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深远的中泰铁路》一篇介绍过,东南亚分为中南半岛和周边海岛两部分。
中南半岛上有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西马)和新加坡,海岛上有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文莱和东帝汶。
半岛上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大概是四成左右,海岛占六成,GDP 则是一半一半。
《外交事务》杂志近期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 " 两个东南亚: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 "。
文章认为,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习惯于将东南亚视为一个完整区域,但实际上该地区的 7 亿人口说着数百种语言,信奉不同的宗教,制度、规模、地理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冷战期间,美国与东盟的五个创始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结成同盟,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则属于苏联阵营。
随着近些年中国不断深化同东盟关系,目前东南亚已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集团:大陆国家集团和海洋国家集团。

云壤基地与西沙、南沙基地形成三角据点。
" 大陆集团 " 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这五个国家完全位于中南半岛上,其经济联系与政治立场越来越倾向中国。
中越、中 - 老 - 泰以及中缅之间都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跨境基础设施,柬埔寨则设有备受各方关注的云壤基地,底线场景下,上述五国大概率站中方一侧。
" 海洋集团 " 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同拥有马六甲海峡,目前在中美之间采取了对冲策略。
从硬实力评估角度,1970 年代的越战撤退已经证明了美国无力维系在中南半岛北部的军事存在。
彼时中国国力孱弱,局面尚且如此,时至今日恐怕没人会幻想美军还有能力到中南半岛上来耀武扬威。
但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毕竟是岛国(马来西亚算半个岛国),考虑到美国根深蒂固的海上霸权,它们心里是犯嘀咕的,因此处理起对中、对美关系来更谨慎一些。
文莱和东帝汶是俩小国,略去不表。
菲律宾在东盟内部是一个异类,它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关系相对冷淡,比任何域内国家都更依赖 " 非亚洲伙伴 ",尤其是美国。

东南亚地形图。在图中红色虚线框内,中国事实上已拥有压倒美国的地缘影响力。
经常有朋友扼腕叹息:为什么老祖宗几百年前没把中南半岛给收入囊中呢?
这就不得不提地形的影响。
去过滇西、滇南等地的朋友想必都有体会,中缅、中老边境的地形实在太复杂了,不仅山高林密,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河流峡谷。
即使是中越边境,也只有防城港沿海一带很窄的平地,稍微一往里走就是广西十万大山。
这些崎岖的山区丛林将中国与老挝、缅甸和越南隔开,进而与中南半岛上富庶的泰国、柬埔寨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拉开距离,把半岛腹地与中央王朝隔绝了数千年。
历史上,中央王朝一般用册封土司、藩王等形式在这些地区施加影响力,避免成本过高的直接统治。
以缅甸方向为例。
元朝、明朝期间缅北曾有一个麓川国,首都在今云南瑞丽附近,其首领被封为土司,后来麓川国对明朝滋生反意,朝廷一气之下出兵重创了麓川势力。
仗虽然打赢,可结果却打破了缅甸南北力量的平衡,缅南兴起的缅人政权乘虚北进,于 1604 年灭掉麓川国,形成今天的缅甸版图。
简而言之,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叛乱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长期是个老大难问题;往往在国力鼎盛时出兵收拾一下, 国力下滑阶段便听之任之。
再以越南方向为例。
古代越南和朝鲜一样都是中国的藩属国,1728 年,安南国王上奏雍正帝,希望清朝把 120 里有争议的领土划给安南。
清朝一开始答应给 80 里,安南国王仍不满足,继续上奏 " 奉敕悔罪 " 以表忠诚;雍正看其如此忠良,遂大笔一挥,将剩下 40 里也赏赐了安南。
史书这样记载雍正的回复:
" 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此四十里地,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为朕之外藩,一毫所分别。"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
与古代形成的地理隔离不同,今天技术已经克服了地形限制,公路、铁路、管道不再因山川丛林而止步。
随着中越、中 - 老 - 泰、中缅的交通连接日渐紧密,中南半岛上的大陆国家开始与中国有了物理联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老铁路,老挝作为一个内陆国,原先十分封闭,然而自铁路开通以来,中老两国间的跨境贸易量飙升。
不少中国商人到老挝租地,雇佣当地人种植国内需要的农产品和水果,国内的建材、消费品也大量进入老挝市场。
在缅甸,长年内战延缓了旨在连接中国和印度洋的公路、铁路项目,尽管如此,中缅油气管道仍稳定运行。
其实根据中缅两国在 2011 年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全资修建一条长 1215 公里,连接皎漂港(中缅油气管道起点)、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和云南昆明市的铁路,条件是落成后由中国运营 50 年。
因缅甸方面顾虑重重,项目一直没有启动。
直到 2023 年 12 月,中缅又签订了补充协议,调整了持股比例等重要条款,据悉中铁二院已在缅甸境内就木姐至皎漂段开始前期勘测工作。

即使是长期对中国影响力持谨慎态度的越南,最近几年也加大了对华互联互通力度,双方正紧锣密鼓地翻新跨境铁路。
促使越南转变立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特别是以河内为中心的红河三角洲。
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对外拓展影响力的标准化流程:经济利益先行,地缘手段跟进。
《外交事务》杂志文章这样写道:
" 东盟国家将继续分化,东南亚大陆很可能成为中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中国不会对这些国家行使绝对权力,但将比任何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特朗普总统似乎被势力范围的想法所吸引,他试图重申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同时更加尊重俄罗斯在欧洲的利益。
也许美国最终会将东南亚大陆视为中国自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希望减少国际承诺的美国来说,停止与中国竞争可能是有意义的。"

放眼全球,只有三块区域可以孕育全球霸权,分别是北美、欧洲和东亚。
欧洲的问题在于它长期分裂且腹地有限,更像是一个亚欧大陆深入大西洋的 " 半岛 ",说到底仅东欧平原这一个地缘进取方向。
中国则不同,我们实际上有三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方向,分别为西伯利亚、中亚和中南半岛。
《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一篇中介绍过,中方的 " 核心战略空间 " 是包括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北部的—— 1949 年之后中国曾在这两个地方打过境外战争。
回顾历史,美国用了近两百年的不懈努力才整合了北美,继而问鼎全球。
中国目前只巩固了一部分核心战略空间,无论从战略深度还是自给自足的角度看,离北美大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至少要再整合一至两个次级地缘板块(如中亚、西伯利亚、东南亚)才能与之媲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