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经 前天
人工智能将如何崩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上周,两颗重磅炸弹几乎同时在 10 月底引爆了舆论场。美国顶尖的科技杂志《连线》(Wired)和老牌时政刊物《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两篇深度调查,一篇题为《人工智能:终结所有泡沫的终极泡沫》,另一篇更是直白,题为《人工智能的崩盘将如何发生》。

这可能是自 2008 年金融海啸以来,最重要的两篇风险预警。而它们不是孤立的。

《连线》杂志的文章从理论上完美地论证了," 为什么 "AI 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教科书级别的 " 终极泡沫 ";而《大西洋月刊》则以法医般的精准,向我们揭示了这场泡沫 " 如何 " 崩盘的物理机制和金融工程。

把它们拼在一起,一幅令人恐怖的图景浮现了。这场由硅谷和华尔街正在联手烹制的盛宴,宏大华丽但绝非与普通群众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在餐桌上,而是在菜单上。

第一部分:终极泡沫的解剖学,为什么 AI 是 " 集大成者 "?

我们先来看《连线》杂志的诊断。

作者布莱恩 · 麦切特(Brian Merchant)没有停留在 "AI 有泡沫 " 这种陈词滥调上,他提出了一个更激进的观点:" 它可能是终极泡沫 …… 一个终结所有泡沫的终极泡沫。"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请出了两位真正撰写了科技泡沫专著的学者,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布伦特 · 戈德法布(Brent Goldfarb)和戴维 · A · 基尔希(David A. Kirsch)。这两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泡沫与崩溃》中,建立了一个评估科技泡沫的四因子框架。

《连线》的作者就用这个框架,像做 CT 扫描一样,把当下的 AI 狂热扫了一遍。结果是满分—— 8 分(8 分代表最可能预示泡沫)。

这四个因素,层层递进,完美构筑了这场风暴:

因素一:不确定性(The Cornerstone 基石)

一切泡沫的核心,都是不确定性。但 AI 的不确定性,是史无前例的。

《连线》的文章指出,大多数技术创新," 发明家、企业家、投资者、监管者和客户都在努力弄清楚这项技术能做什么 …… 以及人们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

而 AI 呢?它的不确定性是全方位的。近三年来,除了卖 " 铲子 " 的英伟达," 主要参与者们仍未展示出他们长期的人工智能商业模式将是什么。"

文章揭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 从一开始,OpenAI 的萨姆 · 阿尔特曼就孤注一掷地押注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他甚至曾一本正经地告诉一群询问 OpenAI 商业模式的行业观察者,他的计划是先构建一个通用智能系统,然后‘直接问它如何赚钱’。"

这简直是商业史上的奇谈。更要命的是,成本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AI 巨头们 " 正在烧掉数十亿美元,推理成本并未下降(这些公司几乎在用户的每一次查询上都在亏钱)"。

《连线》引用了一项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毁灭性研究:"95% 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根本没有从该技术中盈利"。

戈德法布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常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确定性会降低 …… 但在人工智能领域,情况并非如此。"

因素二:" 纯粹标的 "(The Gamble 赌博)

当一项技术充满不确定性,但又炙手可热时,风险资本家怎么办?他们会放弃盈利分析,转而下注 " 纯粹标的 "(Pure Plays),即那些把公司存亡 100% 押注在 AI 上的公司。

《连线》的数据触目惊心:" 根据硅谷银行的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所有风险投资中有 58% 流向了人工智能公司。"

投资者们疯狂追捧 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分析师甚至猜测 "OpenAI 可能成为首个万亿美元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这种 " 纯粹标的 " 投资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造就了一个近亲繁殖、互相捆绑的生态系统:

" 英伟达刚宣布了对 OpenAI 的 1000 亿美元投资计划,而 OpenAI 依赖于英伟达的芯片。OpenAI 又依赖于微软的计算能力(这是 100 亿美元合作关系的结果),而微软反过来又需要 OpenAI 的人工智能模型。"

