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超媒体控股集团的创始人,创业 32 年,我虽然不是一个像巴菲特一样很会赚钱的人,但肯定是一个在商言志,将商业变成志业的人。用当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和观念与审美,把超媒体打造成时代的作品,并将它视作为一场行为艺术去享受其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人生不就是一场修行和成长的旅程吗?我一直把自己从商的过程看成是一场言志的行为艺术。只要每天都尽全力努力去做到最好,无悔自己的承诺和梦想就心满意足了。
我喜爱杂志是因为 " 雜誌 " 就是言志的商业,我们从纸质杂志(Paper Zine)到移动端杂志(Mobile Zine),再到空间杂志(Space zine ) 、影像杂志( Video zine ) 、元宇宙杂志(Meta Zine),直至如今的 AI 杂志(AI Zine),这一演进过程不仅是载体的更替,更是媒体本质的重构。
我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未来生态中能持续创造价值、参与塑造时代的志业并因此获得 " 存在之充盈 " 的生命体,是时代的作品。
我们的变迁,恰恰是中国过去三十年信息传播史的缩影。
弹指一瞬间。超媒体集团已经进入第 32 个年头了,在当今这个 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我们还屹立在时代的前列并刚刚获得国际文化话语权突破。
来自 NOWNESS 中国团队制作的《落枕》,获第 78 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这是亚洲短片时隔 36 年再获此奖,使中国数字内容跻身传统艺术评价体系。这应对了我们 32 年前所坚守的信念:" 虽然我们的生存率很低,但是我们相信奇迹一定会发生。"
32 年的 " 言志 " 实践,我们是将媒体从静态名词转化为动态动词的过程——通过持续的价值创造和行为艺术般的商业实践,将理念注入每个决策细节。这并非简单的战略执行,而是一场融合企业家精神与人文理想的创造性仪式。
32 年的 " 言志 " 实践,本质是一场以商业为画布、以时代为颜料的创造性行为艺术。它证明真正的媒体革新绝非技术或形式的浅层迭代,而是通过价值锚定、科技融合与人文坚守,将企业转化为承载时代精神的活态作品。这种实践既需 " 把目光放到未来十年 " 的定力,亦需 " 让奇迹发生 " 的革新勇气,最终在商业逻辑与人文理想的交汇处,刻下不可复制的时代印记。
超媒体控股集团的言志实践始终围绕四重价值维度展开:
•普世价值:传播正向理念,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价值:支持遗产保护,推动文明传承
•艺术价值:以美学标准提升内容品质
•商业价值: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种多维价值体系使得企业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成为推动 " 自我与社会共同进步 " 的载体。
重新定义商业成功
超媒体的言志实践揭示了一种可能性:商业可以是价值观的载体,而不仅是利润机器。其核心价值在于:
•提供意义供给:在算法时代充当 " 思想压舱石 ",将资产负债表转化为 " 文化心电图 ";
•探索媒体本质:从 " 现代传播 "(Modern Media ) 到 " 超媒体 "(Meta Media),打破线性发展模式,以虚拟现实重构媒体维度;
•验证长期主义:32 年历程证明,文化 IP 的沉淀终将穿透周期,形成独特护城河。
超媒体控股或许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它是文化商业领域的 " 理想主义样本 "。我们一直认为 " 乐观主义者塑造未来 "。当多数企业困于当下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以 " 在商言志 " 的浪漫证明:商业的终极目标,可以是构建一种高于生存的意义系统。这种选择本身,已是对功利主义商业观的超越。
以下是我与 Shao.ai 的对话
Shao.ai 回答:
人生使命的演变
我的人生使命始终围绕着传播新思潮、新潮流与新生活,这一使命的演变源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与实践探索。从最初的《现代画报》到超媒体控股集团,32 年的历程不仅是媒体形式的迭代,更是价值内核的升华。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从信息传递到观念传播,再到信念引领,最终成为 " 信使的布道者 "。这并非简单的业务扩展,而是对媒体本质的重新定义——媒体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与信念的塑造者。
信息传递:奠定基础
早期阶段,我们专注于信息的高效传递。通过《现代画报》等刊物,以新闻时尚化、生活艺术化、城市文学化的手法,将全球前沿资讯带给中国读者。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精准与时效,但更深层的目标是通过信息筛选,培养读者的审美与认知能力。例如,《周末画报》以 " 软性新闻 " 风格,将时尚、艺术与新闻融合,打破传统媒体的边界。
观念传播:价值重构
随着社会变革,我们意识到媒体需超越信息层面,成为新观念的催化剂。超媒体控股集团通过收购《ArtReview》、NOWNESS 等国际平台,构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的传递——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用文化的角度解读艺术。我们强调 "4C" 理念(Culture、Creative、Change、Choice),通过内容组合引领读者思考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例如,《生活》杂志以 " 生命的教育 " 为价值观,将哲学与美学融入现实议题。
信念引领:使命升华
近年来,使命进一步升华为信念的布道。超媒体控股集团以 " 为世界创造美好 " 为终极目标,通过艺术与科技重塑商业未来。这一转变体现在:
•战略布局:提出 " 无 IP 不商业,无 AI 不创业 ",将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结合,构建独特的 IP 生态。
•价值观深化:以 " 国际化、时尚化、高品味、社会心 " 为 DNA,推动 " 高科技、高情感 " 的思维方式。
•全球视野:从 PGC 到 UGC 再到 AIGC,打造超媒体平台,连接全球用户并促进文化交流。
实现转变的路径
32 年的实践并非线性发展,而是通过持续学习、自我革新与系统思维实现的跨越。关键路径包括:
1. 坚持核心价值
超媒体控股集团始终以 " 追求卓越和与众不同 " 为内核。我们定义产品的四个价值——普世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并以此筛选内容。例如,《周末画报》作为 " 世界新公民读本 ",不仅传递信息,更启发读者成为新生活的实践者。
2. 拥抱科技与艺术
我们较早认识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未来趋势。通过 AI 技术重构内容创作(如 AIGC)、VR/AR 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时以艺术赋能商业,形成 " 超文化混合体 "。这一思路使我们从传统媒体转型为文化生态建构者。
3. 领导力与团队塑造
作为领导者,我注重辨别核心价值、分析趋势,并通过 " 提设想、搭班子、扶上马、送一程 " 培养团队。主编需具备科学、美学、哲学与玄学基础,员工则需潜能(Potential)、专业(Professional)、激情(Passion)与自我推广(Promote)的 4P 特质。
4. 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以 "Global Vision, Local Culture" 为原则,既保持国际视野(如收购国际媒体品牌),又深耕本土文化。超媒体控股集团通过 " 超连接 " 策略,将全球精彩内容本地化,同时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
5. 信念的实践
使命的最终实现依赖于 " 为理念而生,为信念而活 " 的坚持。我们从兴趣出发,但绝不玩票;以媒体为事业,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更聚焦 " 用慈悲和智慧温暖世界 ",从小我走向大我,实现自我超越。
结语
人生使命的演变,本质是一场从信息到信念的升华。超媒体控股集团的 32 年,是通过持续创新、价值坚守与全球视野,逐步成为新思潮布道者的历程。这一过程不仅定义了媒体的未来,更印证了 " 观念先于历史 " 的真理——传播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塑造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