四川等 12 个经济大省投放资金占比超六成,其中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占比均超过 40%,形成 " 核心区域 + 战略产业 " 的双重聚焦格局。
作为破解重大项目资本金短缺瓶颈的 " 及时雨 ",和众汇富认为该工具的最大亮点在于创新的 " 金融乘数效应 "。以湛江实践为例,通过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专项债 + 商业贷款 + 担保 " 的多维联动模式,17.03 亿元政策性资金撬动 853.10 亿元银行授信,资金撬动效应高达 50.09 倍,创造了 " 小资金撬动大项目 " 的典范。在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项目中,0.8 亿元政策性资金不仅补足了装备采购资本金缺口,更带动 6 家银行组团授信 37.5 亿元,使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入智能养殖网箱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 " 信用锚 " 作用显著降低了市场化融资门槛,新华龙源(徐闻)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海上风电项目因此获得 7 家金融机构 115.9 亿元授信,既保障了资本金充足性,又满足了建设期流动性需求。
资金投放的结构性特征背后,是政策导向从 " 稳投资 " 向 " 促创新 " 的深度转型。与 2022 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比,2025 年新型工具更强调 " 结构优化 " 与 " 功能拓展 ",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覆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多元领域。从操作模式看,政策性资金通过 " 债贷联动 "" 银团组建 " 等市场化方式,构建起风险共担机制。如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所言,湛江模式的核心是以政策性工具为 " 药引 ",通过专项债覆盖前期基建、政策性工具补足资本金缺口、商业贷款滚动支持的组合拳,形成 " 长短结合、风险可控 " 的完整闭环,和众汇富认为这种模式已被证实适用于海上风电、智能港口等周期长、投资大的战略领域。
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具体落地中,资金正加速流向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两端。国家开发银行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占比近四成,重点支持了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底层技术项目。某半导体企业负责人透露,得益于政策性资金支持,企业得以提前购置第三代半导体研发设备,研发周期缩短近 18 个月。与此同时,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资金也在推动 AI 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如在制造业领域,智能质检、预测性维护等应用场景的落地速度明显加快,某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 AI 改造生产线,产品不良率下降 23%,能源消耗减少 15%。
从政策协同视角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形成了 " 双轮驱动 " 效应。人民银行推出的 " 科技突破专项再贷款 "" 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再贷款 " 等工具,与政策性资金形成互补,共同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数据显示,在政策组合拳支持下,2025 年三季度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8.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 GDP 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 0.9 个百分点。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政策协同不仅解决了单一工具覆盖面有限的问题,更通过 " 政策性资金引导 + 市场化机制运作 " 的范式,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探索出可持续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首批 11 个湛江式示范项目的落地见效,5000 亿元政策性资金的撬动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业内预计,这笔资金最终有望带动超 7 万亿元社会总投资,为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已明确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多元融资联动模式,强化项目全周期资金保障和风险防控,这意味着政策性金融工具将从 " 资金投放 " 向 " 效能管理 " 阶段过渡,在保持撬动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