这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闭环。我们将在第二部分看到,这种循环已经演变成了一种 " 技术资本超实体 "。

因素三:新手投资者(The Fuel 燃料)

光有资本圈的狂热还不够,任何一个超级泡沫,都必须有海量的 " 新手投资者 " 充当燃料。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如此,现在也一样。

《连线》写道:

" 如今,成群的新手散户正通过 E-Trade 和他们的 Robinhood(罗宾汉)应用程序向人工智能领域注入资金。2024 年,英伟达是散户交易者购买量最大的单只股票,当年他们向这家芯片制造商投入了近 300 亿美元。"

戈德法布教授的观点更具洞察力。他认为,在 AI 这个领域,"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新手投资者,因为它是一个如此新颖的领域和技术 …… 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最终会如何发展。"

当专家和散户一样 " 无知 " 时,市场就彻底变成了赌场。

因素四:宏大叙事(The Siren Song 塞壬的歌声)

如果说 " 不确定性 " 是泡沫的基石," 纯粹标的 " 和 " 新手 " 是砖块和燃料,那么 " 叙事 "(Narrative)就是点燃这一切的火种。

这是 AI 泡沫最坚不可摧,也是最危险的一环。《连线》的作者认为,这是最容易被标记为 " 巨大肯定项 " 的因素:

" 没有什么叙事比人工智能行业领袖们自热潮(甚至在此之前)以来一直在鼓吹的更宏大了:AGI 很快将能做几乎所有人类能做的事情,并将开启一个 …… 超强能力的技术时代。工作将被自动化,产业将被变革,癌症将被治愈,气候变化问题将被解决;人工智能几乎将无所不能。"

这个叙事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了一种宗教。正如《连线》所分析的:" 这个人工智能故事的不同部分,无论是‘人工智能将治愈癌症’还是‘人工智能将使所有工作自动化’,都吸引着不同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这使其在吹大泡沫的能力方面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

总结一下:《连线》杂志通过这个四因子框架,清晰地论证了:AI 狂热拥有一个完美泡沫所需要的一切——一个极其诱人但无法证伪的 " 叙事 ",吸引了海量的 " 新手 " 和专业的 VC,将巨资投入到高度集中的 " 纯粹标的 " 上,而这一切都建立在 " 如何盈利 " 的 " 极端不确定性 " 的流沙之上。

戈德法布教授的最终诊断是:" 毫无疑问,它完全符合所有特征。在那个 0 到 8 分的评估尺度上,人工智能是 8 分。投资者当心。"

第二部分:崩盘的物理学,从数据中心到 2008 年的幽灵

如果说《连线》杂志让我们看清了泡沫的 " 形态 ",那么《大西洋月刊》的调查,则让我们看清了泡沫的 " 实体 ",以及它崩盘的导火索。

《大西洋月刊》的两位作者马特奥 · 王(Matteo Wong)和查理 · 沃泽尔(Charlie Warzel)的切入点是物理世界。他们告诉我们,这场泡沫已经大到 " 从太空中都清晰可见 "。

他们指向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新卡莱尔(New Carlisle):

" 卫星照片显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 片片绿色的农田已变成了清晰可辨的工业园区。那里已经建有七个矩形的数据中心,另有 23 个正在建设中 …… 当新卡莱尔的所有数据中心建成后,它们所需的电力将超过两个亚特兰大市的总和。"

这,就是泡沫的物理形态。数据中心,就是这场狂热的纪念碑。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令人窒息的金钱。文章给出的数据是:英伟达市值达到 5 万亿美元," 将福特目前的市值乘以 94 倍,也还达不到英伟达的市值。"而在 20 年前,福特的市值几乎是英伟达的三倍。

由此,《大西洋月刊》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概念:美国正在成为一个" 英伟达国家 "(Nvidia-state)。

" 英伟达国家 " 的巨大鸿沟

这个概念的深刻之处在于,美国经济正在被 AI" 绑架 "。

文章引用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支出现在对国家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所有消费者支出的总和。根据另一项计算,在 2025 年上半年,这些人工智能支出占了 GDP 增长的 92%。"

