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前天
海星化成一滩后,海底变紫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北太平洋海底,寂静、幽深却充满生机。这里曾长满高达几十米的海藻林,为无数物种提供栖息地。

可就在十多年前,这片 " 森林 " 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现在,海底的巨藻林变成了一片连一片 " 荒地 ",数不清的紫色刺球成了地表的主导。

占据海底的成群紫球海胆丨 Ed Bierman, CC BY

变局的开端带着一丝丝恐怖。2013 年开始,潜水员们发现海底出现诡异的现象:海星开始 " 融化 " 了。海星的肢体先是扭曲,然后脱落乃至自行爬离逃走,仿佛有了自己的意识;然后海星身体逐渐崩解,最终化为一滩彩色黏液。从健康到死亡,只需短短 3 周。

失去一条手臂的海星丨 Steve Rumrill, ODFW

海星最终会彻底死去,变成一滩丨 Hakai Institute

怪病在海星种群中快速蔓延。短短几年内,从阿拉斯加的冰冷深海到墨西哥湾的温暖浅滩,超过 20 种海星的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那些直径可达一米、有着多达 20 条手臂的多腕葵花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数量减少了 90%,被 IUCN 评为 " 极危 "。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海星消融病(Sea Star Wasting Syndrome)。

2013-2016 年发生海星消融病的地点丨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巨大的灾难?经过长达四年的不懈努力,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终于揪出了隐藏在幕后的杀手——扇贝弧菌。

这种细菌原本就存在于海洋中,未曾影响海星种群。但 2013 年前后,北太平洋发生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海洋热浪,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使得扇贝弧菌大量繁殖和扩散,毒性增强,最终引发了海星、尤其是多腕葵花海星大规模死亡。

而这场海星的大瘟疫,又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很快在海底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从 " 森林 " 到 " 荒漠 "

多腕葵花海星是体型最大的海星,能在海底 " 飞速 " 追赶猎物。它是海胆们的重要天敌,牢牢控制着后者的数量。

向日葵海星的直径可达一米丨 NOAA Fisheries

现在天敌消融了,海胆快乐地开始了种群大爆发。从 2014 年到 2022 年,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数量增加了百倍。

海胆是移动缓慢的食 " 草 " 动物。它们以海藻为食,特别是那些高耸、茂盛的巨型海藻。在正常的海藻林中,掉落下来的大量海带 " 碎叶 " 就足够海胆食用。

现在海胆的数量太多了。它们不再温和,而像一群饥饿的蝗虫,以惊人的速度直接啃食成年巨藻的 " 根部 ",也不放过尚未长成的嫩苗,一口一口把海藻林吃光了。

海底不再有随着水波摆动的巨大海藻叶片,不再有徜徉其间的游鱼、螃蟹和鲍鱼,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光秃秃的岩石,和密密麻麻、饥肠辘辘的紫球海胆。科学家将这样的海底称为 " 海胆荒原 "(Urchin Barrens)。

海藻林与海胆荒原的对比丨 NOAA

荒原有多贫瘠?这么说吧:这里的海胆都饿瘦了,不如生活在海藻林中的同类那么肥美。

前车之鉴

紫球海胆并不是第一次这么猖狂了。

热爱海胆那醇香生殖腺的,除了巨大的向日葵海星,还有美丽突额隆头鱼 ( Semicossyphus pulcher ) 、断沟龙虾 ( Panulirus interruptus ) ,以及海獭。

海獭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这意味着它所占的数量可能不多,但却能对整个生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

海獭享用海胆丨 NOAA  

18-19 世纪,海獭曾因其浓密的皮毛而遭到人类疯狂猎杀,数量一度锐减到仅剩 1000 到 2000 只,对海胆的捕食大大减少。那时,北太平洋北部的不少海藻林也衰退成了荒地。

随着国际贸易禁令的实施,海獭开始回归祖辈的栖息地,回归了阿拉斯加东南部、不列颠哥伦比亚,南边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它的身影。它们能吃掉海胆、带回海藻林吗?

海獭是海胆的天敌丨摄影 Marge Brigadier

海獭有些挑嘴,或者说因为代谢高而偏好热量密度大的食物。贫瘠荒地上生长的海胆偏瘦,热量低;相比之下,海獭更喜欢正常海藻林中那些肥美的海胆。所以曾经有人担心过,它们不愿意回到荒地。

幸好,荒地上海胆虽瘦但密度极高,提供的总热量还是能满足海獭的高代谢体质。在那些海獭重新定居下来的地方,科学家们观察到了显著的生态逆转:海胆荒地最终成功恢复成了茂盛的巨藻林

海星消融病后继发的海藻林崩溃,发生得非常突然,分布范围也更大。现在我们知道了海星因何消失,能不能帮助它们尽快恢复种群,让荒芜的海底重返生机?

艰难而未知的恢复

要帮助海星种群恢复,找到罪魁祸首还不够,还需要找到方法避免病菌再次大规模作案。

扇贝弧菌怎么危害海星的,仍然是个谜。一种猜想是,这种弧菌细菌主要感染贝类,并产生毒素;海星如果摄入了有毒素的贝类,就会走向死亡。另外一种猜想是,菌株可能已经演化,获得了在海星之间传播的能力。

十几年过去了,成年海星仍在因扇贝弧菌死去。那么种群衰退的逆转似乎只能寄希望于两种可能:随着时间推移,病原体毒性降低;海星种群中自然演化出对扇贝弧菌的免疫和耐受性。

或者再加上人类的帮助。

人类活动(贝类养殖业)可能加剧了细菌的扩散。那么在水产养殖中实施针对性的检测和生物安全措施,能避免危害范围扩大。

如果能筛选出针对扇贝弧菌的噬菌体,那么相当于帮海星找到了特效药。· 或许水产科学家们还能够选育出抗扇贝弧菌的海星,帮助海星的野外种群恢复。

2025 年,海洋中再次爆发了热浪。如果全球变暖的脚步没有变慢,类似的极端事件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洋中,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一次又一次不可预知后果的冲击。上一个十年,我们失去了北太平洋沿岸的海藻林。下一个十年呢?

参考资料

[ 1 ] Prentice M B, Crandall G A, Chan A M, et al. Vibrio pectenicida strain FHCF-3 is a causative agent of 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 J ] .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5: 1-13.

[ 2 ] Lafferty K D. 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mystery finally solved: Marine animal disease [ J ] .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5: 1-2.

[ 3 ] Galloway A W E, Gravem S A, Kobelt J N, et al. Sunflower sea star predation on urchins can facilitate kelp forest recovery [ J ]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3, 290 ( 1993 ) : 20221897.

[ 4 ] 海獭变多,海胆变少,人类是赚了还是亏了 ? . 喵鱼酱

作者:不是牛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向日葵 林中 深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