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千帆竞发系列报道,今天走进民营企业——经纬电力。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铝制电磁线,30 年前,经纬电力闯入国内这个细分领域。通过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持续攻关创新技术,30 年后,企业也走向了世界。
1 日晚 9 点,在民营企业经纬电力的车间,在 10 个工人的操作下,50 多台机器正在同时运转。公司董事长张国祥,正带着一家俄罗斯企业的采购人员,核对订单进度。两天后,这批定制化的电磁线,就要交付。在今年 6 月份德国柏林举行的线圈展会上,经纬电力对接到了这家俄罗斯企业,对方提出需求,在低温等极端天气下,也要保持电磁线的性能。企业的研发团队,在刚刚推出的第 7 代产品基础上,加装了特殊材料的绝缘层,提升了抗寒性,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拿出了合格样品,拿下了这笔订单。
张国祥的这份底气,来自于企业三十年的积淀。1995 年,30 岁的张国祥,从当时的天津市电磁线厂辞职,带着两台设备、十名技工创业。当时全国有很多企业都在生产铜制电磁线。他转而瞄准很少有人尝试的铝制电磁线,在保障同等性能条件下,成本更低。2003 年,在属地津南区的帮助下,经纬电力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他们的铝线也能达到跟铜线一样的使用效果,让两台设备起家的经纬电力,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成为铝质电磁线这个细分领域里的全国龙头。
发挥民企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经纬电力始终围绕着市场需求,搞创新。随着国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等行业,国内开始建设特高压电网,张国祥也嗅到了新的商机,联合湖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造出了国内首条特高压铝制电磁线,靠着民营企业灵活敢闯的劲头,早早抓住了机会。今年《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提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民营企业可以依法平等进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张国祥再次敏锐捕捉到了机会,与北京电力设备总厂合作,开发的电磁线新产品,也成功拿下中国高铁建设的新订单。眼下,订单已经全部排满全年。
冲刺第四季度,经纬电力每个车间都做了 24 小时值班表。眼下,张国祥也紧紧抓住市场的新商机,瞄准新能源汽车、5G 基站等业态需求,继续扩建研发中心。从三十而立到知天命之年,张国祥带着 14 人的团队,发展成为 400 多人的行业龙头,其中一半,都是研发技术人员。在《民营经济促进法》中提出,鼓励各类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民营经济组织创新合作机制。30 年里,从曾经的船小好掉头,到聚力搞创新,也帮助经纬电力进入俄罗斯、法国、印度、新西兰等海外市场,如今,国外订单占比超过了 30%。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