看懂了吗?美国经济表面上的繁荣,几乎全部(92%)是由 AI 这一个 " 兴奋剂 " 驱动的。

与此同时,真实的经济正在失血。《大西洋月刊》指出:" 尽管科技股暴涨 ……22 个州正处于或接近经济衰退,而且 ……美国制造业却在下滑。"

这是一个巨大的 " 脱钩 "(Disconnect)。一边是 AI 驱动的虚拟狂欢,一边是实体经济的真实衰退。

而这场狂欢的驱动者,自己却在流血。文章指出了《连线》也提到的那个 " 海市蜃楼 ":

"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OpenAI 去年可能营收 40 亿美元,但亏损了 50 亿美元(这使得 1 万亿美元的 IPO 估值想法更加令人震惊)。从 7 月到 9 月,微软对 OpenAI 的投资导致了总计超过 30 亿美元的亏损。"

麦肯锡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 近 80% 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发现该技术对其‘底线’(净利润)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好了,问题来了。一边是实体经济的衰退,一边是 AI 本身也在巨额亏损。那么,支撑这场泡沫的钱,到底从哪里来?它又是如何维系的?

这就是《大西洋月刊》最核心、最惊悚的发现。

崩盘机制:2008 年的幽灵重现

《大西洋月刊》指出,这场危机的爆发点,将是那些矗立在印第安纳州农田上的 " 数据中心 "。

它们就像是 2000 年时的光缆,或者 19 世纪的铁路——是基础设施投机热潮的实体。

但现在的玩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 高级 "。

文章揭示,像 Meta、谷歌、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即使现金流充沛,也不足以支撑每周数个 " 吉瓦 " 的烧钱速度。它们需要外部资金,但又 " 不想正式背负债务——因为债务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很难看。"

于是,它们找到了 2008 年金融海啸的 " 老朋友 " ——私募股权(PE)巨头。

一场 " 复杂的金融工程 " 开始了,请坐稳扶好:

第一步(规避债务) 科技公司(比如 Meta)不直接贷款。它们找到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比如 Blue Owl Capital),让 PE 去 " 出资或筹资建造数据中心 "。

第二步(创造现金流) 数据中心建成后,PE 拥有它。Meta 向 PE" 租赁 " 这个数据中心,支付高额且稳定的 " 租金 "。

第三步(金融炼金术) PE 拿到了这份来自 Meta 的、长期稳定的 " 租约 "(现金流)。PE 会怎么做?他们会把这份租约(未来几十年的租金收益权)"重新包装成一种金融工具——实质上就是一种债券",卖给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

第四步(重返 2008) 更进一步,PE 可以将 " 多个数据中心租约 …… 组合成一种证券,并根据其违约风险被分到不同的‘层级’(tranches)"。

《大西洋月刊》的作者是这么评价的:

" 如果这听起来很复杂,那它本就该如此:这种复杂性、投资结构和重新包装,使得人们很难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这种动态听起来也很耳熟,那是因为在不到二十年前,‘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正 …… 引发的。到 2008 年,这座纸牌屋倒塌了。"

2008 年,华尔街打包的是美国穷人的 " 次级抵押贷款 ";2025 年,华尔街和硅谷正在打包 " 数据中心 " 的租约。

" 大空头 " 时刻:为何这次更危险?

你可能会说,Meta 怎么会违约?它可比付不起房贷的穷人可靠多了。

这就是最危险的认知错配。《大西洋月刊》指出了这场赌局的阿喀琉斯之踵:

" 数据中心贬值(deteriorate)得非常快 …… 当英伟达及其竞争对手发布下一波尖端人工智能硬件时,这些建筑内的许多芯片在几年内就会过时。"

2008 年的房子,是耐用资产。而今天这些价值千亿的数据中心,其核心价值(芯片)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 2-3 年。

与此同时,AI 技术本身 " 扩大聊天机器人规模的回报目前正在递减。每一个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带来的改进都变得越来越小 "。

现在,让我们来模拟崩盘的时刻:

当市场(和那些买了 " 数据中心债券 " 的养老基金)最终意识到,AI 公司们根本无法从 " 巨额亏损 " 转向 " 巨额盈利 " 时,那个 " 必然成功 " 的叙事就会破灭。

1、科技股(如 Meta、微软)的股价将暴跌,因为它们无法证明 AI 投资的合理性。

2、为了削减成本,它们可能会撕毁或重新谈判那些天价的 " 数据中心租约 "。

3、那些被打包成 " 债券 " 和 " 证券 " 的租约,瞬间从 "AAA 级资产 " 变为 " 垃圾 "。

4、持有这些 " 债券 " 的,正是那些 " 高杠杆的对冲基金 ",以及追求稳定收益的 " 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 "。

5、对冲基金将被迫 " 贱卖 "(fire sales)资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市场全面崩溃。

6、而那些 " 大到不能倒 " 的、管理着数万亿美元资产的私募股权公司(影子银行系统),将直面这场风暴。

《大西洋月刊》写道:" 关注这个周期的人们正变得焦虑不安 ……大家都在转发克里斯蒂安 · 贝尔(Christian Bale)在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中 …… 难以置信地盯着电脑屏幕的表情包。"

注意力不是终极货币,穿越 AI 周期要向这家 " 大卖场 " 学习

第三部分:终局,无论成败,皆是深渊

读到这里,你或许还抱有一丝希望:万一 AI 成功了呢?

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特别是《大西洋月刊》最深刻、也最令人绝望的洞察。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 " 无论如何都输 " 的终局。

首先,这场赌局甚至在金融层面上就是虚无的。《大西洋月刊》提到了上面的 " 循环投资 " 的怪圈:

"OpenAI 已同意向甲骨文支付 3000 亿美元 …… 甲骨文正向英伟达支付数百亿美元购买芯片 …… 而英伟达已同意 …… 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

钱只是在巨头之间空转,制造繁荣的假象。一位软件工程师将其称为 "时间尽头的技术资本超实体(technocapital hyperobject)"。

这场空转的游戏,注定有两个结局。

结局 A:如果他们失败了。

正如我们第二部分所推演的,当叙事破灭,盈利遥遥无期,这场由数据中心和金融衍生品构筑的 " 纸牌屋 " 将轰然倒塌,带来 " 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 "。

结局 B:如果他们成功了。

《大西洋月刊》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写道:

" 繁荣与萧条感觉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公司巨额投资的目标真的达成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生产出了一种能力强大、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它将消灭无数工作岗位,并在人类还来不及适应之前,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许我们将根本无法适应。)"

这就是这场 " 终极泡沫 " 的独特之处。

以往的泡沫(如铁路、互联网),在破灭后,好歹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基础设施。

而这场 AI 泡沫,如果破灭,它留给我们的是一堆几年内就过时的、耗尽了天文数字般电力的 " 电子垃圾 ",以及一个被 2008 年幽灵重创的金融体系。

如果它 " 成功 " 了,它留给我们的,可能是一个不再需要人类的未来。

《大西洋月刊》的结语,如同墓志铭:

" 硅谷过去二十年最大的教训是:‘巨头们’已经重塑了我们的世界,并因此变得富可敌国,而他们对这一切的后果却大都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追逐增长和规模 ……

" 数据中心建设正是这场追逐的最终高潮:为了规模而追求规模。在所有情景中,留给我们其他人的结局,似乎都只有真实而痛苦的混乱。"

当《连线》杂志称其为 " 终结所有泡沫的终极泡沫 " 时,他们没有夸张。因为这场泡沫的赌注,史无前例。

它赌上的,一边是全球金融稳定,另一边是人类的未来。而无论硬币抛出哪一面,我们似乎都已注定是输家。除非,巨头能够把大众的福祉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 the 美国 英伟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